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不會贏,是在於我們多想要贏—對台灣太陽花及香港雨傘兩場抗爭失敗的省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人曾說,「我們會輸,但我們要贏」,這是變相的失敗主義,並不值得肯定,因為我們會不會贏,是在於我們多想要贏。
文:梁文韜(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港澳在台民主同盟發起人)
前言
2014年台、港分別發生過去25年來最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太陽花運動及雨傘運動 ,這兩場分別由318佔領國會行動及926佔領公民廣場行動所引發的大規模抗爭備受國際矚目,更入選美國《赫芬頓郵報》年度全球八大人民抗爭。可惜的是,這兩次行動最後都以失敗告終;見證失敗後,大家有必要反思其個中原因,但在做出批判性檢討前,讓我們先了解過去幾年的抗爭主軸。
近幾年下來的台、港兩地反抗運動有兩大主軸,一是中國因素,二是裙帶資本主義。台灣的反媒體壟斷、大埔事件、華隆工人到去年的太陽花運動;香港的反國教、反新界東北開發、支持貨櫃工人罷工、雨傘運動等等,許多主要抗爭都跟以上兩大主軸緊緊相扣。
牽涉對抗裙帶資本主義的環保、勞工、土地徵收等各種行動及其引發的運動屬於一般意義上的社會運動,但牽涉中國因素的則是兩地抗拒中國實質併吞的一種改變命運或保衞家園的政治運動(之後稱為改命運動)。改命運動大多時候會以群眾運動出現,原因是攸關國家或民族未來的命運,比較有可能喚醒大眾的參與。當然在具體的行動中,上述兩種因素通常都夾雜而生,而其中的比重端看台、港政府對中共北京政權的親近性。
一般社會運動的抗爭對象是財閥及政府偏袒財閥的作為,在角力的當中必須考慮的是如何獲取最大的利益,有著一定的討價還價空間,而且爭取的時程會拖很長。改命運動的抗爭對象其實是中共北京政權,馬、梁兩個政府只是貫徹中國實質併吞台、港藍圖的傀儡;要成功抵抗併呑,實在不容多少妥協,但同時面對失敗的機會也更高。
大型的抗中行動自從2012年馬英九連任及梁振英上台愈形澎湃,由於政府嚴重親中的緣故,台、港抗爭運動中的抗中元素變得更關鍵。早在馬英九第一任總統任內,陳雲林到台灣後陸續產生非常多的抗中運動,野草莓學運更是當中最受矚目的,可惜最後被認為是失敗收場,及後亦有反ECFA的各種行動。不過,由於當時台灣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政府透過宣導台灣需要中共「加持」,讓經濟復元,反對聲音受到很大壓制,最終類似香港CEPA的EFCA也通過了。
馬英九總統第二任期內,中國統戰及滲透加劇。為了迎合中國統戰策略中先控制媒體的方針,及貫切國民黨聯中制獨的政策,馬英九甫當選就出現親中國的旺中集團財閥蔡衍明,試圖跨媒體界線收購中嘉有線系統台,繼而併購壹傳媒。及後經過了一定力度的抗爭下,算是成功制止旺中擴張。

Photo Credit: tenz1225 @ Flickr CC BY SA 2.0
在EFCA框架下,中國對台灣的經濟滲透及併吞加速,馬政府配合中國硬推服貿及貨貿。我們要探討的318佔領國會行動正是為了反對馬政府以黑箱方式跟中國簽署服貿協議,讓中國大舉入台進行經濟滲透、文化統戰及政治收編。
2012年梁振英上台後,即使因家中違建引發誠信及執政危機,民望迅速下滑,仍然執意推動令港人嘩然的國民教育。在大規模的抗爭下,政府撤回國民教育課。
攸關香港未來民主發展及抗共進程的2017年特首選舉方式引起相當大的關注,爭取特首真普選過程的一個重要構思,始於2013年初由戴耀廷為首的「佔中三子」所發起的佔領中環行動,其目的是要迫使港府及北京政權必須容納符合國際標準的特首普選辦法,否則就佔領做為金融中心的中環附近的街道,以「公民抗命」方式抗爭。這的確是先發制人的一項高招,讓北京政權措手不及。
由於這是個預謀式行動,並沒有真正行動出現前,港府是無法阻止的。可惜的是,由於佔中三子在中共人大常委8月底公布方案前自始至終都沒有發起實際的佔中行動,而在831決定後,甚至更宣布佔中失敗,礙於民眾的批評,他們才勉強宣佈10月1日形式上佔領一下。學聯及學民思潮遂相繼發動罷課,開展另類的抗爭方式。926佔領公民廣場正是學民思潮罷課結束後的具有相對高強度抗爭行動。
台灣318佔領國會行動及太陽花運動
一個行動的成功與否當然是跟其設定的目標有關。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兩起行動及其引發的運動都是失敗的。不少論調會認為這是長期抗爭,不輕言敗,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只要繼續努力,一定會成功。若按照這樣的說法,當然是沒有失敗的可能,也不會有任何一場行動或其引發的運動是失敗的,因為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成功。
先談台灣318佔領國會行動,行動起因在於中國國民黨立委張慶忠以違反慣例的30秒閃電方式,自己逕行宣佈把服貿協議送出委員會。依照過往的觀察,一旦送出委員會,在野黨就很難阻擋。
公民團體其實從2013年年中開始就已經提出反服貿的訴求,但民眾的關心程度不高。318反服貿行動所主張的是「退回服貿、重啟談判」,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針對程序的部分。整個服貿談判過程都是黑箱作業,由於當中沒有提出具體的產業影響評估,大家有理由認為以短短兩年時間就簽了64個行業的協議,是沒有做到保障台灣的利益,而協議中有關台灣只能投資福建,但中國可以投資全台灣,更凸顯這是不平等的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做為最大在野黨的民進黨之立場飄忽不定,從一開始於2013年極力的撻伐,批判其為「統戰」的一部分,到後來願意配合國民黨逐條審查。對公民團體而言,這是對協議的簽訂過程之一種默許,是無法保證台灣利益不被出賣的。其中部分團體或政團直接要求退回服貿,不必再談,甚至訴諸終止服貿協議背後的ECFA大框架,及馬江下台。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