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北太平洋心臟:黑熊比人多的鄂霍次克海,將成為俄羅斯能源戰略要地

北太平洋心臟:黑熊比人多的鄂霍次克海,將成為俄羅斯能源戰略要地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鄂霍次克海海域及庫頁島北部皆有豐富的能源及礦產資源,以前因為氣候嚴寒的關係,開發工程不易進行。近年來氣候暖化與海面結冰期縮短,使得陸地及海底開採的可行性增加,大量的能源探勘及開採正在對鄂霍次克海的生態產生威脅。

鄂霍次克海位於北太平洋西部,除南面為日本北海道外,北為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東面是千島群島,西面是庫頁島及俄羅斯遠東海岸線,周圍多為俄羅斯領土。

歷史上,俄羅斯帝國向東擴張時期,原來是希望沿黑龍江流域前進,但17世紀後期,進入貝加爾湖東部的黑龍江上游與清朝交戰受阻。中俄於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後,俄羅斯帝國東進路線隨著皮草交易的貨源,轉向氣候嚴寒的北部堪察加半島,以及鄂霍次克海沿岸,但氣候因素不適合農耕及移民,至今鄂霍次克海沿岸最大城馬加丹(Magadan)的人口不超過10萬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天候條件較差,人類不適合居住的鄂霍次克海,海面長期結冰的狀態使得生態平衡沒有受到干擾及污染,而鄂霍次克海現在是北太平洋海洋生態最豐富的地方,在黑潮、親潮及黑龍江水系出海口的交匯下,成為魚類、鳥類及相關生態系統的最重要保育區域,海洋學者更稱鄂霍次克海為北太平洋的心臟。

鄂霍次克海居民:鯨魚、候鳥與黑熊

北大西洋有兩大洋流系統,一為黑潮,由赤道順時針,延西太平洋海岸,由台灣、日本、至鄂霍次克海千島群島,東向至加拿大溫哥華沿岸,再南行加州海岸。另一為親潮,由北極海南下,逆時針方向沿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海岸,至鄂霍次克海千島群島,轉東至加拿大溫哥華北部,再沿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島形成洋流循環。

黑潮暖流及親潮寒流,兩大洋流在北太平洋西岸的鄂霍次克海千島群島處匯合,造成鄂霍次克海同時有寒暖兩大系統的海洋生物,堪察加半島及千島群島將鄂霍次克海與太平洋流域隔開,使的鄂霍次克海成為俄羅斯遠東的內海。此外,黑龍江的出海口是鄂霍次克海,隨著江水帶出陸地養分,適合海洋生物棲息生殖。

鄂霍次克海除夏季外,約10月開始氣溫進入0度以下,直到次年5月初夏才回升至0度以上。因此,鄂霍次克海域及海岸地區內,居住在此的俄羅斯人口不多,反而鯨魚、海豹、隨季節遷徙的鳥類、以及在岸邊的黑熊,才是最主要的居住者。

全球最大魚場之一的鄂霍次克海,此處的海洋系統是維持太平洋生態穩定的重要支柱。但是,氣候變遷及人類的經濟活動正在逐漸影響鄂霍次克海域的生態,俄羅斯未來環境保護政策如何尋求遠東區的經濟發展及生態保育的平衡點,將是全球後川普(Donald Trump)時代重要的議題。

例如俄羅斯最大礦業公司諾里爾斯克鎳公司(OJSC MMC Norilsk Nickel)於今(2020)年5月,將兩萬多噸的柴油洩漏在位於亞洲大陸最北端的泰米爾半島的北極海河流體系之事故,引起了普亭(Vladimir Putin)的譴責;長期以來,諾里爾斯克鎳因無視環境問題而受到批評。

溢油事故威脅到西伯利亞泰米爾半島許多特有的魚類、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生存。根據World Oil網站的報導,世界上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自2009年以來就將其在泰米爾半島上遭受的破壞事件列為黑名單,這也凸顯俄羅斯的環保政策與更新老舊能源基礎設施的法規,缺乏長期制定的計畫。

北太平洋的心臟

鄂霍次克海因為同時有北極海洋流經過,以及黑龍江出海口淡水容易結冰的原因,海面大面積結冰期非常長,一般由冬季持續至初夏,是初夏時期北太平洋最南端的結冰海域。海洋的結冰期使得冰層下的海水鹽分密度增加而下沉,對海水上下水層立體交換,有重大的抽換作用,這也使得位於海水中底層的物質上升,供給海洋生物的必要養分。

由於鄂霍次克海將大量的低層海水抽升至海面層,再隨著洋流擴散至北太平洋其他地區,鄂霍次克海成為了北太平洋的心臟。但近年氣候暖化使得結冰期縮短,造成海洋立體交換受阻,海洋生物平衡發生問題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魚類生存的威脅加大。

AP_070813013813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俄羅斯是全球第四大海洋漁獲國家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統計,俄羅斯的漁業為全球第四大海洋捕撈產量國家,僅次於中國、秘魯、印尼,約佔世界總海洋捕撈量的6%,高於美國、印度、及日本。

俄羅斯的漁獲量多來自鄂霍次克海及白令海域及鄰近公海區。事實上,台灣與俄羅斯在漁業加工有深入的合作,台商多在中國大陸設廠,進口俄羅斯魚產並進行加工,再於中國銷售或出口全球其他地區。此外,台灣遠洋漁船也多航至千島群島附近的外海進行捕魚,因此也與俄羅斯發生許多漁業糾紛。

基於人類對漁產需求的持續,過度海洋捕撈已使得海洋魚類的數量明顯下降,鄂霍次克海在蘇聯時期的漁產捕撈量尚有適當管控,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遠東區經濟失去計劃經濟時代的日用商品及薪資補貼,高昂的運輸費用使得商品成本高漲,居民一方面提高食用當地食品——鄂霍次克海產的比例,另外也大幅增加捕魚的經濟活動,許多本國及外國非法捕魚活動於此區大肆進行捕撈。

近年來在環保意識高漲及俄羅斯經濟復甦後,這些超額捕撈行為應有所改善,但俄羅斯如何協調全球海洋漁業利害關係國家,對鄂霍次克海及其他海域的生態進行永續保育的合作,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目前除了聯合國及相關漁業組織外,2006年俄、美、日、韓發起「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NPFC)管轄北太平洋公海底層漁業活動,以及尚未被其他國際漁業組織管轄的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