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考慮對台制定《國家統一法》?若為真恐怕「弊大於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國家統一為政策導向目標能否透過立法過程獲致達成?是否符合中國國家利益嗎?會不會反而使中共對台政策陷入被動困境?面對內部分離主義勢力以及周邊領土紛爭國家又該如何處理?
12月4日是中國「國家憲法日」,國台辦在社交平台微博貼出一張「憲法中關於國家統一的規定」之圖片,給予外界推測中國政府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的跡象。
同月16日國台辦舉辦記者會,官方媒體新華社記者提問中共當局是否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國台辦發言人回答「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和法律效力。憲法關於國家統一的規定是明確的,我們堅決貫徹執行。」、「將採取各種必要措施,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從官媒主動提問,國台辦又無公開否認,顯然制定一部完整《國家統一法》應在中國政策過程中加以討論、反覆醞釀及研擬中。此一風向球究竟會產生什麼樣衝擊政治效應頗值關注。
這種以國家統一為政策導向目標能否透過立法過程獲致達成,此法律戰符合中國國家利益嗎?一旦制訂《國家統一法》固然對「法理台獨」產生遏制效果,但是否可能使中共對台政策陷入被動困境?而就一部完整《國家統一法》來說,其適用對象並非僅是針對台灣而已,目前中共當局如何面對內部分離主義勢力,及周邊領土紛爭國家呢?顯然《國家統一法》超越《兩岸統一法》或《統一台灣法》適用範圍。
《國家統一法》明確化統一條件、時間及步驟、程序及方式
中共的《國家統一法》制定之後,對台獨的定義及制裁手段將無法模糊化,不應有不確定法律概念太多,但恐使對台政策喪失彈性。
中共當局如明訂對台動武條件,明確化訂出武統底線,一旦台灣逾越政策底線,中國勢必被迫要動武,此局勢的主動權便操控於台灣,這反而讓中共當局由「先發制人」變成「受制於人」困境。換言之,制訂《國家統一法》,反而可能陷入被動因應,一旦台灣當局出現類似公投制新憲、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聯合國的正常國家運動,或採取所謂「去中國化」漸進式台獨,中國當局對於「法理台獨」或「漸進台獨」該如何區隔反應呢?
同時,若明確化中國對台政策武統的底線,可能增加台灣在條件限制下,只要不衝擊底線,「無限上綱」地增加刺激中共當局對台政策的策略與方法。因為一旦中國把對台動武、武統底線具體化,等於間接鼓勵台灣去探索其他不觸及底線,但可能刺激中國的策略及方法,反而衍生兩岸微小衝突不斷,大打台獨擦邊球,不斷以挑釁行為刺激其對台政策「底線」,徒增對台政策機會成本。
事實上,中共當局已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及《惠台31條》、《惠台26條》,對台政策工具軟硬兼施,壓制及懷柔並舉;並不缺乏可以相互交叉運用之硬的軍事外交,及軟的經濟社會文化之政策工具,其對台政策相當彈性化且政策工具化,是否另行制定《國家統一法》反因法的剛性化作用,從而失去彈性、陷入被動不無疑問。
《國家統一法》的影響不只台灣,更包括鄰近的周邊國家
與中國有領土爭議國家,如周邊日本、印度、菲律賓、越南等國家,若違反中國《國家統一法》規定,受限於法律規範,中國政府必須承擔與上述區域國家攤牌的代價,強制執行《國家統一法》授權,形成與周邊國家的區域政治衝突。而若中國政府不執行《國家統一法》授權規定,不僅違反憲法、法律尊嚴,也衝擊大國形象,導致國家統一政策實施陷入政策困境。
故而,一旦制訂《國家統一法》意味著變更國際及兩岸現狀,引發區域間國家的不安。尤其中國與其周邊國家仍存有領土爭議,包括與印度、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制定《國家統一法》若將爭議性領土列入法中,勢必引發周邊國家抗議及對立,不利於區域穩定與和平。若只是要處理兩岸統一問題,並不需要制訂《國家統一法》,僅須制訂一部《兩岸關係法》或《台灣關係法》即已足夠。
再者,《國家統一法》勢必適用於香港,可能再度衝擊港人對「一國兩制」的實踐信心。《國家統一法》制訂,試圖以法律的形式作為阻遏分離主義的策略,及為處置具有爭議性領土。尤其是針對港獨處置,也會衝擊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尤其歷經反逃犯條例修正風波運動及制定《港區國安法》後,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不滿意程度提高,甚至更出現港獨聲浪及增加支持台獨比例,皆創歷史新高。
香港社會曾有一種頗具代表性觀點以為,「『統一法』應主要針對台獨勢力,不宜直接套用於香港,因為『基本法』23 條規定了特區自行立法維護國家安全」、「假如全國人大將『統一法』直接套用到香港和澳門特區,將會牴觸『一國兩制』的既定方針,可能引起法制衝突和執法混亂,對於以『一國兩制』為示範,促進國家統一反而不利」、「香港雖然尚未全面履行『基本法』23 條的要求,立法禁止顛覆、分裂國家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但在現行法律下,亦有不少條文可以維護國家安全,例如有關叛國、煽動叛亂,以及禁止破壞公共秩序的多項刑事罪行,都是行之有效的。」
就此而論,2020年所制定《港區國安法》已對顛覆國家政權罪、分裂國家罪進行清晰完整罪刑規範,即使無《國家統一法》亦無法律工具不足問題。

