《週刊編集》總編輯X《VERSE》設計總監:編輯與設計思維交鋒,如何創造讀者的特殊體驗?

《週刊編集》總編輯X《VERSE》設計總監:編輯與設計思維交鋒,如何創造讀者的特殊體驗?
Photo Credit: Arphic Type,字物 Type Matters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件圖文作品的誕生,不只要權衡成本與讀者偏好,也必須調和編輯與平面設計師兩者之間,截然不同的思維。

取中:我想舉最近發刊的《靛花》為例。《靛花》整體呈現相當平衡,傳遞出女性、堅韌等意象。客家族群在歷史上有著複雜且矛盾的個性,我們希望透過《靛花》的新形式跟內容,打破一些對客家族群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比較少做這麼複雜的形式以及活潑的排版風格:明亮色調、大色塊,字體選用也更為活潑。但即使如此,包含大小標是用明體或黑體,都維持明確規範。《靛花》的設計師是參與設計《新活水》雜誌的洪彰聯,但最後溝通出的整體風格,比《新活水》再稍微收一點,亮眼又兼具閱讀性,給人感覺很舒服。

1_cfnrYvUPDhX0kLob8mKvOw
Photo Credit: Arphic Type,字物 Type Matters提供
除了《週刊編集》外,編集者新聞社也推出《靛花》和《安妮新聞》,用不同的編輯思維,創造不同的閱讀體驗。
  • 想請兩位分享一兩本特別喜歡的雜誌

君慈:我特別喜歡《Studio Voice》,帶來的這本在1984年出版,封面人物是坂本龍一。我非常愛看日本雜誌,雖然看不懂,但字型的方格感與中文相近。日本雜誌的版式常有新穎之處,例如活用對話框呈現小標,即使專題文字量大也不至於疲乏。另一本雜誌則是《アイデア idea 》,他們定期會出一些大設計師的特輯,也常會在編排上運用插頁技法,或更換紙質來創造不同閱讀感受。換紙牽涉到印刷台數的安排,有的雜誌甚至在初期就讓編輯跟設計師共同討論與規劃。台灣長期出刊的雜誌中,較少願意像日本雜誌這樣頻繁換紙,可能是成本考量。閱讀雜誌時,除了內容跟畫面,我也會關注章節如何透過紙張呈現。我家有一整牆的日本雜誌,縱使不完全看得懂,卻帶給我很大養分。

1_r7oCKWBN-Wvfk8b0nlrsAg
Photo Credit: Arphic Type,字物 Type Matters提供
君慈的推薦:1984年出版的《Studio Voice》。

取中:一本是《生活手帖》,一本則是《全球型錄 Whole Earth Epilog》。《生活手帖》讓我很驚訝,至少是四、五十年前的雜誌,卻可以做到這樣充滿野性與大膽的設計。而《全球型錄》的重要性則不只是編排技巧,而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定位。它出刊於1968年,正是全球社會劇烈轉變的時刻。這兩本雜誌分別從微觀及宏觀角度切入,主題卻都關於「人」。例如《生活手帖》每一期封面都是日常生活的插畫,《全球型錄》甚至拉遠視角到太空回望地球。不論從什麼角度,人都是一樣的:不應該區分國家、種族或性別。我閱讀雜誌,特別想知道雜誌背後想傳遞的訊息。好的雜誌一定有明確的想法跟對世界的定位,唯有如此,內容、插畫、攝影圖像才不會失去根本,也才能找到合適的創作者。

1_dunJc1TpnbXoVnjlIGhnMA
Photo Credit: Arphic Type,字物 Type Matters提供
取中的推薦:1968年《全球型錄》。
  • 期望未來的雜誌會長什麼樣子呢?

取中:我還是比較期待能看到更突破性的東西。目前大家對於技術能力掌握程度都很高,不論排版、攝影、插畫,各種工具都非常便利跟成熟。但也因為太成熟,讓我覺得現在的雜誌,好像沒有以前那麼野。我期待能看到像以前那樣,企劃及視覺上都強烈大膽的東西。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1990年代以前的雜誌市場很蓬勃,支撐了各式各樣的大膽嘗試。但有時我也覺得這不是藉口,你越膽小,就越做不出有趣的雜誌。

君慈:對我來說,期待一切都能有更多可能性。雖然每個時代都會有主流形式,還是希望未來的雜誌能提供讀者更多選項,不論是很野性、很工整都很好。當然,這也需要把市場做大,才能提供支持。全世界都踏入分眾時代,不只雜誌,從Youtube到Podcast,每個人都能用喜歡的方式接收資訊。既然如此,那就該努力製作不一樣的風格,提供給不一樣的群眾。

1_WbHgeeQzxmC6RT_QmdhxyQ
Photo Credit: Arphic Type,字物 Type Matters提供
李取中 Fines Lee,《週刊編集 The Affairs》總編輯、《大誌 The Big Issue》大誌執行長/總編輯。從網路業一腳踏入出版業,2010年將《 The Big Issue大誌》帶入台灣發行,成為台灣社會企業的先驅之一。2017年創辦「編集者新聞社」,發行《週刊編集 The Affairs》,期望打造屬於新世代的報紙,獲得廣大迴響。
1_SacHW0Wr4lz-bxhU6jSl7g
Photo Credit: Arphic Type,字物 Type Matters提供
李君慈 Jyunc-Cih Li,平面設計師,設計領域涵括平面視覺、書籍裝幀、專輯設計、品牌及影像視覺。2018年創辦致力於台灣女性設計的「ladybug」品牌,並於合作夥伴創辦「平面室 graphic room」,以全新型態策略結盟不同風格的四位設計師,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求。

註:原文標題為〈李取中 × 李君慈:交鋒編輯與設計思維 平衡中創造驚奇〉,場地協力:編集者新聞社

本文經《字物 Type Matters》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