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鱷魚手記》到《阿媽的女朋友》,為什麼過去歷史很難看見拉子的身影?

從《鱷魚手記》到《阿媽的女朋友》,為什麼過去歷史很難看見拉子的身影?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為一個女性同志,妳白天不能自在生活,晚上又有安全疑慮。拉子夜店難以經營,或者拉子難以找到圈內朋友,都是座落在整個社會空間不友善之上。

女同志與女性主義的關係,是從社運到學術圈的百年難題,多國婦運都曾針對要不要兼做女同志議題發生路線的分歧。當1980年有學者喊出「女同志不是女人」[2],精確指出「女人」只有在異性戀的語言秩序中才成立,拉子早就放棄異性戀的遊戲啦!因此拉子不能被定義為「女人」。

她更主張同志不再繼續使用「女人 vs. 男人」的概念談論自己,而是去創造語言,策略性地使用,這簡直是當代拉子分類之爭的預言。所以,與其說女同志變多不如說是大家從實體空間現身、從文字影像紀錄上跑出來了。

註釋

[1]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原文已刪除,可參考網友周博博的備份資料「臺灣同志遊行の女同志失言言論」,2020/6/22。

[2] Monique Wittig. (1980). The straight mind. Feminist Issues, 1(1), 103-111.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張喬婷(2000)。台北:唐山出版。
  • 《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20)。台北:大塊文化。
  • 《我和我的T媽媽》,黃惠偵(2017)。台北:遠流出版。
  • 《日常對話》(Small Talk),黃惠偵導演,2016,紀錄片,89min。

本文經辣台妹聊性別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