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多面向連續的傷害事件」所引起的「複雜性心理創傷」(CPTSD)?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網狀、多重事件交叉影響而成的,因此首要處理方式是找出壓力點並發洩情緒。由於事件是網狀,觸發情緒的點很多,所以除了協助個案宣洩情緒外,也要讓個案學會辨識會引起情緒重現的誘發因子,理解情緒重現的經歷是什麼。
然後再一個個回溯探索創傷事件,讓霸凌受創者跟當時的自己對話,發現自己應有的權利、想要的心理需求與適合的人際界線。期間要適時提醒個案當下生活是安全沒有危險的,自己是憑著毅力與能力脫離了那時的環境。一個個事件釐清後,就可以使用一般處理心理創傷的技巧來協助。
霸凌事件與當下失落事件處理後,接下來是個案的自尊、自信的再建立。通常問題外化後霸凌受創者可以從以往的事件看出自己曾有的能力與努力,再搭配引導他看見目前環境的安全感甚至是幸福感,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可以一步步地建立正向良好的人格特質。當霸凌受創者當下的立場與未來的方向穩定後,生活與人際互動也會正向發展,自尊和自信也就會慢慢提升穩固。在這個階段霸凌受創者偶爾會回想過去創傷經驗,要去提醒他當下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可以允許自己哀悼過去的自己,但面對生活、發展未來才是更為重要的。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很複雜的,通常處理了一個事件脈絡又有其他受創事件或人際議題跑出來影響,這時除了靠心理師的經驗與功力,也要幫個案與家屬做好心理準備,處理這個議題需要耐心與毅力。上述我提到的處遇模式是涵跨了許多技巧,如悲傷輔導、敘事治療、正念減壓(HERE and NOW)、禪繞畫、放鬆訓練、情緒基模處遇、系統減敏法、認知治療、家族治療、空椅法人際訓練等等,正是因為CPTSD是這麼複雜,所以我們需要利用各種心理諮商治療方法的效果來處理它。因此,對於反擊型霸凌階段的霸凌受創者,求助一位適合且經驗豐富心理師是非常重要的。
延伸閱讀
- 善待自己,接受創傷經驗就是自己的一部份,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
-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毒性羞恥」可以一眨眼就消滅你的自尊
-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當自己的父母」,自我母育能孕育出自我療癒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