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有條很獨特的自我繁衍線,把宇宙、生物圈和科技圈綁成同項創造

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有條很獨特的自我繁衍線,把宇宙、生物圈和科技圈綁成同項創造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科技想要什麼》帶領我們看透科技真正的欲求,進一步掌握科技的特點,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於是,我們終於有可能在科技無所不在的新時代,領先世界,預知未來!

文:凱文・凱利(Kevin Kelly)

第十四章 沒有結局的遊戲

科技召喚我們,但科技要給人類什麼東西?在科技漫長的旅程中,我們能得到什麼?梭羅隱居在華爾騰池的時候,發現附近有工程師沿著火車軌道建造長途電報的纜線,他心想,不知道人類是否真有那麼重要的事情要傳達,需要工程師付出這麼多精力。

從自家在肯塔基州的農場,貝瑞看到蒸氣引擎等科技接手了農夫的人力工作,他想,不知道機器要教人什麼:「十九世紀的人認為機器是股道德力量,會讓人變得更好。蒸氣引擎要怎麼讓人變得更好?」很好的問題。科技體正在重新發明我們,但複雜的科技真能讓人類變得更好嗎?不論在何處,真有人類思維展現出來的樣子能改變人心嗎?

有一個答案或許能得到貝瑞的贊同,就是說法律的科技讓人變得更好了。法律系統讓男男女女都要負責、促使他們走向平等、遏制令人不快的衝動、培養信任。西方社會以詳盡的法律系統為基礎,和軟體沒什麼兩樣。這個系統是一組複雜的代碼,不在電腦上運作,而是運行紙上,也會慢慢計算出公平度和制度(在理想的情況下)。這就是一項讓人類變得更好的科技;但事實上,沒有什麼能讓我們變好。我們不能被強迫去做好事,但我們可以得到機會。

我覺得貝瑞無法欣賞科技體的禮物,因為他對科技的想法太狹隘了。他只能想到冰冷、堅硬、噁心的東西,例如蒸氣引擎、化學物和硬體,這些東西尚未成熟,之後還會有更自然的版本。從更廣的角度來看,蒸氣引擎只占整體的一小塊,能與人同樂的科技真的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科技如何讓人變得更好?只有一個方法:提供機會給每一個人。有機會勝過個人與生俱來的獨特天賦、有機會聽到新的想法和新的意見、有機會變得和自己的父母不一樣、有機會獨力創造出作品。

我要先站出來補充一句,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光靠著這些可能發生的事,並不足以為人類帶來快樂,更不用說變好了。有了價值觀的引導,選擇才能發揮最高的成效。但是,貝瑞似乎認為,有了精神上的價值觀,甚至不需要科技就能感到快樂。換句話說,他的問題是,要讓人類變得更好,真的需要科技嗎?因為我相信科技體和文明都扎根在同樣自給自足的宇宙趨勢裡,我想另一個問法是:人類要進步,真的需要文明嗎?追蹤科技體的完整進程時,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需要。

人類進步需要科技體。不然我們要如何改變?特殊的一小群人可能會發現修道院裡的小房間或池塘旁邊隱士的小屋中有限的選擇,或四處流浪的大師刻意加以限制的視野,會成為通往進步的理想路線。但在歷史上大多數的時刻,大多數人看到豐饒文明中累積起來的可能性才會讓他們變得更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創造出文明/科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工具。科技和工具帶給我們選擇,包括變好的選擇。

沒錯,沒有價值觀的選擇無法產生高度的效益,但沒有選擇的價值觀也一樣無趣。科技體已經贏得一系列完整的選擇,我們需要這些選擇來釋放人類最高程度的潛力。

科技讓個人有機會可以明白自己的身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變成什麼樣的人。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獲得個人獨有的一組潛能、靈活的技巧、未成熟的洞察力和別人無法分享的潛在體驗。就連共有DNA的雙胞胎也不會有一模一樣的生活。盡可能放大自己的才能時,你就會發光,因為其他人都沒有你的能力。全力發揮獨特的技能組合,沒有人能模仿你,那就是你最受人重視的地方。

把才能釋放出來,不表示你能上百老匯唱歌、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或者贏得諾貝爾獎。這些備受矚目的角色只是三種成為明星的老掉牙方法,經過精心設計,是受到限制的特殊機會。流行文化誤把明星角色當成成功人士的命運。事實上,這些傑出的地位和明星身分可能會變成監牢,別人勝出的方式反而變成你的束縛。

在理想的情況下,每個來到這世界上的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長處定位。一般對機會的看法並非如此,但這些讓人有所成就的機會叫做「科技」。琴弦振動的科技為小提琴音樂名師開展了(創造了)可能性。數個世紀以來,油畫和帆布的科技釋放了畫家的天賦。膠卷的科技創造出電影奇才。書寫、立法和數學等軟性科技都擴展了我們創造完善和做好事的潛能。因此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不斷發明,創造出別人還能延伸利用的新作品,我們(可能是朋友、家人、宗族、國家和社會)能直接啟發其他人,讓他們的才華登峰造極;或許不會變成名人,而是在個人獨特的貢獻上無人能比。

然而,如果我們無法放大其他人的機會,就會縮減他們的機會,這是不可原諒的缺失。因此,為其他人擴展創造力的規模,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擴展科技體的機會,發展出更多科技,用更多共榮同樂的方法表現科技,就能擴展其他人。

要是人類史上首屈一指的教堂建築大師生在現代,而不是一千年前,他仍會找到好幾座正在建造中的教堂,讓他的驕傲變得更醒目。仍有人寫十四行詩,仍有人在手稿中加上裝飾畫。但要是法蘭德斯人發明大鍵琴的科技前一千年,巴哈就已經出世,想想看我們的世界將變得多貧乏?萬一莫札特比鋼琴和交響樂的科技更早出生呢?如果在便宜的油彩發明前五千年,梵谷就來到這個世界上,人類的集體想像力會變得多空洞?如果愛迪生、格林和狄克森在希區考克和卓別林長大前尚未發展出電影科技,現代世界會變成什麼樣?跟巴哈和梵谷一樣的天才,他們的天分扎根所需的科技還沒出現,就離開人世,這樣的人有多少?有多少人還沒碰到他們或許能大放異彩的科技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