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Koestler監獄藝術獎:社會挹注在監獄中的藝術資源,是魚,還是釣竿?

英國Koestler監獄藝術獎:社會挹注在監獄中的藝術資源,是魚,還是釣竿?
Photo Credit: Koestler Art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協助收容人培養技能」以及「減緩社會觀感中的恐懼與懷疑」為主要宗旨,Koestler藝術獎在辦展前後的規劃與執行,不僅突破了牢獄內外的界線,也為監獄的職業訓練帶來實質幫助。

「即使在禁閉期間,想像力仍然可以自由徘徊、漫遊。我從外在世界或自身的想像中,獲得了創造事物的靈感。」—《希望》(Hope)創作自述,織品藝術類銅牌,2020年Koestler藝術獎。

禁閉生活帶來的心靈桎梏,以及Koestler監獄藝術獎

2020一整年在疫情影響下,飛機班次大量減少和大眾運輸的停擺,讓交通革命以來受到壓縮的時空幅度瞬間回彈,現代人重新歷經了移動上的限制及身體空間的不自由。時間流逝感也隨著法律加諸重重隔離限制,和世界各國深鎖的國門而逐漸緩慢。在被剝奪的人生計劃和凝滯的生命腳步中,我們彷彿集體做了一次牢。然而,對於那些原本就身陷囹圄、醫院或者拘留設施的人來說,今年又是怎樣的一年呢?

身體的不自由想透過心靈找到出口時,藝術能否作為一個合宜的媒介?在2020年邁入第58屆的Koestler監獄藝術徵件展,持續用行動表述它的主張。1962年由猶太裔英國作家阿瑟.庫斯勒(Arthur Koestler)成立、長年以來在英國各大監獄和看守設施巡迴簡報,支持囚犯表達與創作的徵件展,即使2020年英國藝術生態飽受摧殘,也沒有向期待投件的受刑人失約。

不僅維持往年在倫敦南岸藝術中心(Southbank Centre)舉辦實體展覽的慣例,也因應局勢為獲選作品設計線上展覽《想像力裡沒有隔閡》(No Lockdown in the Imagination),也將以往由志工填寫紙本回饋心得單給每一位參加者的模式,改由參觀線上展覽的觀眾透過頁面連結登入填寫,反倒豐富了展出的形式和功能。[1]

展覽主視覺
Photo Credit: Koestler Arts
展覽主視覺

Although the 2020 deadline fell in the middle of our UK-wide lockdown, when we saw the piles of amazing entries when we got back into the building in late May, we knew we still had to run the 2020 Koestler Awards and do what we could to get the work seen.—Fiona Curran, Director of Arts

儘管2020年度的截止日期正好落在全英國封城那段時間內,當我們在五月下旬回到館內,看到令人驚嘆的作品堆積成山時,頓時了解我們仍然必需舉辦2020年Koestler徵件獎,並盡其所能讓這些作品被看見。 —藝術總監 費歐娜.庫蘭(Fiona Curran)

在策展和評審面向上,承襲歷年來的高規格陣容,Koestler基金會於2020年初邀請到現居東倫敦的法裔公共藝術創作者卡蜜兒.瓦拉拉(Camille Walala)和其具有策展經驗的妹妹一同構思展題與展品陳設。

策展人卡蜜兒
Photo Credit: CULTURAL SERVICES FRENCH EMBASSY IN THE UNITED STATES
策展人卡蜜兒

評審團名單中也邀請到莎拉.盧卡斯(Sarah Lucas),身為英國青年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簡稱YBA,為英國當代藝術圈重要團體之一)的一員,他時常在作品中表達女性主義主張,並強調日常生活慣例的荒謬性。

評審莎拉盧卡斯
Photo Credit: fineartmultiple
評審莎拉盧卡斯

而儘管歷屆策展人名單中不乏格列森.派瑞(Grayson Perry)和安東尼.格姆林(Antony Gormley)等享有國際盛名的英國當代藝術家,他們往往選擇從權威性的角色退居到引導作品發生對話的總編輯,讓作品說它們自己的故事。

疫情對投件狀況影響不大,送件數目和往年大致持平,約有近3000位藝術家遞送6500多件作品。在需維持社會距離(Social-Distancing)的嚴苛條件下,評審團順利選出數百位獲獎者。52個徵件類別中,除了常見的平面繪畫、雕刻、版畫之外,因應獄中創作資源稀缺造成的媒材限制,也開設手工藝、詩詞和口述藝術(Spoken Word)等。

逸脫於正規藝術圈的框架之外,創作者們不說學術性言語或在技巧上較勁,在社會上被視為「缺角」的一群,他們連創作材料都缺,常使用的媒材包含火柴棒、糖果紙、肥皂等,正巧符合了當下「升級再造」(Upcycling)的環保潮流。

線上線下同步展出,不被高牆鐵柵限縮的創作能量

時值2020年11月中旬,倫敦泰晤士河南邊的南岸藝術中心仍像市內大多數藝文場館一樣,偌大的現代主義建築群大門深鎖,從外部僅能看見水泥建築體各側造型極簡的鑄鐵窗框,正巧呼應了Koestler徵件獎年度「關鍵字類別」(Themed Category,每年選出一個詞彙提供投件者作為發想靈感來源):窗戶。

無法像往年一樣進入皇家節日大廳(Royal Festival Hall)的參觀者,若抬頭看向上方樓層,能夠隱約瞥見展示在室內窗沿的獲獎作品們。若要細瞧展品細節,各類作品也以圖像輸出的形式,散置建築群各處,並張貼於伊麗莎白女王廳(Queen Elizabeth Hall)入口側一整排落地玻璃門上,儘管無法充分呈現樸拙手法和大膽用色碰撞出的獨特趣味,也算完成了展出歷程。

圖像輸出作品
Photo Credit: Koestler Arts’ Official Facebook Page
倫敦南岸藝術中心建築群中,可以看到以圖像輸出形式展出的作品,圖為伊麗莎白女王廳入口側落地玻璃門。

相較之下,線上展覽則讓展品進一步突破場域限制,將資訊延伸至觀者所在之地。除去展示空間中實體維度的對話,平面網頁依照媒材及創作主題將作品分成各映其趣的9組,除了紀錄下啟發藝術家創作的生命故事,也邀請在司法體系中有實際服務或服刑經驗的導覽員錄製賞析影片,創造另類的觀展經驗。此外,頁面底端嵌入的「回饋撰寫」、「小額捐贈」和「作品購藏」等連結,讓觀眾可以即時將感受化為行動。

網站介面
Photo Credit: No Lockdown in the Imagination online exhibition webpage
2020年首度新增線上展覽,除了創作者自述外也邀請導覽員錄製賞析影片。

目前於英國中西部史丹佛郡皇家監獄服刑的凱文(化名),以《有時(窗戶)》(Sometimes (Window))一詩獲得口述藝術類白金獎,詩中以「有時,望向窗外」作為引子,開展出數段獄中生活激起的情感書寫,以極為私密而內觀的口吻勾勒出單調重複的日常裡起伏的心緒,以及在面對自我的過程中,因意識到空間制限和時間無止盡前行、消逝時產生的悔恨。他寫道:

「有時,望向窗外,

And sometimes, looking out the window,

我彷彿已永久困在這裡,

I feel like I’ve been here forever,

我的記憶只是聲音和圖像構築的幾幕夢境,

and my memories are just dreams of sounds and visions

而我從未看過或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