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艦量產的「狼群戰術」,源自於納粹德國扭轉英國海上霸權的攻擊策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狼群戰術」之所以能逞凶一時,本身有其突出優勢,關鍵在於能夠抓住英國海上交通線的空隙與護航的種種缺陷,不過面對慘痛損失,盟軍也很快的開始思考破解辦法。
繼海巡署日前舉行海巡沱江艦首艘交船暨第二艘下水典禮後,海軍沱江級巡防艦後續量產型艦,也在近日舉行命名下水典禮。
塔江艦上配有雄二丶雄三反艦飛彈以及海劍二型防空飛彈,另配有76快砲及方陣快砲,堪稱是台版的「火力艦」。許多軍事觀察者分析,一旦台灣海軍擁有一定數量的飛彈快艇及飛彈巡邏艦後,就可以進一步發展「海上狼群」戰術,將對解放軍的海上兵力構成重大嚇阻效應;在此背景下,「狼群戰術」儼然成為日前台灣輿論高度關注的軍事專業術語之一。
納粹德國扭轉英國海上霸權的「狼群戰術」
說到「狼群戰術」,應可追溯二戰時期的德國潛艇在大西洋海戰中,所採取一系列破壞海上船團運補的攻擊策略。
由於戰爭提早爆發,使得德國海軍龐大的造艦計畫(Z計畫)無疾而終,面對皇家海軍擁有的絕對優勢,鄧尼茨(Karl Dönitz)認為潛艇作戰可能是德軍贏得勝利的唯一捷徑。在狼群作戰還未成熟發展時,單打獨鬥的德國潛艇已經創下輝煌的戰果,最著名的恐推普里恩(Günther Prien)在開戰之初,指揮U-47號潛艦潛入英國軍隊戒備森嚴的本土艦隊母港斯卡帕灣,並且擊沉敵方戰鬥艦皇家橡樹號,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戰爭英雄。
1939年10月14日,普里恩冒著不利的淺水灣、暗礁、海流與敵人守軍等不利條件,潛入斯卡帕灣。雖然大部分駐於該港的「本土艦隊」船隻都已前往海上作戰,普里恩還是發現了停泊中的英軍戰艦「皇家橡樹號」,迅速將其擊沉,並成功從斯卡帕灣脫身。
戲劇化的戰果使他一夕成名,希特勒親自獲頒了騎士鐵十字勳章給普里恩,後者成為潛艦部隊第一位、同時也是德國海軍中第二位獲得此勳章的人物。此役普里恩也因此獲得了「斯卡帕灣的公牛」(Der Stier von Scapa Flow)的綽號。U-47的指揮塔上也如其名,畫了一隻鼻子噴氣的公牛圖案,後來的第七潛艦艦隊也採用此標誌作為隊徽。

現實地說,贏得戰爭不能只寄託在個人出擊的英雄行徑,因此鄧尼茨認為德國海軍實力有限,要迅速擊敗海軍力量強大的同盟國,必須採取「不對稱作戰」的型態,唯有切斷海上運輸同時進行無差別潛艇戰,無論是偽裝成商船的軍火運輸船還是軍艦、抑或民用運輸船,一律用於魚雷或艦上砲火擊沉,用封鎖戰術徹底擊垮敵人才可能上贏得海上戰爭,這就是「狼群戰術」的戰略思想起源。
在1942年達到最高峰,但盟軍也發展出了反制措施
具體來說,所謂「狼群戰術」就是在行動中派出數艘艦艇在海上進行搜索,當發現目標後,進行水下跟蹤。由一艘核心艦負責指揮 「群狼」的統一行動。狼群都利用夜色作為掩護進行攻擊,各潛艇從對方護衛艦隊的間隙或側翼隱蔽地穿過去,由於多艘潛艇同時對同一目標發動攻擊,不僅提高了命中率,同時可以出現有幾枚魚雷命中同一目標。「狼群戰術」可以取得較大戰鬥效果也因此而得名。
深入觀察,「狼群戰術」之所以能逞凶一時,本身有其突出優勢,關鍵在於能夠抓住英國海上交通線的空隙與護航的種種缺陷。德國潛艇最高攻擊紀錄是在兩天內擊沉盟國38艘商船;在1942年內,德國「狼群」達到了擊沉盟國商船的最高峰。全年共擊沉商船1160艘,總噸位達630萬噸,而自己的損失率卻不到7%。
英國首相邱吉爾不得不承認:「二戰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國的U型潛艇。」
面對慘痛的損失,盟國開始思考破解辦法。1943年1月,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決定,首先盟軍要改進雷達,防止德軍潛艇截聽信號;其次要增加航母護航,用艦載飛機保證運輸船隊的安全;再來是運用新技術和新戰術。4月28日,鄧尼茨派出的三支「狼群」準備攻擊英國的「ONS-5」船隊,但由於運輸船隊及時得到了護航機群的保護,使德國潛艇無法協調行動,失去了攻擊機會。

自此,「狼群」普遍遭到護航艦和商船自衛武器的猛烈反擊。
到了1943年,德國潛艇在大西洋越來越力不從心,盟軍不但破解了密碼機和開發多種先進反潛武器,如更先進的聲納、雷達、深水炸彈,還投入了大量護衛航空母艦和反潛戰鬥群進行護航;同年5月,德國潛艇因為損失過高而放棄了狼群戰術,改為開戰之初的單艦巡弋。戰爭末期,德國海軍雖研製了先進的通氣管式潛艇,如XXI級潛艇和XXIII級,並投入使用直到戰爭結束,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這也意味「狼群戰術」的失敗。
兩部電影,看懂那個時代的德國海戰
回顧大西洋海戰與「狼群戰術」這段歷史,推薦讀者觀看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戰爭片《怒海戰艦》(Greyhound),雖然劇情杜撰非史實,但是在緊湊的一個半小時的片長中,充分掌握了張力節奏,同時也表達了高度的驅逐艦航行與反潛的專業。
故事是二戰大西洋海戰驅逐艦與德軍U艇之間的爭鬥,鄧尼茨的狼群戰術在1940至1942年已經對海上運補造成重大傷害,盟軍為了反制德國潛艇的威脅,也開始發展空中與海上的護航戰術。然而與史實稍有出入的是,這一套三位一體的戰術其實要到1943年中期才奏效,因為「狼群戰術」先前依舊在大西洋肆虐。稍微遺憾的是,導演為了營造壓迫感,因此對於「人性的詮釋」較為薄弱,著實無法與德國經典潛艇片「從海底出擊」(Das Boot)相比擬。
最後補充,片中的佛萊契爾級驅逐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級,總計生產了175艘,是單一生產量最高的驅逐艦級,因此也常被當作二戰美軍最具代表性的驅逐艦。佛萊契爾級驅逐艦在眾多方面都被認為性能優秀,勝任防空、反潛與水面作戰各種任務,遠比日本同期的陽炎、吹雪級優秀,甚至完勝帝國海軍後期的島風與秋月級。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