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76歲依然行程滿檔的紀政:對我而言,50歲以後的每一天都是賺到

76歲依然行程滿檔的紀政:對我而言,50歲以後的每一天都是賺到
Photo Credit: 影巷26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風靡運動場上的明星選手,到走入人群,為運動與公益奉獻大半生,紀政有個陪伴自己一生的座右銘,來自她在美國求學時的英文老師:「失去財富,只是失去一些;失去愛,失去大部分;失去勇氣,才會一無所有。」

文:蔣德誼|攝影:影巷26號|內文圖片提供:紀政

編按:被譽為「飛躍的羚羊」的傳奇運動女傑紀政,24歲成為華人世界第一個摘下奧運獎牌的女性運動員,風靡國內外體壇。現在的她,76歲,還是健步如飛!很少人知道,她曾胖到78公斤,卻靠著每天持續慢跑10分鐘、健走50分鐘,半年瘦下快20公斤,還改善了本來的漏尿問題。她說,只有健康的身體,人才會快樂。

提起紀政這個名字,對四、五年級的人來說,堪稱是活生生的傳奇人物;再晚一點出生的人,則大多都在課本上讀過她的故事。

出身新竹牛埔農村的紀政,因幼時家境貧困,曾有幾年送給別人做養女,吃了不少苦頭。或許因為如此,紀政無論在學業或是比賽上都力求表現,要讓大家對她刮目相看,展現了不服輸的運動員性格。

紀政特別討厭別人對運動員有「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從小學到初中,她都是全校前三名畢業。當時她的成績足以保送新竹師範學校,但因為許多重要賽事都在台北舉辦,她堅持北上念私立中學。

19歲赴美受訓 志在奪牌忍受嚴格訓練

紀政從14歲開始展露體育才能,後來更屢次刷新紀錄,16歲時就獲得參加羅馬奧運的國手資格。19歲時,她已經多次獲得全國性比賽金牌,也因此被選為重點培育選手,被送往美國受訓。

2020-11-18-1605692137
Photo Credit: 紀政提供
1962年紀政參加第17屆省運會,當時她一人連破四項全國紀錄,也是她在赴美受訓前參加的最後一場經典賽事。

「從松山機場搭飛機到美國的路上,我心裡很清楚,我就是要和楊傳廣大哥一樣,肩負著摘下奧運獎牌的任務。」紀政說。

在美國的訓練並不輕鬆,甚至可說是十分嚴苛。她回憶當時教練不斷要她練習全速衝刺,即便她到後來已經筋疲力盡。教練告訴她:「每一次起跑都是為了下一次,體能就是這樣累積而來的。」

但密集的比賽和訓練,卻也造成難以恢復的運動傷害。1966年紀政在參加第五屆亞運跳高項目時左膝受傷,「那時候我和一個日本選手最有機會得牌,我拚命忍著痛,不想讓對方發現,就這樣一直跳到比賽結束。」

1967年,在選拔奧運代表隊前夕,紀政擔心膝傷惡化,不願參加跳遠項目,有報社記者因此寫了一篇社論〈紀政的噱頭〉,認為她用負傷當藉口,選擇性參加比賽。「我看到之後非常生氣,就把它貼在門上,每天出門的時候就會看到,激勵自己絕不能認輸。」

名揚國際體壇 卻因腿傷終結選手生涯

1968年,紀政果然在墨西哥奧運摘下女子80公尺跨欄項目銅牌,是第一位獲得奧運獎牌的華人女性運動員。接下來的兩年,更可說是紀政選手生涯的顛峰,她在各項國際賽事中奪下超過150面獎牌,光是1970年,她就刷新六次世界女子田徑紀錄,其中100公尺、100公尺跨欄及400公尺紀錄,至今在國內還無人能破。

亞洲選手由於平均身高體格普遍不如歐美選手,在田徑項目中向來不是優勢。紀政的優異表現不只為台灣爭光,也讓她的名字多次登上國際媒體,被封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女人」、「東方飛躍的羚羊」、「黃色閃電」等稱號。

可惜的是,也就在1970年,紀政在第六屆亞運400公尺決賽中因為腿傷再度退出比賽,因傷勢嚴重、加上開刀結果不理想,28歲時,她不得不宣布從選手身分退役。

對一個運動員而言,在各方面都處於巔峰狀態時,卻突然終結選手生命,是難以承受的打擊。紀政曾在訪問中談及那時的心境:「當時我連電視上的比賽都不想看,也不想走進田徑場。」

1977年1月,紀政應聯合報創辦人、也是田徑協會理事長王惕吾邀請,回到台灣擔任總幹事一職。「當時惕老鼓勵我說,雖然我沒辦法繼續在比賽場上為國家爭取榮譽,但我的參賽經驗、親身觀察國外如何培養選手,對國內體育界必定很有幫助。」

發起城市馬拉松 帶動路跑風潮

紀政認為,要提高台灣田徑運動的發展水準,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提升全體國民的運動風氣。

因此她在回到台灣第二年,立刻著手開始推動路跑運動,為此她走遍全台,從北到南選了10站做推廣募款,更親自向企業爭取贊助,陸續促成「愛迪達盃」、「舒跑盃」、「三商盃」等民間路跑活動。紀政並在1986年以自己拍攝廣告的收入成立「希望基金會」,幫助年輕選手、推廣體育活動。

「當時路跑在美國已經很流行,很多大城市都開始辦馬拉松,像是紐約、芝加哥等等,有次我參加台塑運動會,當時擔任明志科大校長的陳履安就建議我:台北也應該要有一個每年固定舉辦的城市馬拉松。」

1986年到1989年,紀政連續辦了四屆台北馬拉松,直到1990年台北捷運開始施工才停辦。馬拉松的賽道長度是42.195公里,在國際上有明確規範。當時紀政親自負責丈量路徑的工作,「我們趁著深夜路上沒有人的時候去量,每50公尺就得蹲下去一次,前後花了一個禮拜才完成。」

50歲後曾一度胖至78公斤 靠健走瘦下20公斤改善漏尿問題

談到健走運動的好處,紀政自己有切身體會,因為從選手退役,加上產後身材沒有恢復,在50歲後的幾年,她一曾度胖到78公斤,「後來發現自己這樣上電視實在不好看,要推廣體育的人,身材總不能太走樣。」

於是她每天在跑步機上先慢跑10分鐘,再用一小時七公里的速度快走50分鐘,不只短短半年就瘦下20公斤,更意外治好了她自產後就困擾20多年的尿失禁問題。「有一次我在國父紀念館,一個媽媽靠過來小聲問我說:請問你是紀小姐嗎?你真的因為健走治好了漏尿嗎?可見有這困擾的人絕對不在少數。」

也因為紀政健走瘦身有成,2002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現國民健康署)特別邀請她擔任「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活動的代言人。2004年她更發起「百萬聚樂步」運動,希望達成「百萬國人日行萬步」的目標,希望基金會的主要工作也轉為推廣健走運動。

2020-11-18-1605692203
Photo Credit: 紀政提供
2009年開始,紀政每年帶領團隊參加國際健走活動,成員都會帶著貼上國旗的斗笠、或是帶小國旗揮舞,讓不少外國朋友留下深刻印象。

「健走的最大好處就是沒有門檻、沒有難度,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效果卻非常好,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也公布研究,認證健走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運動。」剛開始推廣健走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奇怪,問她:走路也算運動嗎?「但到現在,你看隨便一個運動場或是學校操場、甚至是路上人行道,不分男女老少,每天都有人在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