制定《國家統一法》後,反而可能增強反中陣營的力量
制定《國家統一法》有其正、反面效應,甚至進一步激化民進黨當局持守反中路線,而獲長期執政利益。
若中共當局堅持制訂,可能也未必將來能夠在對港、對藏、對疆、對台及周邊國家政策上獲致「先發制人」的主控權,甚至反陷入政策困境,這包括喪失對台政策的彈性;增加激進分離主義、台獨勢力刺激挑釁中國統一政策的方法、及增加與周邊國家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法律體系混亂與疊床架屋、變更區域現狀引發區域間國家的不安、降低港人治港與一國兩制實踐之信心及支持度等等。
臺灣年輕科學家的幕後推手,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為優秀青年人才打造走向國際的舞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灣的年輕人才值得更多機會與資源,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作為一個拋磚引玉的角色,除了舉辦李謀偉科學論壇,讓年輕科學家能和國際頂尖大師進行交流,更辦理多項獎助學金計畫,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人才教育的重視,並共同參與其中。
出於對人才培育的重視,李長榮教育基金會自創立以來,就以推動創新研究思維、促進產業與學術領域的交流互動為核心,開辦各式獎學金計畫與李謀偉科學論壇來幫助年輕世代。其中由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楊賽芬所贊助的「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 以下簡稱BRC),更提供了讓年輕科學家能接觸到各國頂尖學者的機會,接受豐沛的知識洗禮。
李謀偉總裁在麻省理工學院求學期間,模塑了自己對於教育、知識傳授形式的想法。在回國後,更對臺灣年輕學子,因為受限於環境、經濟等條件而無法進一步打開國際視野、接觸到更多領先知識,甚至與世界級專家學者進行交流等,感到可惜。因此李謀偉總裁運用自己的資源,透過主辦BRC,將國際頂尖的科學家,帶進臺灣。

最高度期待的科學盛會,BRC李謀偉科學論壇
2023年舉辦的第三屆BRC,邀請到國際間最重量級的學者群來到臺灣,並交由科學諮詢委員會(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以下簡稱SAB)負責推薦講者與規劃整個論壇流程。其中,SAB的主席,同時也是國際知名的化學家——Dr. Ehud Keinan,今年已是第二次參加BRC,他在談及論壇的意義,以及自己為此所投入的心力時,非常懇切地表示:「我人生中很大的一部分,都在為了幫助更多年輕科學家、為他們創造機會而努力,我不求取任何回報,只希望能夠為科學界與科學人才,打造一個更有活力的未來。」Dr. Ehud Keinan表示,當初他向李謀偉總裁建議,BRC應該要往更國際化、更高規格的形式發展,立刻獲得總裁的全力支持。
最初在廣邀國際學者參加時,由於是非常新鮮的嘗試,也不為人所知,許多專家學者們都是在再三請託之下才願意來到臺灣,但是經過了兩屆的經營與鑽研,成果逐漸發酵,BRC在國際間打響了名聲。「這些重要的學者,現在都非常樂意來參加論壇,甚至預約了明年(2024年)要再次來訪,這真的是非常令我們感到振奮和感動。」Dr. Ehud Keinan充滿期盼地說道。

