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的問題若不解決,未來的台灣可能不再「年年有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海洋永續經營的重要性中,最重要是將漁業捕撈量能和自然增加量取得平衡,讓生態、生活、生產都兼顧,而這也是我們大家要思考的困難課題。
文:Delia Lin
護林、護溪很容易,封住步道,要進去做田調或從事任何活動,必須做入山申請,較容易管制人流;但相對比較下要能盡到保護海洋,僅僅在某些管制區可以擁有較好的豐富生態,但四面環繞海洋的高山島嶼—台灣,時時都可以有人在不同地方下海或出海捕魚,甚至別人跑到我們的海域捕魚等。海洋保護的受控力,相對真的很難管理。
澳洲跟日本聲稱具有全世界最多的海洋生物,大概都有3萬3000多物種,但端看澳洲的土地與海洋就有多大(再加上南極有他們託管的部分海域涵蓋在內),而日本擁有跨距很大的緯度,從北海道一直到台灣的東邊海域,所以以上兩個國家的海洋物種多,真的不足為奇。
但台灣就不一樣了。台灣的魚類近3000多種,占全球約十分之一,而海洋生物約有1萬4000多種。台灣土地長僅394公里,緯度跨距也短,所有的海岸線加起來大概不超過1600公里,可見台灣的生態豐富性。
但這些數據都可能不再準確,因為每年全世界的海洋生物都在逐年減少中。
在未來,台灣可能不再年年有「魚」
就從最具爭議、營養價值超高的魩仔魚來舉例,魩仔魚其實是鯷科和鯡科的魚種,所捕撈的魩仔魚並非是成魚而是魚苗,且魩仔魚並不是一種魚種類,而是這些魚苗的統稱。
因撈捕作業不正確,有可能一撈撈到10~150種類的魚苗,最後什麼都撈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更多海洋物種的浩劫,甚至魚業的滅亡。故此漁業署自2009年起已訂定《地方主管機關訂定魩鱙漁業管理規範原則》,由地方主管機關規定魩鱙漁業的年度容許魚貨量等。另規定每年的5月1日~9月15日連續三個多月為禁漁期,藉此讓魩仔魚幼苗在不被過度捕撈的情況下順利成長。

當商業捕撈盛行之後,人類造成的「漁撈死亡」變得更嚴重,甚至造成可繁殖的大魚被捕光,或魚還沒長大就被捕獲。1970年開始造成整體繁殖量降低,直接影響到漁獲量下降。當魚的尺寸越變越小時,這代表數量開始變更少。
看到購買的魚貨價格越來越貴時,其實你吃的可能都是養殖魚,因為魚類正在減少,而人口卻一直再增加,為了補足這些人類所需的缺口,只好更多國內或進口的養殖魚出現在市面。
以上的各種狀況舉例,雖然政府似乎已有努力做些什麼,但是魚群的數量由淺至深持續減少,沒有好轉只有更糟。是否該更廣泛的使用科學方式採集數據(如親緣關係標誌法CKMR的創新方式等,進行更精準的數據採集),並將數據公開透明化?
當數據評估時,不能只著眼短期兩、三年,應該拉至十年以上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做比較,讓更多的團體與民眾瞭解數據的變化,讓數據來說真話。
另外我們也須思考,隨著生活的富裕多出更多的慾望需求,我們也需思考到,人類真的需要吃到那麼多的野生海洋魚類及海鮮嗎?但無論養殖或野生,是否其實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剩食,使得供給需求增加更多呢?
生態、生活、生產都要兼顧
當然,海洋生物減少的因素有太多,也許大家可以把原因怪在氣候變遷或海洋汙染上,這些當然也是其中的問題。但為了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與經濟所需,過度捕撈而造成的生態問題,無疑還是最大宗。
海洋永續經營的重要性中,最重要是將漁業捕撈量能和自然增加量取得平衡,讓生態、生活、生產都兼顧,而這也是我們大家要思考的困難課題。不再只是為了吃魚而養殖(需要魚苗),不要這生就把所有的資源都耗盡,我們還需留給未來。如果現在的資源已不及未來,我們就更需要好好保護它,復育所有的海洋物種。
農曆年節漢人的團圓飯桌上,總少不了澎湃的海鮮佳餚,吃飯時按照老祖宗的規矩,一定要有「魚」,還絕對不能當餐吃光光,一定要剩一些以代表著「年年有餘」之意。就用漢人文化的美意來期許未來,願我們所有的生態資源,在將來也都一直能「年年有餘」。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