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主政下,對中鷹派有發揮空間,但台美關係會低調一段時間

拜登主政下,對中鷹派有發揮空間,但台美關係會低調一段時間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拜登主政下,對中國強硬的「鷹派」人士會有發揮空間,但人數可能會比川普政府還要少一些,對中國的強硬制裁政策很可能會減少。而所謂多邊關係以及與盟友修復關係等方面,也是需要長時間的調整與討論,目前仍然需要觀察中國政策後續走向。

國際政治一向都是「雙層賽局」的架構,也就是各國的國內政治與外交政策之間是相互影響。美國大選之後的外交政策走向,除了執政者(尤其拜登〔Joe Biden〕以及其國安外交團隊)本身的政策偏好之外,也會受到國內政治各方力量的型塑。本文主旨在分析目前各方勢力消長的狀況,並提出接下來美國外交政策的幾個觀察重點。

分析框架

首先我們借用國關學者斯蒂芬・沃爾特(Stephen Walt)的分析架構,來理解美國國內的幾種主要政治主張分類,用兩個意識型態軸線畫分出四種主張。

129149183_178815673920495_91330265260195

第一個軸線是國家角色,可以分成大政府和小政府兩種。大政府顧名思義就是希望政府扮演積極角色,以高稅收來提升社會福利水準;小政府則是認為應該要盡量減稅、去管制化,讓市場機制去發揮。

第二個軸線是針對外交政策的看法,一邊認為美國應該減少以軍事或強制的方式去干預外國事務,只要維持與他國的貿易和正常社會層面的交流就好;一邊則是認為美國必須要積極地維持軍事和安全方面的霸權角色,主動地、甚至預防性地去使用政治力以及強制力來執行外交政策。

我們把國家角色軸線放在水平線,左邊是小政府(偏共和黨)、右邊是大政府(偏民主黨),然後把外交政策軸線放在垂直線,上方是自制與低調的外交政策、下方是積極主動,這樣可以區分出四個象限。(如圖所示)

左上角的第二象限是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認為要維持小政府、同時不要在外交方面管太多。這類主張的政治人物比較少,有些第三勢力的政黨,但不成氣候。

左下角的第三象限是共和黨的主流看法,也就是去管制化及低稅收的小政府,但同時主張積極的外交政策,尤其強調軍事手段的重要性。

民主黨主流看法在右下角的第四象限,也就是高收稅高福利政策的大政府,配上積極的外交政策。跟共和黨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民主黨以往比較強調各種民主、人權、社會發展這些元素。

在右上角的第一象限是民主黨內的進步派(progressive),以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和眾議員歐嘉修-寇蒂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AOC)為代表。他們的大政府主張,很可能是比主流民主黨人的主張更加深刻與基進(radical),而且在外交政策上面認為美國需要專注在國內事務,認為要減少軍費和不必要的政治干預開支,主要理由是軍事和外交上的支出會排擠到國內事務所需要的資源。

各方勢力變化走向

川普(Donald Trump)的立場其實是介於第二和第三象限之間,因為他常說要從許多地方撤軍,外交政策方面看似低調,但多數時候他的立場還是比較貼近主流共和黨的主張。跟主流派最大的不同在於,川普揚棄了兩大黨對於國際建制(Institution)的看法,認為這些國際建制效果有限,因此採取雙邊模式的外交政策,在許多層面上仍然主動出擊。

由於這次大選在國會方面很可能會由共和黨取得參院多數(目前有待1月5日喬治亞州的兩席參議員進行第二輪投票,共和黨只要取得一席就可以保有多數)、民主黨保有眾院多數但席次稍有下降,因此我們可以據此推估接下來的走向。

最主要的一個變化應該是在於,「兩大黨的主流派將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其實一直以來在外交政策方面,兩大黨的主流看法很類似,都是主張美國要積極維持國際上的領導角色,透過各種國際組織、國際建制、多方機制來維持國際秩序。拜登本人也是多次強調多邊機制很重要,也強調修復盟友關係,所以接下來勢必會改變川普時代以雙邊會談為主的外交手段。

不過,最值得關注的是在民主黨內的權力變化。事實上川普的崛起和桑德斯這些進步派的崛起是一體兩面,主要支持者都是對全球化不滿的「經濟輸家」選民,再加上普遍對政治制度不信任、覺得長期受忽視的選民們。

不過,進步派和川普對於經濟困境的解放看法完全相反,認為應該走歐洲國家的高稅收、高福利制度,配合政府主動的經濟投資計劃,來帶動經濟成長,同時他們極力爭取許多人權、環保、平等議題。這股勢力在民主黨內成長非常快速。

然而,這次參眾兩院選舉民主黨都選得不好,因此短時間內,以AOC等人為中心的Squad議員組合,尚無法完全主導黨內議題走向,畢竟民主黨在參院仍然需要和共和黨合作,不可能推出太多鮮明立場的進步派法案。從目前已曝光的一些人事安排當中已經可以看出,拜登所任命的白宮幕僚人選目前仍然沒有太多進步派人士,走的路線偏向謹慎、傳統。

不過,進步派的受歡迎程度和聲量都非常高,對於黨內中間派的批評也不少,需要注意他們所主張的裁軍、減少外交干預規模等主張是否繼續發酵。

在可見的未來,由於貧富差距以及種族歧視等問題難解,我們可以預期進步派的聲量會繼續增強;而在外交政策上首當其衝的就是關於美國在海外的軍事干預、軍事基地配置、與資源分配的問題,將會有很多爭論。

短期內跟台灣最相關的議題應屬於TTP/CPTPP這類的多邊貿易組織。目前美國國內不管是自由派或保守派雙方,對於「反全球化」的聲量仍然很強大。即使CPTPP的目的之一是要圍堵中國,但民眾普遍把它視為一個會帶來許多經濟後果的貿易協議。拜登上台後,應該是不太可能把政治資本花在這類多邊貿易協議上面,即使要推動,也需要很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