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週報】越柬出現本土病例|雅加達省長確診武漢肺炎|星國全球第一核准售「人造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度成功控制疫情的越南近日開始出現社區傳播,鄰國柬埔寨也出現社區傳播情形;而東南亞疫情最嚴重的印尼,首都雅加達省長也確診;12日新加坡成為全球首個核准銷售人造肉的國家。
編譯:荊柏鈞、柯昀伶、鍾依吟(南洋誌)
南洋誌東南亞週報第96期,為讀者挑選2020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期間,有關越南、柬埔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泰國的六則東協區域大事。
越南|胡志明市出現本土確診 國際商務班機暫緩
越南在11月30日通報一起「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稱武漢肺炎)確診病患,中斷88天零本土病例的紀錄;一天後再檢測出兩名確診,胡志明市二所學校緊急關閉、國際商務班機也全面暫停。
越南在今年初爆發武漢肺炎疫情後在4月中獲得控制,達成連續99天未出現本土病例的紀錄。而後在7月底於峴港爆發第二波疫情,隨後也漸獲控制,有88天未出現社區感染。然在11月30日通報一起本土病例,病患為一名住在胡志明市的英文老師,他的朋友為在11月28日確診的越南航空空服員。案1342的空服員11月14日自日本返國,經兩次採檢為陰性後,返家居家檢疫;然而他違反規定在檢疫期間與母親和友人接觸,其中一名友人為案1347的英文老師。
胡志明市疾管署表示,已掌握該名英文老師確診前曾接觸192人,並對他們進行採檢。因教職員曾與病患接觸,胡志明市兩所學校緊急關閉,共2,000名學生須在家觀察。12月1日報導,與該名英文老師接觸的一名學生與一歲姪子確診。
越南政府下令暫停國際商業航班,原計從12月至1月中旬,每週33班往返日本、韓國、台灣與越南的商務班機全面暫緩。越南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於明年1月登場,為使大會順利舉行,總理阮春福也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共同防疫。

柬埔寨|柬埔寨首現社區感染 當局高度戒備
柬埔寨衛生部11月30日證實,柬埔寨首度出現武漢肺炎社區感染案例,總理洪森(Hun Sen)已錄製音檔呼籲民眾勿恐慌,並要求相關接觸者接受檢測並隔離,全國將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全力防堵疫情擴大。
此波社區感染可追溯自一名56歲的柬埔寨女性,其出現感冒症狀三日後接受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隨後其任職於內政部監獄總局的丈夫及其他四名家屬也都確診。他們一家到過的購物商場及餐廳已在第一時間關閉,又因其丈夫近日參與政府部門會議,接觸副總理、內政部長及其他11位高階官員,這些官員及其家屬均需接受檢測並隔離。
這是柬埔寨近九個月以來再度爆發疫情,同時也是首度出現社區感染案例,洪森將上述事件稱為「11‧28社區傳播事件」(Nov. 28 Community Event),要求相關接觸者接受檢測,目前當局已採檢3,332名,共14名確診(含上述一家六口)。為防堵疫情擴大,洪森強調接下來15天將是關鍵期,期間全國博物館及電影院將關閉,並禁止舉辦婚禮或20人以上的集會,校園也全面關閉,改採線上授課。

印尼|雅加達省長確診 全國病例近55萬
印尼在上週宣布武漢肺炎疫情確診數突破50萬,本週已近55萬人;在12月1日雅加達省長阿尼斯(Anies Baswedan)確診武漢肺炎,宣布將自我隔離並遠端辦公。
雅加達副省長阿瑪德(Ahmad Riza Patria)在11月底宣布確診,三天後省長阿尼斯檢測結果也呈陽性。阿尼斯宣布,省長辦公室將關閉,他與副手會自我隔離且持續遠端辦公。同天之中,曾剛結束造訪雅加達的廖內省省長Syamsuar與其夫人也宣布確診。
在疫情爆發後,印尼已有多位內閣閣員與地方政府官員確診,交通部長布迪(Budi Karya Sumadi)在3月染病,為首位確診的內閣閣員;西爪哇的茂物市長、萬隆副市長也在3月確診。7至8月中爪哇地區也有多位官員確診。9月時,雅加達政府秘書長Saefullah確診後病重不治。
雅加達每日檢測人數約有1萬人,確診數仍居高不下,過去兩週每日新增約1,000例。有公衛學者認為雅加達的高傳染與近期大型集會有關,如先前為抗議國會通過綜合法案,引發學運及抗議示威;還有近期激進組織「伊斯蘭防衛者陣線」(FPI)領袖哈比比利奇返國,信徒舉辦的大型聚會。專家更建議政府應嚴格限制集會人數在10人以下、政府官員應定期一至二週接受檢測。
截至本週,印尼確診數已來到近55萬人,其中45萬人康復、17,000多人死亡。總統佐科威也點名雅加達與中爪哇近期確診數為全國最高,再次呼籲民眾加強防疫措施。

新加坡|全球首例 星國核准銷售實驗室培植雞肉
新加坡媒體12月2日報導,星國已核准美國食品科技公司Eat Just銷售以實驗室培植雞肉製作的雞塊,成為全球首個販售人工培植肉(cultured meat)的國家。
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於2019年11月即推出一項監管框架來評估新型食品(novel foods)的安全性與可行性,所謂新型食品是指那些近20年內不被人類當作普遍食用的食物或食材,必須經嚴格的安全評估才能被核准作為食品。而此次Eat Just在實驗室研發製造的培植雞肉,已通過該監管框架的要求,目前已開始與獅城餐廳洽談,將於近期內推出培植雞塊,價格定位為上等雞肉價。
Eat Just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蒂特里克(Josh Tetrick) 向新加坡聯合早報表示,培植肉是科學家在活雞上採集細胞後,搭配細胞所需的營養,置入生物反應器來擴大生產規模。生產培植肉約僅需幾個星期,所需時間與啤酒釀製過程差不多。他說此項發展讓人類終於可以不用透過殺生來獲取肉類食品。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