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的問題若不解決,未來的台灣可能不再「年年有魚」

過度捕撈的問題若不解決,未來的台灣可能不再「年年有魚」
Photo Credit: Delia L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海洋永續經營的重要性中,最重要是將漁業捕撈量能和自然增加量取得平衡,讓生態、生活、生產都兼顧,而這也是我們大家要思考的困難課題。

文:Delia Lin

護林、護溪很容易,封住步道,要進去做田調或從事任何活動,必須做入山申請,較容易管制人流;但相對比較下要能盡到保護海洋,僅僅在某些管制區可以擁有較好的豐富生態,但四面環繞海洋的高山島嶼—台灣,時時都可以有人在不同地方下海或出海捕魚,甚至別人跑到我們的海域捕魚等。海洋保護的受控力,相對真的很難管理。

澳洲跟日本聲稱具有全世界最多的海洋生物,大概都有3萬3000多物種,但端看澳洲的土地與海洋就有多大(再加上南極有他們託管的部分海域涵蓋在內),而日本擁有跨距很大的緯度,從北海道一直到台灣的東邊海域,所以以上兩個國家的海洋物種多,真的不足為奇。

但台灣就不一樣了。台灣的魚類近3000多種,占全球約十分之一,而海洋生物約有1萬4000多種。台灣土地長僅394公里,緯度跨距也短,所有的海岸線加起來大概不超過1600公里,可見台灣的生態豐富性。

但這些數據都可能不再準確,因為每年全世界的海洋生物都在逐年減少中。

在未來,台灣可能不再年年有「魚」

就從最具爭議、營養價值超高的魩仔魚來舉例,魩仔魚其實是鯷科和鯡科的魚種,所捕撈的魩仔魚並非是成魚而是魚苗,且魩仔魚並不是一種魚種類,而是這些魚苗的統稱。

因撈捕作業不正確,有可能一撈撈到10~150種類的魚苗,最後什麼都撈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更多海洋物種的浩劫,甚至魚業的滅亡。故此漁業署自2009年起已訂定《地方主管機關訂定魩鱙漁業管理規範原則》,由地方主管機關規定魩鱙漁業的年度容許魚貨量等。另規定每年的5月1日~9月15日連續三個多月為禁漁期,藉此讓魩仔魚幼苗在不被過度捕撈的情況下順利成長。

Angulas-2009
Photo Credit: Tamorlan CC BY 3.0
魩仔魚並不是一種魚種類,而是許多魚苗的統稱

當商業捕撈盛行之後,人類造成的「漁撈死亡」變得更嚴重,甚至造成可繁殖的大魚被捕光,或魚還沒長大就被捕獲。1970年開始造成整體繁殖量降低,直接影響到漁獲量下降。當魚的尺寸越變越小時,這代表數量開始變更少。

看到購買的魚貨價格越來越貴時,其實你吃的可能都是養殖魚,因為魚類正在減少,而人口卻一直再增加,為了補足這些人類所需的缺口,只好更多國內或進口的養殖魚出現在市面。

以上的各種狀況舉例,雖然政府似乎已有努力做些什麼,但是魚群的數量由淺至深持續減少,沒有好轉只有更糟。是否該更廣泛的使用科學方式採集數據(如親緣關係標誌法CKMR的創新方式等,進行更精準的數據採集),並將數據公開透明化?

當數據評估時,不能只著眼短期兩、三年,應該拉至十年以上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做比較,讓更多的團體與民眾瞭解數據的變化,讓數據來說真話。

另外我們也須思考,隨著生活的富裕多出更多的慾望需求,我們也需思考到,人類真的需要吃到那麼多的野生海洋魚類及海鮮嗎?但無論養殖或野生,是否其實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剩食,使得供給需求增加更多呢?

生態、生活、生產都要兼顧

當然,海洋生物減少的因素有太多,也許大家可以把原因怪在氣候變遷或海洋汙染上,這些當然也是其中的問題。但為了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與經濟所需,過度捕撈而造成的生態問題,無疑還是最大宗。

海洋永續經營的重要性中,最重要是將漁業捕撈量能和自然增加量取得平衡,讓生態、生活、生產都兼顧,而這也是我們大家要思考的困難課題。不再只是為了吃魚而養殖(需要魚苗),不要這生就把所有的資源都耗盡,我們還需留給未來。如果現在的資源已不及未來,我們就更需要好好保護它,復育所有的海洋物種。

農曆年節漢人的團圓飯桌上,總少不了澎湃的海鮮佳餚,吃飯時按照老祖宗的規矩,一定要有「魚」,還絕對不能當餐吃光光,一定要剩一些以代表著「年年有餘」之意。就用漢人文化的美意來期許未來,願我們所有的生態資源,在將來也都一直能「年年有餘」。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