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規鬆綁經驗對我國實證場域未來規劃之啟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能借鏡日本國家戰略特區經驗,由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當創新項目在場域進行實證的同時,更加著重法規鬆綁的力道,依地方特色規劃重點法規鬆綁領域,將有助於新興技術的應用落地,加速眾多創新應用項目於地方落實。
為了振興地方經濟與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日本政府自西元 2000 年以來積極推出各類經濟特區制度,如 2002 年小泉內閣提出的構造改革特區,以及 2010 年菅內閣提出的總合特區,到 2012 年安倍內閣提出的國家戰略特區。這些特區皆是以法規鬆綁為主要政策工具,依據各地區產業發展特色,採地方主導中央配合或中央主導地方提案的方式,在特區內提供法規調適驗證場域,希望藉此改善國內產業創新環境,促進地方產業活絡發展,當特區內鬆綁的項目試驗成功後,可普及落實到全國各地。
截至 2019 年止,全日本已有包括東京圏、關西圏等 10 個地區被指定為國家戰略特區,依法規鬆綁領域可區分為 11 大類,包括:都市再生、創業、外國人才、觀光、醫療、照護、保育、雇用、教育、農林水產業、近未來技術等。依地方特色,各戰略特區的重點鬆綁法規領域有所不同,目前已通過執行 65 項特區內法規鬆綁措施,其中更有30項已普及到全國,顯示特區推動的成效。

我國自 2017 年亦開始陸續推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 2017~2025 年)」、「前瞻基礎建設方案」、「 5+2 產業創新計畫」等國家級產業政策,規劃至少包含25項創新實驗項目的示範場域,如:智慧製造、無人載具、智慧醫療、綠能科技、智慧城市、體感科技等,創新應用實證場域範圍遍及全台。依場域屬性,國內新創基地如林口新創園及虎頭山創新園區,與日本經濟特區性質類似。林口新創園以人工智慧( AI )、物聯網( IOT )、 5G 、大數據、健康及生技醫療等創新應用為主要發展領域,且為交通部指定 5G 實驗場域,進駐園區並可享有創新相關獎勵補助方案及優惠措施。位於桃園市的虎頭山創新園區則設有「車聯智駕中心」,提供智慧駕駛及自駕車研發環境、測試場域;以及「資安物聯網中心」,提供包含資安檢測、輔導及場域等物聯網實證平台服務,並以落實「亞洲・矽谷」政策為目標,重點項目為「健全物聯網創新創業生態系」以及「帶動物聯網供應鏈發展」。
與日本的國家戰略特區制度相較,在主管機關層級上,日本國家戰略特區為國家層級主導,以解決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問題為優先;國內兩大新創基地的主管機關則分別為中央三級單位及地方縣市政府,推動的政府層級有所不同。此外,在目標方面,日本經濟特區制度以法規鬆綁為主要政策工具,任務目標結束後,中央政府的角色會逐漸淡化,主要由地方自治體或民間法人團體來承接營運;而我國目前兩大新創基地的設置目標,以連結國內外加速器和新創廠商,或是發展創新技術為核心,並非以法規鬆綁為主軸,在目標上有所不同。
由於創新實證場域主要是提供創新者,或協助創新者結合各方資源到特定場域中進行驗證、測試,所需測試的不僅是產品本身的技術,亦包括該項產品的社會接受度、法規適應度等,最重要的是驗證成功後,希望能推廣至全國其他地區。然而,目前國內創新業者最常遭遇的問題,即是中央與地方政府機關在法規鬆綁上的態度及看法有所不同,即使創新項目在試驗場域內驗證成功,若要推廣至其他地區,仍有可能因現有法規受到阻礙。
就「日本國家戰略特區」的推行方式來看,其特區制度並非是單純試點政策,而是由最小的單位開始,再逐步擴大法規鬆綁的規模。如前述,國內已推行的創新實證場域遍及全台,若能借鏡日本經驗,由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當創新項目在場域進行實證的同時,更加著重法規鬆綁的力道,依地方特色規劃重點法規鬆綁領域,將有助於新興技術的應用落地,加速眾多創新應用項目於地方落實。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