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媽媽的菜市場觀察隨筆:眾裡尋他千百度,寶山就在巷口處

地方媽媽的菜市場觀察隨筆:眾裡尋他千百度,寶山就在巷口處
農家自售的蔬菜,豬母乳、蒲公英等少見菜色也在其中。|Photo Credit: 林意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我固定到附近的菜市場購物後,跟幾個攤販大哥大姊越來越熟識,他們會記住我偏好的購買內容與風格,甚至寶寶出生後,他們記得寶寶愛吃的菜,也會跟著我一起跟寶寶說台語。這些友善的購物經驗、情感連結、在地獵奇,其實跟食材的品質一樣重要啊。

圖、文:林意淳

眾裡尋他千百度,寶山就在巷口處

從開始喜歡自己煮飯,到懷孕、寶寶出生後,煮飯變必須,買菜也跟著成為生活中例行且不可或缺的活動。為了買到友善種植或者品質較好的食材,曾經嘗試過不同買菜、買生鮮的管道。去過很遠很遠的週末小農市集,或是到百貨公司的高級超市,跟朋友一起湊網上團購當然也少不了。但是買了一陣子後才發現,住家附近、走路頂多5-10分鐘的菜市仔才是最好的供應來源啊,確實有種眾裡尋他千百度的感覺。

不論需要的食材是新鮮當季、友善種植、安全用藥管理、特殊食材,菜市仔應有盡有。再從減少碳足跡、減少食材包裝的角度來看,去菜市仔消費其實更有助於達到這個目標。我去買菜時,總是大大小小塑膠袋、保鮮盒帶身上,也看過其他人手拿著拆封過的餅乾包裝袋去裝菜。相比網路訂購驚人的包材量,去菜市仔購物個人的垃圾量其實簡單就可以控制到零產出。

當開始固定到住家附近的菜市仔購物後,因為跟幾個攤販大哥大姊越來越熟識,他們會記住我偏好的購買內容與風格,而我也從他們身上挖掘到更多有關菜市仔的故事或食材的知識,甚至寶寶出生後,他們記得寶寶愛吃的菜,也會跟著我一起跟寶寶說台語。這些友善的購物經驗、情感連結、在地獵奇,其實跟食材本身的品質一樣重要啊。

相比新零售型態的便利商店、超市、量販賣場、甚至網路商店,你我住家附近的菜市仔因為存在已久,一般被冠以「傳統」稱呼。雖說傳統,市場裡有不少攤商對應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與需求,也不斷求新求變求進步。

對我而言,菜市仔不僅順應時勢變化,也同時保留長久恆在的元素。台灣的菜市仔的魅力之一即在於它到目前為止都還幸運地能保有的開放姿態,這種開放姿態養成了菜市仔空間裡各路人馬聚集一處的獨特氣味:各憑本事求生存的活力。這類求生存的力道即便存在於現在社會多元型態的市場與異質空間裡,但是在傳統生鮮市場,卻是最具體、集中、直接、血淋淋地攤開在人們眼前。

高度開放的生存空間:兩把菜拿在手上叫賣就能是門生意

市場裡包羅萬象的攤位們,有階級,有變化,也有流動。家傳三代的豬肉攤、專賣高級水果的固定攤位,自然是市場裡的「高檔攤」;亦有日日做新鮮麵條、豆腐的職人店舖,價格實惠並有著長年穩定的客源;那些賣茶葉、蛋捲、碗盤、窗簾等介於日用與非日用間的攤販,自然是在幾個市場間輪替跑攤。

走逛時再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還有些攤商,他們沒有租攤位、不需付格費,地上舖個小方巾,或者推個60乘90公分大小的小推車,擺幾把菜、擺幾罐醬料,對著來往買手叫賣,就是門生意了。在管理較嚴格的公有零售市場,他們可能聚集在市場入口處,又或者稍遠一點、但人潮行經處,若在私有零售市場裡則活潑四散些。這些規模不一、形式不拘雜陳,正是台灣菜市仔最有活力、最開放包容的體現。

1
Photo Credit: 作者
只有包餛飩銷售的商家。常應我要求裝餛飩放入我自備的保鮮盒,會很貼心地多灑一些麵粉以免餛飩黏一起。要我不要宣傳,免得來客太多,老闆包不來。

住家附近有個黃昏市場,兩三年前,市場僅有一、兩個標示越南文的菜攤、一個賣牛肉河粉的小吃攤。記得當時有次在接近過年時到市場逛逛,走到市場尾端沒什麼攤商與人潮的地方,看到一個用易收合的夾板桌子展開的攤位,上面擺放幾項我不熟悉的商品。一個年輕婦人顧攤位,一個男人坐在離婦人三、四步距離的板凳上,兩個小孩繞在兩個大人身邊,一下挨近男人、一下跳去婦人身邊。我走經攤位,流露對商品的好奇眼神,年輕婦人抓緊我的好奇,殷勤招呼我前往看看。

她很熱情介紹她自己做的越南方粽,說這是她家鄉過年的必備食物。男人在後方從未移動到婦人身邊,眼神偶爾羞怯飄向我們這頭來,我注意到他手部跟腿部有點殘疾。很難不被婦人真誠且不具侵略性的熱情給說服,加上我也喜歡嘗試新東西,最後我們帶回方粽還有一項甜品,沒讓我們失望,這些異國料理非常可口。

時至今日,本來只是散攤幾個,後來已經發展成幾乎是小越南規模的市場了,小吃攤的桌子從一個變成三、四個才勉強能把客人裝下;標記上越南文的菜攤規模也是不斷往兩側延伸。

市場有賺大把鈔票的人,同時也提供失意者一個東山再起的平台;有力求攤舖生意做大轉型店舖企圖的頭家,也有只求賺個三餐溫飽、吃住不用跟子女伸手的小販。台灣的菜市仔或許不像許多台灣人嚮往的日本京都錦市場那樣亮麗整潔,但是鬆散管理卻浮現多元性、進入門檻低的優點。也許對有些人而言,台灣的菜市仔應該要有更多的管理與秩序、更加乾淨整潔,最好還有冷氣可以吹。但這種亮麗的背後,卻是犧牲了彈性、包容、更多流動機會的可能性。如果可以,讓菜市場就是它該有的江湖模樣吧!

1
Photo Credit: 作者
小小推車就是攤商的貨架。

規格外的存在:「格外」也不奇怪的日常風景

菜市仔多樣性不只是商家背景,商品的多元更深得我心。無論實體零售商店或電商,購買的蔬果肉品份數總是定量定價,固定格式分裝,消費者只能購買被模組化的商品。菜市仔不是這樣的,商品數量隨客需求的銷售是基本,也無所謂規格外品蔬果,這條菜瓜長了點、那條菜瓜胖了點,都上得了攤商貨架,隨君挑選。最重要的是,冷門的蔬果在菜市仔依然有機會被展售,也有更多機會碰到識貨的買手。

我曾經在菜市仔買到已經很少見的厚茉菜、豬母乳等被攤商稱為老人菜的蔬菜,少人種也少人吃,出現在有自種菜園的攤商推車上。自種菜園產量小、規格不一,只有菜市仔能包容這樣任性的商家與蔬菜吧。又如上述的越南方粽,在它市場群眾還小時,也只有菜市仔能提供商家嘗試市場接受度的彈性呢。

1
Photo Credit: 作者
農家自售的蔬菜,豬母乳、蒲公英等少見菜色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