李謀偉總裁也進一步說明BRC的目標,是希望臺灣年輕學子與世界最頂尖科學家的切磋能夠有更多靈感碰撞,並進一步發展為改善人類生活的關鍵。他補充說明,這樣的靈感碰撞,不是大家規規矩矩坐在會議室中就會出現,所以BRC從地點到議程的安排,都跟一般論壇不一樣,參考了美國戈登論壇的作法,選擇一個遠離都市紛擾的僻靜地點,讓所有與會者可以在這裡充分地放鬆、沈澱思緒。
在議程上,除了研討會之外,也會穿插安排休閒活動的交流時段。「我們邀請所有的學者和學生一起去健行、或騎自行車。在藍天白雲下,所有人都在很輕鬆自在的狀態中,自然而然地互動、談天。這是因為我相信,很多的靈感火花,就是在這個時候迸現。」李謀偉總裁認為這樣的安排,提供年輕學子一個跟大師們素面相見的絕佳機會,更是建立友誼、提高交流延續性的最好方法。

化學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分子工程是科技新未來
第三屆BRC的主題為「The Magic of Chemistry」,議題聚焦在「New Frontier of Molecular Engineering – Electronic & Optical Materials(前瞻分子工程——電子與光學材料)」。針對這次的主題,Dr. Ehud Keinan分享,化學是事物的基礎,是滿足人類生活需求的科技中,最重要的元素。科學家發揮想像力,在自然生物、礦物,甚至化學元素中,找到可以模仿的靈感,再利用科學的方式重新整合這些素材,創造出了令人驚嘆不已的成果。
說到本次與會的科學家,Dr. Ehud Keinan興奮地介紹:「他們都是現今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包括諾貝爾獎、普里斯特利獎章(Priestley Medal)、威爾許獎(Welch Award in Chemistry)、沃爾夫獎(Wolf Prize)的得主們,或者擁有實力角逐這些獎項的科學家。
Dr. Ehud Keinan認為,對於年輕科學家來說,最好的刺激就是近距離的接觸這些大師,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的故事和思考的方式,從中獲得關於研究、科學、未來的種種啟發。「這是最高的學習,比起念任何理論,或者坐在課堂中記著一頁又一頁的筆記還要重要,你獲得的不只是知識,還有這個知識的發展過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屆BRC所邀請的其中兩位學者,在論壇這段時間分別獲得了國際級大獎。科學諮詢委員翁啟惠院士,以醣科學的開創性研究,榮獲以色列化學學會Medicinal Chemistry Section(MCS-ICS)Barry Cohen藥物化學獎;而Jackie Yi-Ru Ying教授,則是成功將奈米科技與技術醫學結合,榮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King Faisal Prize),成為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女性科學家,Jackie Yi-Ru Ying教授在得知獲獎消息後,更俏皮地分享:「BRC is my lucky conference!」

多管道促進人才培育,讓世界看見臺灣年輕科學家
「我認為,對學生來說,不需要去要求他們有創意、有想法,因為這些事情並不是可以透過教導或學習而來的。對有志於從事科學的年輕人來說,只需要有自信,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與目標有信心。」自從15年前Dr. Ehud Keinan第一次訪問臺灣之後,他便時常因為教學或演講再次來訪。在他眼中,臺灣的學生們充滿了可能性,以及對知識的渴求。這就是為什麼他非常希望透過BRC,將大師們帶到臺灣,讓大師的身教和言教,給予學生們更多正面的鼓勵和刺激。
這樣的想法,和對於促進人才培育,無私挹注資源的李謀偉總裁不謀而合,因此這些年來,除了舉辦BRC,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提供優秀人才更多獎勵管道,例如:優秀學生獎學金、李長榮博士生獎助學金計畫、李長榮碩士生獎助學金計畫等。李謀偉總裁特別提到:「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這就是為什麼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將持續推動各種研究活動,提供獎項、獎學金,希望幫助臺灣的年經科學家與學子,在研究與學習的道路上,能夠走得更自在、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