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媽媽的菜市場觀察隨筆:眾裡尋他千百度,寶山就在巷口處

地方媽媽的菜市場觀察隨筆:眾裡尋他千百度,寶山就在巷口處
農家自售的蔬菜,豬母乳、蒲公英等少見菜色也在其中。|Photo Credit: 林意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我固定到附近的菜市場購物後,跟幾個攤販大哥大姊越來越熟識,他們會記住我偏好的購買內容與風格,甚至寶寶出生後,他們記得寶寶愛吃的菜,也會跟著我一起跟寶寶說台語。這些友善的購物經驗、情感連結、在地獵奇,其實跟食材的品質一樣重要啊。

市場有多元的樣貌,更有對底層的包容。我偶爾會在菜市仔裡遇到重度身障者,匍匐在地兜售商品或行乞。他們趴在地上,一隻手推著一個上端有約莫A4紙大小木板的小小推車,另隻手支撐身體匍匐前行,木板上擺著求售的商品,多半是抹布等日用品,當他們奮力前行時,不良於行已經萎縮變形的雙腿,拖曳在市場熱烘烘的柏油路面上,自帶悲情的背景音樂,總能壓過攤販的叫賣聲,吸引人群的注意。

這些小販的無奈與堅韌,是我從小對在市場求生存的印象裡,最受震撼的畫面。即使日後坊間流傳這些重度身障的小販多半受暴力集團控制,人們向他們購買商品,就好比贊助支持暴力集團似的。都市傳說的流言蜚語不僅使買家陷入道德兩難,身障小販求生存的堅靭力道也彷彿被潑了糞,不被珍視、不被鼓勵。然而無論真相為何,生存的殘酷、畫面的不美好、都市傳說的污名,都不影響菜市仔接納他們的存在。

地方媽媽的救星:偷點時間好好生活

菜市仔的活力不僅來自朝氣多元的賣家、豐富的商品,但若少了眾多來去穿梭、眼光老道進行快狠準的挑剔比較、提出各種需求的買手們,大概不會如此生猛。

「老闆,我的里肌肉要切絲,切細一點喔。」

「老闆,我的排骨一半切塊,一半切兩段,都幫我分兩包裝。」

「老闆,這隻雞我要用烤的,幫我從胸骨剖開、背骨不要斷喔,我要用蝴蝶雞來烤。」

「老闆,玉米筍可以去殼嗎?來個100塊好了。

對不少家務勞動者而言,上市場買菜很多時候是個搶快搶時間的仗。逛這個菜攤、那個肉攤,還要去水果攤、雜貨舖,趕著買完等會還要回家洗衣煮飯,還要上班或者接小孩呢!這種搶時間、催老闆的風景在黃昏市場尤為常見。就算在市場買菜有時間得以慢慢來,也多追求煮飯料理時,時間能壓縮到最短。活下去需要有錢,要好好活下去還需要的就是時間。因此求生存的不是只有攤商,還有你我這般的買家啊。

菜市仔相應買手的省時要求,攤頭老闆忙著理貨、收錢、找錢、交貨,務必快狠準的生意姿勢,好一陣子頭抬不起來十分常見。肉攤上代客切肉,切片、切塊、切肉絲、去骨、去皮⋯⋯所有要求一應俱足;菜攤則有代客去玉米殼、筍子殼、籚筍皮、芋頭皮⋯⋯;水果攤也不落後,鳳梨代切幾乎已成基本配備,得花點時間處理的還有像榴櫣、西瓜這類水果,只要買手要求,攤頭老闆幾乎照單接收。

代客處理食材外,傳統菜市仔不少攤頭老闆現在還進展到願意幫熟客宅配到府的服務。沒時間出來買,沒關係,打個電話、傳個賴,食材整理好幫你送到家,速度品質都樂勝網路下單。

除了生鮮,傳統菜市仔還有另一項婆婆媽媽們省時的好朋友:熟食攤!現時過年流行網購下訂飯店餐廳的現成冷凍加熱年菜,省事方便,但其實菜市仔提供的熟食料理,早就是現成年菜的先驅吧!甘蔗雞、鹹水雞、滷豬腳牛腱等各式滷味、油飯、整條炸魚、涼拌小菜當然是日常良伴;順應年節祭拜祖先,清明潤餅、端午粽子、冬至湯圓粿團、農曆過年蘿蔔糕發糕年糕等等,這些手工製作起來費時耗力的傳統糕點,市場走一趟便可全數備齊,省下來驚人的時間與氣力,簡直是現代主婦的救星。

不說過年了,平時有這些熟食攤,一般日常所需或是親友聚餐的安排,現成熟食強力救援上陣,熟食攤的美味與省時,都讓傳統菜市場少不了它。

1
Photo Credit: 作者
家裡不好處理的炸全魚,菜市仔買得到。

無論是現代生活與工作節奏的改變、當代消費零售業的轉型與政府治理的壓力,都帶給傳統菜市仔續存巨大的挑戰。消費者對商品展示美學與銷售環境清潔的標準,刺激著市場建成環境的轉型與改善。政府對食品安全衛生檢驗的要求、提高攤商資格帶來資本化集中的進程,則對市場裡眾多微型創業、維持生計的攤商帶來巨大的威脅。不時見到以空間美化之名的市場改建,實則壓縮扼殺市場多樣性的生存空間。然而在標準化、現代化的背後,我認為台灣傳統菜市仔的生存風景,是寶貴的常民生活文化景觀,值得被好好感受與珍視。

延伸閱讀

本文經眼底城事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