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流行歌曲中的人文關懷:有新女性走出農村的自覺之路,也唱出了移民與戰爭悲歌

泰國流行歌曲中的人文關懷:有新女性走出農村的自覺之路,也唱出了移民與戰爭悲歌
水牛樂團。Photo Credit: Pierre Theze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通猜柔性的鄉土關懷很少觸及禁忌話題,除了新近重新上線的〈只能思念〉(2007, มีแต่คิดถึง)外,這支以販賣山地少女人口為情節的MV因題材特殊,早期難以得見,時隔13年,終於釋放掛網,它也是我看過通猜的音樂錄影帶中,品質最好的一支,

最近有機會下鄉,強烈感受到中國在藝術領域的進步,2012年我到雲南西雙版納交流,觀察當地少數民族藝術的發展情況,那時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起步;時隔八年再返中國,隨著美院同事的介紹,透過網路認識許多大陸的藝術家,這時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持續壯大,不到十年的時間,中國藝術界的發展與進步比我認知的還要快速,它不是線性成長,而是多元發展,特別是對農村與鄉土議題的紀錄,質量都有長足的躍進。

中國當代的青壯藝術家,經歷過經濟改革的時代洗禮,解放很多之前不能講或不敢想的禁忌話題,透過各式的藝術載體傳達內心的壓抑,為社會底層、為弱勢,也為自己的生命力尋找被理解的出口,其中,對「農民」的關懷向來是這類創作的大宗,因為對許多出身農村的藝術家而言,「農民」不僅是大眾,更是自身經歷的反射,如唐勇力(1951-)、段正渠(1958-)和靳衛紅(1967-)等人都擅長刻畫社會底層與弱勢族群,這些人的天賦本就高人一等,再透過學院培訓成為專業藝術家。

相對地,有另外一批同樣具有稟賦的素人藝術家,如陳富林曹秀文等人,雖沒有歷經學院訓練,卻也能創造出令人開眼的作品,這些畫作在大陸稱為「農民畫」,以畫風質樸見長,記載著鄉土的點滴。不管是學院派還是素人藝術家,其對鄉土始終有濃烈情感,土地上的人文經常因為他們的創作而被關注與討論,大陸如此,面向一帶一路的東南亞也是如此,政治與經濟的解禁創造出許多有生命力的作品,像是泰國的流行音樂就有這個特色。

泰國以農立國,拉瑪九世國王在世時,重視農業發展與藝術傳播,所以泰國的唱片界很靈巧地將農業人口需求與流行歌曲創作予以結合,不僅創造出泰國的流行音樂,還外銷至東南亞各國,締造泰國流行樂在東南亞國家中的重要地位。泰國唱片工業大約起源於1970年代,屹立迄今的幾家大型唱片公司共同主導了泰國近半世紀流行音樂的發展。泰國流行樂受西方音樂影響,大致可分成四大類:鄉村歌曲(เพลงลูกทุ่ง, country songs)、城市歌曲(เพลงลูกกรุง, city songs)、流行歌曲(เพลงสตริง, pop songs)以及生活歌曲(เพลงเพื่อชีวิต, songs for life),鄉村歌曲親民易懂,城市歌曲附庸風雅,流行歌曲依賴市場,而生活歌曲則以批判見長,四類曲風各有忠實聽眾,其中鄉村歌曲最為流行,以描寫生活和愛情題材為主,洗腦般的樂曲易於朗朗上口。所以,鄉村歌曲其實並不鄉村,反映出多數農村人口的心聲,是最受歡迎的流行音樂類型。

鄉村歌曲一開始是地方民俗歌曲,所以「草根」與「親民」是它的主要特色,至於為何會演變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類型,這與1960年代的時代背景有關。當時的泰國歌以城市歌曲和和鄉村歌曲為主,城市歌曲趨向服務上流社會,歌詞注重文學性,難以傳唱。相反的,鄉村歌曲走地方路線,用字淺顯易懂,題材貼近大眾生活,因此廣受農村人口喜愛。隨著都市人口結構的改變與唱片工業的興起,很多從農村到大都會工作的都市移工,紛紛成為鄉村歌曲的忠實聽眾,於是鄉村歌曲就慢慢地從鄉村拓展至都市。之後受西方音樂的影響,原本強調簡樸的鄉村歌曲,也開始加入許多創新元素,使其在曲風、作曲和歌手演唱上產生質變,從早期的地方化轉變成年輕化,漸漸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風格。

泰國傳唱鄉村歌曲的重量級歌手很多,例如通猜(เบิร์ด ธงไชย แมคอินไตย, Pi Bird, 1958-)、水牛樂團(คาราบาว, Carabao)、邦(นครินทร์ กิ่งศักดิ์, Nakharin Kingsak, 1967-)、珍達拉(จินตหรา พูนลาภ, Jintara Poonlarp, 1969-)、盈莉(หญิงลี ศรีจุมพล, Yinglee, 1983-)、邦蜜(ปาล์มมี่, Palmy, 1981-)和孔懷來(ก้อง ห้วยไร่, Kong Huayrai, 1987-) 等人的歌曲中都看得見廣大農民的身影,這些巨星們不是出身農村就是很懂農民,所以能演繹農民心聲,唱出他們的情緒與渴求,吸引廣大消費者成為忠實聽眾。以邦蜜的新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失魂落魄〉(ขวัญเอยขวัญมา)為例,上網一個月內,快速突破千萬點閱,歌曲主訴女性覺醒,用「新娘不是我」的情節結合泰國傳統的收驚儀式,以親情召喚女主角的靈魂(ขวัญ, soul),叫魂的同時,也開啟了女性的覺醒之路。MV結尾時,邦蜜帶領老中青三代女性自駕大卡車一景,象徵新女性走出農村的自覺之路,深切表達對鄉土人文的關懷之情。

(孔懷來〈วิธีบอกเลิก - ก้อง ห้วยไร่〉的MV)

(邦蜜〈失魂落魄〉的MV)

泰國鄉村歌曲來自民間,詞曲創作人長期使用歌曲記錄當時的農村生活與社會事件,所以它寫實,也具批判精神;政治解嚴後的言論自由讓這類的鄉村歌曲獲得更多創作空間,抒發他們對基層民瘼的關懷,而水牛樂團便是其中翹楚。水牛樂團以反映社會議題見長,正因歌曲具針砭時政的特色,因此不難從泰國的社會脈絡中,瞭解其歌曲創作的背景。例如1984年泰國學生組織發起「拒買日貨」運動,之後發展成「愛用國貨」運動, 同年水牛即發表〈泰國製造〉(เมด อิน ไทยแลนด์, 1984)一曲,諷斥盲目流行,也呼籲國人要愛用泰貨。1991年,因泰共威脅降低,泰政府解除大部分地區的戒嚴令,隔年隨即爆發曼谷50萬人的示威遊行,此後數年,泰國政局持續動盪不安,並影響民生經濟,這從水牛的〈豆腐乳〉(เต้าหู้ยี้, 1995)歌曲中,可反映出人民對當時政府無能的憤怒與無奈之情,誠如歌詞中所言:「我一點都不在意誰當部長,但只要求,不要讓低能的人來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