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Koestler監獄藝術獎:社會挹注在監獄中的藝術資源,是魚,還是釣竿?

英國Koestler監獄藝術獎:社會挹注在監獄中的藝術資源,是魚,還是釣竿?
Photo Credit: Koestler Art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協助收容人培養技能」以及「減緩社會觀感中的恐懼與懷疑」為主要宗旨,Koestler藝術獎在辦展前後的規劃與執行,不僅突破了牢獄內外的界線,也為監獄的職業訓練帶來實質幫助。

that I’ve never heard or seen.

如同薩爾瓦多達利筆下超現實場景,

Salvador Dali surreal scenes

消融、擰壓,

melt and squeeze,

我試著旋身滑進其間。

and I tried to slide in somewhere in between.

(中略)

而答案清晰可見,

And that answer’s clear to see:

時間不是敵人,

time’s not the enemy,

敵人是過去的自己,

the enemy was me.

而窗戶是個提醒,

And the window is the reminder

記住我曾經的模樣。

of who I used to be.」

創作以錄音方式呈現,戴著耳機聆聽時可以明顯感受到背景的回音和聲音在空間中的位移,彷彿朗誦者正在狹小的牢房中一邊來回踱步、一邊以低沈嗓音陳述、控訴、與掙扎於感受和處境。

收容人在獄中待得一久,在家人眼中也被歲月侵蝕了面貌。另一位從英國北部約克郡匿名投件的收容人,用大麥、糙米、印度香米、甜瓜子、胡桃南瓜子、火柴和壓克力在畫布上創作了一幅自己和妻子的肖像。以色塊清楚劃分的地平線前方,兩人穿著彷彿要出席正式場合的整齊服裝、睜大雙眼向前直視,妻子帶著金色大耳環,而丈夫的毛衣上有樸素的織紋,兩人彼此攙扶、皆已白髮蒼蒼,身後一輪新月高掛在深藍色天空中,畫面四週用火柴棒架出了畫框。

題名詼諧地取為《變得灰又老》(Growing Grey and Old),靈感來自家庭探訪時小兒子無心的一句話:「爸比,你和媽咪長出灰灰(意指白頭髮)了。」他提到這幅畫作探討的主題是家庭關係,與一起變老、變皺、變灰的同時彼此扶持的美好。

變得灰又老
Photo Credit: No Lockdown in the Imagination online exhibition webpage
《變得灰又老》(Growing Grey and Old),2020年,複合媒材。

構成牢獄生活的符碼中,與自由反義的籠子是常見的創作主題。紙工藝類別金獎得主丹尼(化名)在《鳥籠—囚禁!》(Bird Cage - Imprisoned!)一作中,用鵝黃、淡粉、天藍、粉紫等色彩柔和的紙張,摺出數隻繽紛的鸚鵡棲居在形狀纖細的紙吸管所打造的白色牢籠中,挑高的鐵籠裡用橘紅長條色紙和截短的吸管捻成繩梯,創造出數層交疊的內部空間。

上層鳥兒乖巧棲坐在籠子頂端垂掛而下的花環,下方鳥兒腳邊散落星星點點揉成球狀的紙張,形成一幅歡樂優雅,卻也夢幻易碎的生活場景。材料上加入了茶包和滾珠式體香膏頂端的塑膠球,為整個場景帶來一些美好的嗅覺。

丹尼提到:「我相信當我創作時,人們也能從中獲得歡樂,這讓我感到很開心。我覺得我又重新回到了世界,因為人們喜歡我做的事。」創作幫助他緩解自殘的衝動,並且在售出作品後,丹尼將獎金全數捐贈給英國國民健保署(NHS)。

鳥籠_囚禁
Photo Credit: Koestler Arts’ Official Facebook Pag
《鳥籠—囚禁!》(Bird Cage - Imprisoned!),2020年紙工藝類金獎,複合媒材。

社會挹注在監獄中的藝術資源,是魚,還是釣竿?

「若沒有Koestler藝術奬,監獄裡將不會有任何事物讓我知道我能改變,並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未來。聽到人們給予我的作品正面回饋是一個全新的經驗,也促使我繼續努力。」—2018年Koestler藝術獎投件者回饋。

以「協助收容人培養技能」以及「減緩社會觀感中的恐懼與懷疑」為主要宗旨,Koestler藝術獎在辦展前後的規劃與執行,不僅突破了牢獄內外的界線,也為監獄的職業訓練帶來實質幫助。首先,創作者可以選擇是否販售作品且在成功售出後領取作品價格的50%做為報酬(金額將存入監獄管理者為個別受刑人開設的帳戶),雖然時常只有約20英鎊的金額,但對許多創作者來說,參展過程中獲得的自我表達機會、被欣賞時產生的自我尊嚴,以及種種社會聯繫的機會,才是最重要的。

再者,Koestler基金會每年也有「導師計畫」,媒合各類別專職藝術家與具有創作潛力的收容人,在其創作過程中提供陪伴與協助創意發想,也有收容人因此在出獄後得以繼續以藝術創作謀生。此外,未入選的作品也有機會在實體展出場合販售。2020年度評審之一的莎拉.盧卡斯也提到:「徵件獎的獎勵機制並不是用來決定優劣,而是在投件者投身某件事時,給予他們一個參與外在世界的方式與希望。」

這樣一個徵件展的形成與運作,背後決定性的關鍵也在於對「藝術能在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以及「透過藝術教育賦權」等概念的認知。回歸現下台灣社會在司法體系中運用藝術資源的案例,2020年9月高雄市立美術館與法務部矯正署合作,將1700本專業刊物捐贈給51所監獄機構,希望「藉此啟發及陶冶收容人身心,讓藝術為不自由的世界帶來心靈自由」,並期待透過讀書會與心得分享會等,增強收容人的社會連結。

暫且不論被定位為專業刊物的書籍如何有效被相關單位運用,如果說藝術的本質是自我表達,而藝術教育相信人人皆能是藝術家,那麼我們在面對這群人時,除了將他們視為可以被精緻藝術教化、救贖的被動接受者,是否也願意從聆聽他們生命經驗的過程中,將社會底層的悲苦引導、昇華成藝術的種子?

備註

[1]Lockdown一詞在英文中除了指新冠疫情期間英國封城的政策,在一般監獄常用詞彙中也表示緊急情況發生時,需要下達關閉監獄的嚴格禁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