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南北戰爭最奇特的水軍會戰:北軍「鐵甲艦」與南軍「棉甲艦」,決戰密西西比河!

南北戰爭最奇特的水軍會戰:北軍「鐵甲艦」與南軍「棉甲艦」,決戰密西西比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南北戰爭期間,海軍實力穩占優勢、把封鎖航運作為第一要務的北軍不僅僅著眼於封鎖南軍陣營的東南沿岸,更狠的殺招是控制密西西比河道上的航運,不單能藉此將南方一截為二,河道也能比鐵道更有效地替北軍的陸上進攻提供後勤援助。

在南北戰爭期間,海軍實力穩占優勢、把封鎖航運作為第一要務的北軍不僅僅著眼於封鎖南軍陣營的東南沿岸,更狠的殺招是控制密西西比河道上的航運,不單能藉此將南方一截為二,河道也能比鐵道更有效地替北軍的陸上進攻提供後勤援助。

北軍的密西西比河道攻勢南北對進,南方以墨西哥灣區的海軍封鎖艦隊為主力溯河而上,北邊則組建另一支河道水軍順流而下。這裡暫且略去北軍南路灣區艦隊的征途,單說河道上南北兩支內河艦隊爭奪密西西比河的梗概。

儘管南北雙方都認識到了控制密西西比河的重要性,但與戰前小有根基的海軍不同,內河水軍得從零開始組建。既然密西西比河係南方命脈,南軍也得勉力打造內河水軍,不落北軍之後。

1862年1月14日,南軍在紐奧良徵用了14艘內河輪船進行改造,河道防禦艦隊(river defense fleet)的首批六艘船在4月22日完工,但這六艘船都被扣留在紐奧良,實際上無緣參與河道中的戰役。第二(3月25日竣工)與第三(4月17日)批次成造的船艦則比第一批還早完工,這八艘船便成為南軍在密西西比河上對抗北軍南下的主力。

與南軍貧乏的工業能力和造船物料相比,如此快速地成軍是了不起的成就——由於缺乏鐵材,至少2艘船得從紐奧良出發航行至上游,沿路搜集鐵料好完成保護輪機的裝甲與安在船頭的撞角;另一艘船普萊斯將軍號(General Sterling Price)號的船員則乾脆拆了3英哩(4.8 公里)的鐵軌充當裝甲。

物料缺乏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不僅意味著造船艤裝經常延誤,而且船艦本身的裝甲與武裝也得撿重點配置;這些船艦共同的特徵是最厚實的裝甲佈置在正面,其他則能省則省。除了鐵軌鋼材之外,壓縮緊實的棉花包裹也被當作裝甲的一種來運用,這些船艦因而有「棉甲艦」(cottonclad)之號。

不過,南軍的造船工程師把棉甲艦的弱點看作是另一種機會。由於缺乏人手,船員得從一般平民水手中招募,從零開始的河道防禦艦隊本來就搶不著已經很稀缺的正規海軍人員;戰鬥經驗零,操砲經驗也是零,從一開始就不該期待用火砲擊敗敵艦——既然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引水人(pilot)對河道的熟悉程度遠在海軍軍官之上,那就應該靠操船而非操砲取勝。

南軍水手連使用槍械的經驗都少,以至於給他們都裝備了大刀(cutlass)。棉甲艦的設計理念核心是撞角戰術,只有正面應對敵砲需要裝甲,為了保持靈活機動,船身的其餘部分正該用輕量的棉甲。再說火砲對鐵甲也幾乎不起作用,而北軍全鐵甲的鐵甲艦粗笨遲緩,恰恰是南軍棉甲艦艏撞角的最佳獵物。

南軍的艦長們個個也都是熟悉密西西比河航道的引水人與船長,艦隊指揮官蒙哥馬利(Joseph E. Montgomery)就是知名的引水人,好幾個引水人都出其門下,包括知名的文學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內;他同時也是南方邦聯總統戴維斯(Jefferson Davis)的友人,有這層私人關係也使得他在政界吃得開,方便要資源尋求支援。

但是,像其他艦長一樣,蒙哥馬利完全沒有軍事經驗。 除了直屬戰爭部的河道防禦艦隊之外,在紐奧良,陸軍、海軍、路易斯安那州也有各自的艦隊,不過他們主要面對來自海上的威脅,而且分散的指揮權稀釋了戰力,各支艦隊競爭資源互扯後腿。

USSSterlingPrice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南軍的軍艦

與事權分散的南方一樣,北方在密西西比河組建的艦隊也有各自為政的毛病;與南方不同的是北方因此組織了兩大支主力艦隊。所謂的西部艦隊(Western Flotilla)是由海軍主導,由海軍軍官指揮;而陸軍主導的撞角艦隊(Ram Fleet),則是陸軍軍官越俎代庖。

雖說兩支艦隊海、陸成份不同,但本來沿河作戰就必須艦隊與陸軍密切協同,兩支艦隊實際上一開始都是歸陸軍指揮,注重「藍水」遠甚「棕水」的海軍人員則普遍瞧不起內河艦隊,還不願意在那兒服役。不但北軍的物力支撐得起同時組建兩支艦隊,比南軍優渥的是還撐得起大批量從頭打造的新式艦。

由波克(Samuel M. Pook)設計建造的7艘船是所謂的「城市級」(City class) 鐵甲艦,又被稱作「波克烏龜」(Pook’s turtle),四方覆蓋傾斜裝甲,靠船身中央的明輪推進。這批原創鐵甲艦的建造與設計其實還在大名鼎鼎的莫尼特(Monitor)號之前,是美國真正第一種從頭設計的鐵甲艦。

除了從頭打造之外,北軍也改裝了不少原本內河上的民用船,包括艦隊中最大型、火砲最多(16門,城市級則是13門)、裝甲最厚的鐵甲艦旗艦本頓號(Benton)、裝甲薄弱得多所以名為錫甲艦(tinclad)的埃塞克斯號(Essex),此外改造的數艘民船只用木料加厚船殼,被叫成了木甲艦(timberclad)。

以3艘木甲艦起家,西部艦隊建設到1862年11月,一共擁有10艘鐵甲艦、8艘木甲艦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支援艦、醫院艦、臼砲筏、 拖船、駁船等等,帳面實力在南軍河道防禦艦隊之上。

而南軍面對的還不只是北軍的西部艦隊。由於怪才工程師埃萊(Charles Ellet Jr.)的毛遂自薦強迫推銷,北軍還多了一支戰術理念與南軍相彷彿的撞角艦隊。埃萊在他的早期生涯中不但設計過運河、鐵道與橋梁,克里米亞戰爭期間還提議給俄羅斯沙皇,替他設計撞角艦對抗英法海軍。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