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練習兩性相處的機會,遇到理想對象時才不至於手足無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際關係的技巧與敏感度是需要從小小挫折中磨練的,結交日常朋友時的容錯空間也比追求交往對象時來得大,為了促成重要關係,所有的失敗經驗都是養分。
最近在咖啡廳巧遇前同事小慧,她跟我聊到剛結束一場曖昧。這大概是我所知她的第三次無疾而終的曖昧,每一次結束都像經歷失戀般,又要花去她好一段時間修復長期付出未果的遺憾跟自尊耗損。小慧27、28歲的時候意識到身邊姊妹大多從大學就有固定交往對象,差不多都要步入禮堂。想到別人已經修習戀愛學分10年,她卻始終因為忙碌、遇到不適合的人沒有談成,恐怕同樣的日子繼續下去不會改變。
於是她開始登入一些交友平台或請朋友介紹對象。但是要找到有感覺的對象似乎很難,不但久久才遇到一個動心的,從朋友當起也花不少時間,一來一往來到34歲。這個階段的她發現覺得不錯的人大多死會,或者有過幾段感情或婚姻經驗後,對方已不再輕易投入新戀情,所以她更難走到開花結果的一天。她擔心以這樣每次都花很長時間去跟一個人嘗試又不合的模式,恐怕只會愈來愈難找到伴侶。
我不想用單身人數或年齡的統計數字來嚇唬她,因為這幫助不了任何單身人士展開一段值得期待的關係。我們都不應該被恐懼驅策去追求愛情或人生伴侶,愛情的過程應該要是享受的,而不是基於無奈。恐懼也會讓目標設定一開始就錯誤,把自己草草出清。
這世上有各式各樣需求各異的人,有人在意年紀也有人偏愛成熟者,有人對關係負責也有人只想玩樂,有人把婚姻當交換條件也有人比起契約更重視羈絆,重要的是如何有效找出「一個」需求相同、目標一致、個性處得來的人,其他數字與她關係不大。基數再多如果無法正確篩選,或是看到的人太少沒得選,都會讓人一直跟不合適的對象蹉跎。在找對象之前,我希望她能先對擇偶這件事有些概念:
兩性在異性相處習性上有所差異
和男性朋友交換意見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件事,他們會擔心「hold不住」對象。細問其意,意思是會考量目標對象是否能專心只愛他、不會被更優秀的人追走。這往往與女生本身是否為交際花無絕對關聯,而是男性主觀上判定自己的個性、能力與女方的個性比對下,能否有足夠把握維持關係(而男性多半較想主導)。有時太優秀的女性會令部分男士卻步,但我們很少聽到女性會因為男性太優秀而不想交往。這反應了兩性一開始的顧慮不同,擇偶的策略也不太一樣。
如果去觀察,當多女喜歡一男時,男性往往不容易馬上做出抉擇。他們傾向跟每位女生維持關係一段時間,各方觀察比較,甚至與複數對象試著調調情,享受這樣的過程後,再進入穩定關係。而女性比較偏好一次跟少數人往來,多男追求一女時,許多女性會想要趕快比較出一個最好的/最有感的進入關係深耕,然後就不太想再理會外頭的花花世界。女性習慣投入、男性習慣多看當然不是一定,相反的情況也有,只是比例上來說有這樣的傾向。
這也說明為何很多男性在認真找對象時,會同時嘗試跟許多異性接觸,而女性比較偏愛一次跟一個對象建立關係,這個不行再找下一個試。相較之下,女性在擇偶期能接觸的異性較少、所費時間較長,慢慢找是不太理想的模式。我不鼓勵跟多人「曖昧」,但交朋友不應設限太多。
人是習慣性的動物
如果有稍微瞭解過親密關係理論,它提出了一個核心關鍵是:人往往會從童年熟悉的人際互動模式延伸到戀愛關係。一位在充滿愛的環境長大的孩子,會因為清楚愛與被愛的樣貌、懂得關係中的尊重與界線,而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裡,也傾向與能夠提供對等互動的對象往來。相反地,親子關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雖然心裡會想著長大後要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卻沒有清晰的樣本跟情緒界線作為依據(這樣的家庭,情緒界線通常是模糊的),經常會找到類似父母行使暴力或缺乏溝通的對象,因為跟這樣的人往來最習慣。
要打破這個限制的方法之一,就是得試著增加自己對「關係模式」的認知。也就是你得看過更多型態的人,才能夠比較出誰是真正對你有益的,而不會將熟悉感誤以為是心動,落入過去的迴圈不自知。
幸福是需要比較的,等待會讓選擇非常有限
如果我們大部分時間是在等待某個人來敲門,就會增加自己無法掌控的風險。比如會被吸引來的人可能都是同一類:溫吞不敢拒絕的人容易吸引強勢的對象,責任感重的人容易碰到重度依賴者,而你欣賞的類型偏偏就不過來。最後迫於時間壓力或寂寞,只能在大部分的同類裡挑選一個相對好的,然後安慰自己接受「沒有人是完美的」,委身一段始終不是很滿意的關係。有沒有可能,這群人本來就不是適合你的人呢?
再者,優質的異性往往也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關係、具有行動力與決斷力,他們很早就會主動且開放地與許多人往來,並且很快找到適合進一步相處的對象。在你等待他發現你並靠過來之際,已經有其他更主動建立關係的人和他們往來了,極有可能在你展現自己之前就此錯失機會。即便你不需要跟受歡迎的人物交往,由自己主動過濾往來對象也肯定比較有機會找到符合需求的人選,好對象往往不是憑空出現的。

視與異性的互動為生活的一部分
我瞭解小慧的困難,這也是非常多女性朋友的困難。明明一次只能對一兩個人花心思,也不是外向熱衷交際者,一想到要密集地與陌生異性往來就頭疼,恨不得縮回自己的世界。可是又很渴望一段深度連結的關係,該怎麼辦呢?
會有這個壓力的錯誤前提之一是,經驗不多的女性往往把「認識異性」這件事看得太嚴重。如果妳用「找對象」的眼光看待每個接觸到的單身異性,會以為自己得趕快拿著「終生伴侶」的條件清單去比對眼前這個陌生人。打從一開始就謹小慎微地檢視對方、放大瑕疵,一點跡象就自己嚇自己,還沒真正認識就覺得不可能,關係也容易緊繃、有壓力。我們不妨想想什麼樣的對象不會讓我們感到壓力?是不是那些日常生活會遇到的人?比如早餐店店員、隔壁組的同事、住在樓下的鄰居,那些你不會沒事把他們想成未來家人的人對吧?
Tags: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