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客運集團驗尿發現毒品反應,是故意用「四杯尿」轉移你的注意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吸毒不對,但利用吸毒個案當作遮羞布,來掩蓋經年累月結構性的過勞血汗,來討好運輸集團巨獸,是比吸毒更恐怖的惡行。政治不難,用「四杯尿」轉移你的注意力而已。
2020年出現不可思議的超前部屬,北市最大公車集團居然花費自主全面驗尿,最終驗出四杯尿。其中兩杯有毒品反應,還有一杯摻茶、一杯拒檢,如此在死亡事故之後業者「自動自發」的最高標準要求,到底是業者痛改前非,或是市府局處之間的前世糾葛?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隔局如隔山:「公運處」跟「勞檢處」的鬥法
今年9月21日晚上,在內湖撞死人並撞傷警察的事件揭開了北市公車的黑幕,案發第一時間台北市公運處定調毒駕,公運處長常華珍在市議會的部門質詢對著市議員說「不是過勞,是毒駕」,但是才過幾天,9月24日交通局交給議員的報告中全文不見「過勞」字眼,但隔日「勞動局」勞動檢查處公布調查報告,明顯跟「交通局」公共運輸處的調查結果不同調。
根據勞動局報告,三重客運內湖站被查出違反《勞動基準法》第35條規定,未於勞工連續工作四小時後至少給予一次有30分鐘之休息時間,還發現公車駕駛行車每趟次間之間隔,多數未達30分鐘,造成司機無法獲得充分休息。
其實往前推一個月,8月17日的勞動檢查就有一樣情形,但三重客運收到檢查結果通知書後仍未立即改善,沒有安排足夠休息時間,致使肇事許姓司機於事故前幾日仍有多日未有足夠休息時間之情形,勞動局認為三重客運此行為有明知違反仍使其發生之故意,勞動局依裁量基準加重處分重罰40萬元。
攤開三重客運的過勞在案記錄,就會發現其實長期以來這樣的犯行從未終止。交通局公運處與勞動局勞檢處之所以其實意見相左,是因為勞動局是指向經營者的缺失,而公運處的態度則是推給司機個案。
所以當公運處加上業者搶在交通部在2021年元旦才生效的法律之前,超前部屬業者自費幾百萬全面驗尿,以及強化四杯尿的結果跟新聞操作,這正是客運集團跟公運處共演的帽子戲法,公布結果後不只媒體買單、標題聳動,強調並突顯不良的駕駛個案,帶風向讓社會大眾忽略背後的結構。

其實勞動局早有準備,在2019年釋出的通盤檢討中就發現公車業者違規比例,高達百分之百。在台北市議員陳怡君要求下,勞動局提出了《108本市轄下運輸業勞動條件、過勞案件專案報告》,而其中的結論有筆者見過「公文書可呈現之最誇張的用字遣詞」,這呈現了勞動局的無能為力,以及業者的「難以教化之可能」,這是因為公運處掌握了公車業者的補助款跟預算,但勞動局沒有。
就像是隔壁的阿姨急都急死了,但就是無法介入原生家庭的不當管教。由於親生父母的忽視、寵溺、錯誤教養,外界資源跟力量都無法介入,於是受害的就是廣大公車族以及馬路上的其他用路人。
你問:「吸毒本來就違法,怎麼會說業者帶風向?」
因為毒駕並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因為台北市公車業界長期過勞,才會導致勞動力品質低落。
2020年市府預算30億(價差補貼21億、老障孩童9億)新台幣補貼大筆灌入公車業者口袋,甚至市議會在5月還通過了市府提案,漲了運價讓公車業者再加收補貼3.45億。但早在事故發生之前,即便台北市挹注如此多經費,公車卻還是事故連連、夾人拖行摔傷不斷,這項「市政產品」的CP值看起來糟透了,但是主管機關長年以來卻無能為力。

因為台北市交通局只會一昧的給錢,而不管理,甚至長期打壓勞動裁罰在公車優良評鑑中的比分。而導致勞動環境劣化,讓優質的勞動力流失,無法汰劣換新導致人力品質低落。
業者也不在乎品質,反正只要搞定公共運輸處的長官就好。而事故不斷的責任承擔,客運業者樂於把司機當作免洗筷,一旦出事就切割,同時無視各種過勞的違法,也把不常勞檢的罰款當作常規營運支出,根本無關痛癢,因為比起投資在司機身上還是划算。
舉另一個領域的例子給各位媽媽理解,2019年4月內湖托嬰遭保母身壓致死案件中,叡叡媽媽最後找到根源的原因,在多次受訪中她直指問題的根源並且疾呼
改善勞動環境,叡叡媽媽更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改善台灣托育條件包括保姆勞動環境改善以及降低托嬰師生比」連署,各位沒有看錯,當保母犯下不可原諒的重罪,她卻是關心這些人的工作環境。
而同樣的概念完全適用在公共運輸上,因為每一個孩子跟每一位乘客的生命都一樣重要,不應該因為政府管理的缺失跟包庇而喪命。
大到不能倒的公車集團巨獸
台北首都客運集團,在本次擔任城市模範生自動自發全面驗尿,這是業界奇蹟。因為「業者自律」在過去十幾年來有如鬼魂一樣,眾人都在談論但卻鮮有人見到過。
跟各位公車族介紹,北市最大公車集團轄下有四間客運公司,分別是:
- 大都會客運
- 台北客運
- 三重客運
- 首都客運
該集團四間公司,就佔據了台北市六成的市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大都會客運,該公司擁有台北市政府38%的公股,也有市府派任四席的公股代表,本來應該是最安全公車業者,但是其實大都會客運卻是危險人間凶器,違規數字名列前茅,但卻絲毫無損大都會客運長年佔據「公車評鑑」領先位置,年年(包含大都會客運的紅5路線2019年撞死文化大學女生事件之後)都是最高等級的優等。

更不用說歷年來各種補助都進入經營層,司機勞動環境並沒有因為好幾十億的補助而提升。而議會也知道這樣的狀況,所以在歷次的運價提升過程,市議會都會用附帶決議來強制提升司機員的薪水,每次薪水增加一千五到兩千餘元不等。
本次內湖毒駕又過勞的司機,正是集團旗下三重客運的成員。吸毒本來就是不對,但利用吸毒個案當作遮羞布來掩蓋經年累月結構性的過勞血汗,來討好運輸集團巨獸,這是比吸毒更恐怖的惡行。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