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科學家研究鳥類發現,「環境噪音」造成的慢性壓力類似人類的PTSD

科學家研究鳥類發現,「環境噪音」造成的慢性壓力類似人類的PTSD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環境噪音越大,孵化的雛鳥及其母鳥體內的皮質酮(與壓力反應有關的激素)濃度越低。此負相關性似乎不符直覺,但在人類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患者身上也觀察到類似現象。

文:艾摩斯(Amy Mathews Amos)

當環境噪音越大,孵化的雛鳥及其母鳥體內的皮質酮(與壓力反應有關的激素)濃度越低。此負相關性似乎不符直覺,但在人類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患者身上也觀察到類似現象;慢性壓力會導致皮質酮分泌持續增加或減少。

生活周遭不間斷的噪音,例如住家隔壁的建築工事或是響不停的汽車警報,總是讓人不勝其擾,鳥類也不例外。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鑽取石油和天然氣所發出的噪音,對三種鳴禽造成慢性壓力,狀況類似人類的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

克萊斯特(Nathan Kleist)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進行博士研究時,與同事在距離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盆地(San Juan Basin)天然氣鑽井不同遠近的幾處放置人工巢箱,這些鑽井的大型壓縮機24小時運作不停。

克萊斯特和同事針對三種鳴禽進行研究,其中山藍鴝(mountain bluebird)和灰喉鶲(ash-throated flycatcher)都會避開最靠近壓縮機的巢箱,然而西藍鴝(western bluebird)的築巢位置則遍佈各處巢箱。

研究人員測量所有巢箱中三種鳥類的成年雌鳥和雛鳥,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酮(corticosterone)的濃度,為期三年。他們發現,壓縮機的距離與這些鳥類體內皮質酮的基線濃度,呈線性相關:巢位越靠近壓縮機,壓力激素濃度越低。

SM195_020
Photo Credit:科學人雜誌

這似乎違背直覺,但激素濃度可能因壓力類型及時間而變動,持續的增加或減少都是慢性壓力的跡象(針對人類PTSD患者的研究顯示,基線濃度通常有下降趨勢)。

科學家還發現,巢位最靠近壓縮機的西藍鴝,生下的蛋比距離較遠的更不容易孵化。該研究團隊在2018年1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研究,指出巢位較靠近壓縮機的雛鳥有發育不良的現象,且三種鳴禽皆然。

克萊斯特表示:「即使背景噪音略為增加,也能看到這些影響。」距離最遠的雛鳥也有發育不良的現象,這是因為掠食者較常出現在安靜的地方,棲息該處的鳥兒可能因為提高警覺而影響餵養幼雛的能力。位置居中的雛鳥則有最高生長率。

在美國塔弗茲大學研究野生動物壓力反應的羅梅洛(Michael Romero)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評論道:「這篇論文妙在顯示了環境壓力會降低鳥類的生殖成功率。」即使身處受高度保護的地區,野生動物也難逃其害。克萊斯特指出:「美國大多數保護區的背景噪音持續增加,這已成為潛在的普遍問題。」

本文獲《科學人雜誌》、《科學人粉絲團》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