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諜魂》英國作家勒卡雷病逝,享壽89歲:現實中真正當過間諜的文學大師

《冷戰諜魂》英國作家勒卡雷病逝,享壽89歲:現實中真正當過間諜的文學大師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國諜報小說作家勒卡雷病逝,其一生作品多達25部小說與1本回憶錄,包含《冷戰諜魂》、《諜影行動》、《夜班經理》等皆被改編為影劇。其逝世消息傳出後,知名驚悚小說家史蒂芬金感嘆,這糟糕的一年又帶走了一位巨匠。

英國著名諜報小說作家勒卡雷(John le Carre)於當地時間上周六(12)日傍晚病逝,享壽89歲。勒卡雷在現實中曾為情報機構工作,期間以筆名開始寫作,後成為全職作家,著有《冷戰諜魂》、《諜影行動》、《莫斯科情人》、《夜班經理》、《疑雲殺機》等25部小說,將諜報故事從小說升格為文學,亦常被改編為電影或影集。

長期為勒卡雷擔任經紀人的出版集團Curtis Brown執行長蓋勒(Jonny Geller)今(14)日代表家屬發布聲明,勒卡雷與疾病短暫奮鬥後,上周六傍晚病逝於英國特魯羅(Truro)皇家康瓦爾醫院,死因為一般肺炎(非COVID-19)。

曾任情報單位,小說純屬虛構

勒卡雷是作家最早開始發表作品時所用的筆名,因為當時他服務於情報單位,依規定不可用本名出版書籍。勒卡雷本名大衛‧康瓦爾(David Cornwell),1931年10月19日出生於英格蘭西南部普爾鎮(Poole);《華盛頓郵報》報導,勒卡雷童年波折,主要因為其父親集賭徒、流氓和騙子於一身,勒卡雷的母親因此在他5歲時就逃離這個家庭。

勒卡雷與哥哥在寄宿學校上學,據他過去筆述,父親會帶他們去瑞士度假,住旅館不付錢,要退房時便偷溜;平常在家裡時,經常因為沒繳費而被斷水斷電。

勒卡雷17歲那年到瑞士學習德語,被英國軍情五處(MI5,英國安全局)召募,協助同盟國在奧地利的情報部門溝通事務;返回英國後,他就讀於牛津大學,為軍情五處滲透校內的共產主義學生團體。

牛津大學畢業後,他在名校伊頓中學教德語,兩年後以情報官的身分進入英國外交部,負責招募、管理、追蹤鐵幕時代的間諜,受到同事啟發而開始寫作。1961年以筆名出版了第1本小說《召喚死者》(Call for the Dead),之後被改編為電影《倫敦間諜戰》(The Deadly Affair)。

勒卡雷在1960年時轉為軍情六處(MI6,英國秘情局)人員,被派駐到當時的西德首都波昂。其1963年出版的第3本小說《冷戰諜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即是以此為背景,本作被視為勒卡雷最出色的幾部作品之一。這部小說讓他獲得關注,但也使他的情報官生涯劃下句點。

mrpphotos345798
Photo Credit:Newscom / 達志影像
勒卡雷1983年資料照。

勒卡雷曾解釋,這些作品的原稿都有得到情報單位批准才出版,因為情報單位也認為故事「純屬小說」,但大眾媒體可能持不同觀點,認為小說內容不僅是真實的,可能還帶有某些寓意。

背叛與謊言:大國之下的崩壞世界

《路透》報導指出,勒卡雷在作品中挑戰了西方與蘇聯冷戰之間的道德矛盾,讓英國間諜像蘇共一樣無情,凸顯冷戰之下的人們在超級強權中如何支離破碎;他以「背叛」為主軸貫串了小說,透過間諜的欺騙手段來講述各國,特別是英國在帝國時代後的衰落。即使勒卡雷在書中將軍情六處描述無能、殘酷又腐敗,讓英國情報人員感到相當不滿,但他們還是會讀勒卡雷的小說。

蘇聯解體後,勒卡雷將故事重心轉向美國主導的世界崩壞秩序,包含貪腐的製藥公司、巴勒斯坦部隊、俄羅斯寡頭、滿口謊言的美國特務、背信忘義的英國間諜;勒卡雷似乎對後冷戰時代的世界更沮喪,他在《巴拿馬裁縫》(The Tailor of Panama)一書前言寫道,美國新現實主義不過就是以企業來掩護政治煽動者,這只代表了一件事:美國將會凡事以美國為優先。

勒卡雷反對2003年美國發起的伊拉克反恐戰爭,這些立場可在小說裡窺見;雖然這些作品亦暢銷,同樣躍上大螢幕,但熱門程度仍不如以冷戰為背景的作品。

勒卡雷逝世消息傳出後,著名驚悚小說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在推文中致哀:「這糟糕的一年又奪走了一位文學巨匠和一份人道主義精神。」英國小說家、電影《攔截記憶碼》編劇哈里斯(Robert Harris)稱他為戰後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至於勒卡雷本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他在其回憶錄《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中曾寫道,「在我曾熟知的祕密世界以外,我嘗試為我們所居住的廣大外界創造一個劇院。首要元素是想像,再來是對真相的追尋,接著又回到想像,最後來到我現在所坐的這張桌案前。」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林宜萱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