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個張力場》:算不清的勞動家庭帳本,這種「纏/鬥」是在關係中持續努力的模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小時,爸媽的關係嚴重惡化,對彼此的折磨堪稱人間酷刑,我一人面對兩個隨時都會崩潰的大人。爸爸努力工作,清晨出門、半夜回家,賺來微薄的薪水卻填不滿一大家子的花用。爸爸指責媽媽不會算計,媽媽指責爸爸不會賺錢。爸爸半夜回家後經常跟媽媽對吼、打架......
文:江怡臨
算不清的家庭帳本:勞動家庭的親密與孤單
水泥城市家庭裡的小倆口
1963年,媽媽16歲,遇到我爸時,22歲的爸爸正在花蓮開計程車。當時那算是新興行業,會開車的男人不多,這使得我爸平添許多帥氣。他聽說媽媽沒有東西吃,我爸會帶早餐、午餐給媽媽吃。求婚時,爸對媽說:「我家什麼都沒有,但是是種田的,所以每天都會有白飯吃。」媽就嫁了,那年19歲,嫁到一戶什麼都沒有、就是人多的客家人家裡。閩南籍的媽媽嫁進了務農的客家家庭,身處在一個連語言都聽不懂、無法溝通的環境。
雖然我們家在花蓮務農,卻很重讀書文化。太祖晚年在家茹素修行,抄寫經文,研究醫書。爺爺很年輕就娶了花蓮富里鍾家的么女,生了九個小孩,爸爸排行老三。
媽媽的原生家庭很窮、很草根,說的是很本土、很直接的閩南語,罵起小孩來既凶狠又惡毒。這些都被爸爸瞧不起。因此,媽媽也在婚姻生活中逐漸矯正自己的草根語言,希望能擺脫原生家庭的習氣,讓自己更有「水準」,但是在教養孩子時卻常在不經意中顯露原本的言語習慣。當媽媽罵小孩時,時常會接收到爸爸和奶奶不認同的神情。省籍族群文化不同帶來的文化差異,從食物、語言、教養方式、生活習慣到金錢用度衝突,一一浮現於婚姻之中。
隔年媽媽懷孕,她的記憶停留在躺在悶熱的房間裡,聽著隔壁房間傳來奶奶、二姑姑和小姑姑(她們那時唸國中和國小)的玩笑嬉鬧聲,悶熱與吵鬧聲使她憤怒,輾轉難眠。那年她與爸爸感情生變,懷孕、燥熱、語言不通與對夫家母女情的嫉妒,混合著將為人母的焦慮,在那幕記憶裡複雜呈現。
11年後,他們搬到台北縣定居,生下了我。
國小時,爸媽的關係嚴重惡化,對彼此的折磨堪稱人間酷刑,此時哥姊都在花蓮唸書,獨留我一人面對兩個隨時都會崩潰的大人。爸爸努力工作,清晨出門、半夜回家,賺來微薄的薪水卻填不滿一大家子的花用、中古車的維修費和兩邊家庭的家用。爸爸指責媽媽不會算計、不會存錢,媽媽指責爸爸不會賺錢、沒有用。我經常聽到爸爸半夜回家就開始跟媽媽對吼、打架,然後兩人就會聯袂出門拜神發誓。好多年後,我常會在半夜驚醒,仔細傾聽那哭喊的女聲和怒吼的酒醉男聲是不是我家的大人,聽,辨認,然後再入睡。
小五的一個下雨午後,我聽到有人叫著我的名字,喊救命。醒來後走到客廳,看到爸爸面紅耳赤、面目猙獰地掐著媽媽的脖子,媽媽的臉色已經發白、發不出聲,整個人癱軟。我常看他們爭吵,但爸爸頂多是怒吼,不曾看過這樣猙獰的神情,實在令人怵目驚心。我站在一旁良久,靜靜地問:「你們在幹什麼?」爸爸一看到我,嚇一跳立刻鬆手。
我指揮兩人各進自己的房間,不准動。接著拿了錢包和雨傘走到巷口的公共電話,想了很久,卻想不到可以打給誰求救。花蓮的親人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哥哥(在兵工廠上班)、姊姊(在台北縣的國小教書),沒人想過要給我聯絡電話,鄰居也不熟,我幾乎是孤立無援。一個人撐著傘,看著熙來攘往的街口,11歲的我不知何去何從,繁華的城市對照著我內心的荒涼,是一個荒謬的景況。
我在雨中走到了藥房,買了兩顆鎮定劑,老闆不疑有他地賣給我,我見如此容易,還得寸進尺地問,可不可以多買一點。老闆臉上露出狐疑的神情,我擔心他反悔,抓了藥就走。回家後我在茶杯裡各放一顆藥,端進房內給兩人喝,盯著他們喝掉。
我有一個禮拜不敢去和爸爸說話,我不敢去面對那個很可怕的爸爸。有一天,姊姊跑來跟我說,爸爸跟她抱怨我不理他,他很難過。我那天晚上才又鼓起勇氣去跟他說笑。我相信他當時必然有些愧疚,不知該如何安慰我,但最後的卻得由我來收尾,同時還得狠心撇掉內在的那份驚恐。
我對自己這樣的成長經驗是心疼的。我強烈經驗到一個在都市長大的小孩,家庭發生危機時,失去一個家族所能提供的支援,沒有網絡可以協助我,關在城市鐵門內的我們,像身在一個個小監牢,不知該向誰呼救。我只得獨自面對鐵門內的爭吵及鐵門外的冷漠。
回想這對男女走過了台灣農業社會,來到工業發展時期,從花蓮遷徙到台中,最後落腳在台北。一個做女工,一個開計程車,遠離了父母、親友,離鄉背井地獨自面對大城市的現實功利。來到這個人生地不熟的環境,面對超乎自己成長經驗的事件、變化、困難、壓力、痛苦時,他們兩人只能相互依靠、討論,一切都只能憑著自己的本能求生,奮力抵抗逼進小家庭的那股龐大經濟壓力,那其中的害怕、不安、不確定性是多麼強烈恐懼,讓關係更緊密,卻又更加拉扯衝突。當年那個會關心對方有沒有吃早餐、有沒有吃飽的男人好像消失了。那個依賴著男人、沉默少言的女人也變了。
故事沒說的是,當年這個女人懷孕後期,心臟承受不起時,這個男人日夜加班,開著大貨車從南到北不間斷地運貨,壓縮自己的休息時間,只為多跑一趟車可以多賺一次錢,好讓他的妻子可以在醫院待產。當妻子的妹妹要來台北出嫁時,這男人陪著去婆家協商,在小姨子要出嫁的那個早上,他清晨就起床洗車、擦車,讓妻子的妹妹可以隆重地嫁出去。
故事沒說的是,當婆家需要人力幫忙時,這個女人辭掉了台北的工作,離開小孩回到花蓮去,陪著丈夫幫忙家族的工廠⋯⋯

家庭圖像的視框挪動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