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因為疫情嚴重受創的Airbnb,為何現在是掛牌的最佳時刻?

因為疫情嚴重受創的Airbnb,為何現在是掛牌的最佳時刻?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38歲的切斯基在公司IPO後,身家估達31億美元,但在疫情後經歷全球訂房一夕消失、房東抵制等事件,但本地旅遊意外回春和削減成本後,Airbnb業務也在第3季回升。而旅遊需求即將復甦的年末,或許就是AirBnb上市的最好時刻。

文:陳曉陽

旅遊短租平台Airbnb(愛彼迎),12月10日在那斯達克市場正式掛牌(代碼ABNB),市值達300億美元以上,將是本年度最大規模的上市案。

2007年秋天,美國舊金山在設計大展之際,旅館一房難求,從事工業設計師的切斯基(Brian Chesky)與室友吉比亞(Joe Gebbia)在他們市區公寓擺上一張床墊,向陌生人收取每晚80美元的費用,以補貼他們的房租。2008年春天,他們兩人與朋友布萊卡奇克(Nathan Blecharczyk)共同創立公司,當時的名稱叫AirBed & Breakfast,而他們的舊金山公寓便成為第一筆房源。

現今,Airbnb已成為最大的旅遊短租平台,全球有400多萬名房東,提供740萬件房源,「在任何角落都能找得到舒適住宿」。武漢肺炎導致國境封鎖之後,國內旅遊成了唯一選項,現在當你開啟Airbnb的App,跳出來的會是本地的房源,讓你體驗「近在咫尺的美」。

疫下求生,惹惱房東與員工

今年初,Airbnb先是視各國家與地區的疫情程度,來決定取消訂房及退款,令房客感到忐忑不安。後來疫情蔓延到美國,執行長切斯基在3月14日召開緊急理事會,決定即日起全球皆可全額退訂,讓無法出國的房客不會遭受損失。未料這項政策惹惱許多房東,因為許多人失去房租收入已無法再負擔他們的公寓,憤而退出該平台。《華爾街日報》引述親近人士指出,切斯基後悔當時沒有同時為房東提供紓困計畫。

全球訂房一夕消失,Airbnb的現金即將用罄。4月中旬,Airbnb融資10億美元並再發債10億美元,解決燃眉之急。理事會成員,美國運通前執行長錢納特(Kenneth Chenault)表示,當時的情況比911恐怖攻擊和2008年金融海嘯加起來還嚴重。

因為疫情重創全球旅遊業,該公司被迫在5月裁減1900名員工,相當於25%的人力。對於標榜「大家庭」的企業文化,許多員工感到被公司背叛。不過,《華爾街日報》報導,被裁掉的員工可以保留公司發給的蘋果筆電及得到1年的健康保險,並由人資部門協助他們找工作。第3季該公司亦回聘一些被裁掉的員工。今年前9個月,切斯基大砍54%的行銷費用,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2%。

RTX2RC1X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本地旅遊意外回春,加上大幅削減成本,Airbnb業務在第3季回升,營收只比去年同期減少18%,而該季獲利達2.19億美元。不過,今年前3季累計虧損近7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以上。

創立以來Airbnb從未締造全年獲利,自當年迄今年9月底,累積虧損達21億美元。話說回來,大多數矽谷新創公司在上市前都是虧損累累,例如比Airbnb晚7個月成立的優步(Uber),截至上市前1年的2018年,所累積的虧損達79億美元。

Airbnb目前訂出的上市價格區間介於44~50美元,以中間價47美元計算,將募得23億美元資金,市值超過300億美元。除了出售5000萬股,切斯基等3位共同創辦人另將賣出190萬股。上市後,他們3人仍將持有近43%的投票權。員工最高可出售15%持股。

旅遊新體驗,看好未來商機

38歲的切斯基在公司上市後,身家估達31億美元,但據悉他的生活簡樸,有做瑜伽的習慣。2016年時,他和另外兩名共同創辦人承諾在有生之年將至少半數財富捐贈給慈善機構。疫情期間,他在舊金山充滿嬉皮藝術的教會區(Mission District)住家所改裝的臨時辦公室,每日工作16小時,有時他會坐在鄰近多洛瑞斯公園的長椅上,與董事會講電話。

RTX38KFU_(1)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大西洋證券分析師柯德威爾(James Cordwell)在上市前便強力看好Airbnb,不僅評為「加碼」,並設定每股75美元的目標價。他看好該公司有潛力吃到8000億美元旅遊住宿市場大餅的一大塊。柯德威爾估計,Airbnb僅占去年旅遊短租市場的4%,但長期可望擴大到10%,因為平均租金較低,體驗勝過飯店,不斷創新亦提升便利性。

他認為,IPO時機最好不過了,因為旅遊需求即將復甦;明年的訂房量可能反彈回到2019年的9成,並在2023年達成30%複合成長率。另外控制成本的措施亦將改善獲利率,他估計Airbnb明年營收可達43億美元,後年增至60億美元。

本文經財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更多《財訊》文章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