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艦量產的「狼群戰術」,源自於納粹德國扭轉英國海上霸權的攻擊策略

國艦量產的「狼群戰術」,源自於納粹德國扭轉英國海上霸權的攻擊策略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狼群戰術」之所以能逞凶一時,本身有其突出優勢,關鍵在於能夠抓住英國海上交通線的空隙與護航的種種缺陷,不過面對慘痛損失,盟軍也很快的開始思考破解辦法。

繼海巡署日前舉行海巡沱江艦首艘交船暨第二艘下水典禮後,海軍沱江級巡防艦後續量產型艦,也在近日舉行命名下水典禮。

塔江艦上配有雄二丶雄三反艦飛彈以及海劍二型防空飛彈,另配有76快砲及方陣快砲,堪稱是台版的「火力艦」。許多軍事觀察者分析,一旦台灣海軍擁有一定數量的飛彈快艇及飛彈巡邏艦後,就可以進一步發展「海上狼群」戰術,將對解放軍的海上兵力構成重大嚇阻效應;在此背景下,「狼群戰術」儼然成為日前台灣輿論高度關注的軍事專業術語之一。

納粹德國扭轉英國海上霸權的「狼群戰術」

說到「狼群戰術」,應可追溯二戰時期的德國潛艇在大西洋海戰中,所採取一系列破壞海上船團運補的攻擊策略。

由於戰爭提早爆發,使得德國海軍龐大的造艦計畫(Z計畫)無疾而終,面對皇家海軍擁有的絕對優勢,鄧尼茨(Karl Dönitz)認為潛艇作戰可能是德軍贏得勝利的唯一捷徑。在狼群作戰還未成熟發展時,單打獨鬥的德國潛艇已經創下輝煌的戰果,最著名的恐推普里恩(Günther Prien)在開戰之初,指揮U-47號潛艦潛入英國軍隊戒備森嚴的本土艦隊母港斯卡帕灣,並且擊沉敵方戰鬥艦皇家橡樹號,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戰爭英雄。

1939年10月14日,普里恩冒著不利的淺水灣、暗礁、海流與敵人守軍等不利條件,潛入斯卡帕灣。雖然大部分駐於該港的「本土艦隊」船隻都已前往海上作戰,普里恩還是發現了停泊中的英軍戰艦「皇家橡樹號」,迅速將其擊沉,並成功從斯卡帕灣脫身。

戲劇化的戰果使他一夕成名,希特勒親自獲頒了騎士鐵十字勳章給普里恩,後者成為潛艦部隊第一位、同時也是德國海軍中第二位獲得此勳章的人物。此役普里恩也因此獲得了「斯卡帕灣的公牛」(Der Stier von Scapa Flow)的綽號。U-47的指揮塔上也如其名,畫了一隻鼻子噴氣的公牛圖案,後來的第七潛艦艦隊也採用此標誌作為隊徽。

shutterstock_193509362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現實地說,贏得戰爭不能只寄託在個人出擊的英雄行徑,因此鄧尼茨認為德國海軍實力有限,要迅速擊敗海軍力量強大的同盟國,必須採取「不對稱作戰」的型態,唯有切斷海上運輸同時進行無差別潛艇戰,無論是偽裝成商船的軍火運輸船還是軍艦、抑或民用運輸船,一律用於魚雷或艦上砲火擊沉,用封鎖戰術徹底擊垮敵人才可能上贏得海上戰爭,這就是「狼群戰術」的戰略思想起源。

在1942年達到最高峰,但盟軍也發展出了反制措施

具體來說,所謂「狼群戰術」就是在行動中派出數艘艦艇在海上進行搜索,當發現目標後,進行水下跟蹤。由一艘核心艦負責指揮 「群狼」的統一行動。狼群都利用夜色作為掩護進行攻擊,各潛艇從對方護衛艦隊的間隙或側翼隱蔽地穿過去,由於多艘潛艇同時對同一目標發動攻擊,不僅提高了命中率,同時可以出現有幾枚魚雷命中同一目標。「狼群戰術」可以取得較大戰鬥效果也因此而得名。

深入觀察,「狼群戰術」之所以能逞凶一時,本身有其突出優勢,關鍵在於能夠抓住英國海上交通線的空隙與護航的種種缺陷。德國潛艇最高攻擊紀錄是在兩天內擊沉盟國38艘商船;在1942年內,德國「狼群」達到了擊沉盟國商船的最高峰。全年共擊沉商船1160艘,總噸位達630萬噸,而自己的損失率卻不到7%。

英國首相邱吉爾不得不承認:「二戰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國的U型潛艇。」

面對慘痛的損失,盟國開始思考破解辦法。1943年1月,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決定,首先盟軍要改進雷達,防止德軍潛艇截聽信號;其次要增加航母護航,用艦載飛機保證運輸船隊的安全;再來是運用新技術和新戰術。4月28日,鄧尼茨派出的三支「狼群」準備攻擊英國的「ONS-5」船隊,但由於運輸船隊及時得到了護航機群的保護,使德國潛艇無法協調行動,失去了攻擊機會。

AP_430922040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自此,「狼群」普遍遭到護航艦和商船自衛武器的猛烈反擊。

到了1943年,德國潛艇在大西洋越來越力不從心,盟軍不但破解了密碼機和開發多種先進反潛武器,如更先進的聲納、雷達、深水炸彈,還投入了大量護衛航空母艦和反潛戰鬥群進行護航;同年5月,德國潛艇因為損失過高而放棄了狼群戰術,改為開戰之初的單艦巡弋。戰爭末期,德國海軍雖研製了先進的通氣管式潛艇,如XXI級潛艇和XXIII級,並投入使用直到戰爭結束,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這也意味「狼群戰術」的失敗。

兩部電影,看懂那個時代的德國海戰

回顧大西洋海戰與「狼群戰術」這段歷史,推薦讀者觀看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戰爭片《怒海戰艦》(Greyhound),雖然劇情杜撰非史實,但是在緊湊的一個半小時的片長中,充分掌握了張力節奏,同時也表達了高度的驅逐艦航行與反潛的專業。

故事是二戰大西洋海戰驅逐艦與德軍U艇之間的爭鬥,鄧尼茨的狼群戰術在1940至1942年已經對海上運補造成重大傷害,盟軍為了反制德國潛艇的威脅,也開始發展空中與海上的護航戰術。然而與史實稍有出入的是,這一套三位一體的戰術其實要到1943年中期才奏效,因為「狼群戰術」先前依舊在大西洋肆虐。稍微遺憾的是,導演為了營造壓迫感,因此對於「人性的詮釋」較為薄弱,著實無法與德國經典潛艇片「從海底出擊」(Das Boot)相比擬。

最後補充,片中的佛萊契爾級驅逐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級,總計生產了175艘,是單一生產量最高的驅逐艦級,因此也常被當作二戰美軍最具代表性的驅逐艦。佛萊契爾級驅逐艦在眾多方面都被認為性能優秀,勝任防空、反潛與水面作戰各種任務,遠比日本同期的陽炎、吹雪級優秀,甚至完勝帝國海軍後期的島風與秋月級。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