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用數位生態圈喚醒坪林山城,串連的第一步是「挨家挨戶去聊天」

用數位生態圈喚醒坪林山城,串連的第一步是「挨家挨戶去聊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成長於共享經濟時代,善用數位化生態系統,跨越既有的地域界線,對於慣用設計思考的威德與嫻嫻,他們跨越地域界線串起地方與人的情感連結的同時,也讓大家看到這種新的方式是「行得通」的。

圖文:李彩嘉(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
研究編輯:丁于芬(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

挨家挨戶與在地阿公阿嬤聊出信任與情感

坪林,雨後清早剛甦醒的街道略顯清冷,時間在這裏走得特別舒緩,騎著摩托車要出門上工的老伯,看到剛拉起鐵捲門的阿嬤,不急不徐的停下來話個家常,街邊阿伯大老遠喊住街頭的卡車大叔交待晚上的活動,溫溫熟熟的,整條街的人認識彷彿有一輩子那麼久。

確實,在坪林這個只有6,528人的小鎮,人口老化程度全台排名第13位,65歲以上的長輩就有1580人,這也讓30歲的蔡威德、吳姝嫻今年4月在老街開幕的「坪感覺」顯得格外朝氣活力。

學工業設計的威德是雲林人、工藝研究所畢業的嫻嫻是關仔嶺人,二個外地人因為設計思惟導入茶產業的論文研究走進坪林田野,六年前因為指導教授認識金瓜寮的茶農幫他們在當地租下一棟房子,落地茶鄉開出第一代店「金瓜3號」。

「一開始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用最笨的方式,挨家挨戶去和他們聊天。」威德回憶最開始跨出的第一步,「我好像還蠻會和阿公阿嬤聊天的」山間難得出現年輕臉孔投入地方事,笑起來有清晨陽光味道的外地學生威德,果然讓長輩們愛心大爆發,很快被在地人接受了。

剛開始的「打工換宿」,阿公阿嬤們覺得要管一群大學生吃住很麻煩都有點抗拒,威德靈機一動,找來自己的朋友群溝通好理念再用熱情融化阿公阿嬤們,漸漸地老人家打開了心防,知道需要小幫手幫忙採茶、除草、扛肥料可以找阿德,大家開始會主動來敲門,兩個月內接待了200多位大學生,威德儼然成為在地的1111,「但是這個服務模式無法帶來營利,賺到的是在地累積和深度的連結」,這個連結後來也成為「坪感覺」多元拓展的重要能量。

隔年兩人將服務型態轉為「工作假期」,三天兩夜不到三千元的在地生活體驗,兩年間吸引了三千多人參加,來的人多半是上班族,下了工夜晚大家都會聚在一起分享,有個課業壓力很大被媽媽帶來的高中生,來之前以為拔草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沒想到竟覺得比在教室上課還放鬆,悟出了「頭愈低,看得愈寬」深富哲理的超齡體驗,原來他在鋤草時低頭發現樹下竟有那麼多平常沒注意到的花草、小昆蟲,威德笑說來長期和來自各方不同背景的人分享下來,工作假期都快變成心靈成長營隊了。

從「金瓜3號」到「坪感覺」

半年前思考營運型態和交通需求,二人想在坪林老街再開一間店,看到這棟以人字石砌外牆和紅磚交趾剪黏飾牆翻修的老屋,心裏覺得就是它了,二個設計師親手打造的二代店「坪感覺」,樸實的鄉村風中但見簡約時尚。

DSC09026
作者提供
以人字石砌外牆和紅磚交趾剪黏飾牆翻修的「坪感覺」

店址選在北宜公路的中繼站坪林,這個因2006年雪山隧道完工,區位重要性相對失色、遊客銳減逾萬人的商圈,沿路的茶行、雜貨店於通車後1年即因人潮流失紛紛關門歇業,餘下多為驛站型小店,大眾交通只有兩條公車路線至北台車站約需兩個小時,加上地方派系整合問題,以及1980年被劃為「水源特定保護區」公共和私人建設都受到較為嚴格的限制。

面對這樣嚴竣挑戰的立地條件,兼具經營者和設計師雙重身分的威德,要以什麼樣的切點串起這裡的地方創生?

DSC09026
作者提供
曾經繁榮一時的茶鄉驛站,因交通區位轉移被遺忘在山林間

2016年曾經赴中國擔任業師協助特色小鎮發展,現在也和中衛中心合作協助新北市的青農發展品牌、行銷通路的威徳,從設計和美學出發結合保護區的獨有的優質生態環境和農產,透過嫻嫻的「工藝流」料理演繹,讓「坪感覺」成為傳達「在農村也可以吃得很時尚」的地方,在老街傳統賣店型態之外提供一個可以坐下來聊天的空間,也是社區辦活動、課程的多元空間。

DSC_6079
作者提供
嫻嫻「工藝流」料理,演繹農村的時尚美食

善用數位工具,串起關係人口與地方的連結

說到多元這件事,人力是讓鄉鎮事業很頭痛的問題,早期打工換宿的夥伴們成為一個多元技藝聚合體,拜數位化的社群之便,串起這些各有專長又對鄉鎮工作高度認同感的人,包括攝影、設計、活動,等都可以在這個圈子找到優秀的接案夥伴,威德以數位生態圈的模式合作,沒有人事壓力又可以保持活力和彈性,包括店裡的兼職員工也多是打工換宿留下來的學生。小鎮夫妻的生活型態,也透過這個數位生態圈和臉書朋友群轉發,跨越交通限制傳給更多人遠地而來與他們分享。

以一個外地人的角色進駐老街面對店家各自不同的想法,「我的做法是由自己開始做,讓大家看到這種新的方式也是行得通的。」「對外地人而言,反而沒那麼多包袱,不會因為你是誰的兒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只要有想做的事情在這裏,反而沒有框架可以更自由去發揮。」

在地方創生常被討論的補助問題,「政府的補助是止痛藥,可幫助暫時解決頭痛問題,應該把它當保健食品看待,最重要營養來源還是每天吃的食物。」威德也以食物比喻業者自身必須備置的特色和能量。

成長於共享經濟時代,善用數位化生態系統,跨越既有的地域界線,對於慣用設計思考的二人,未來不一定是空間經營這樣的固定模式,也不排除用他們在外地汲取的養分,回去關子嶺、雲林糖廠或其他鄉鎮,以新型態創生自己的故鄉自己生長的土地。

更多國內外地方創生案例,請詳見《地方創生way》第2期「地方覺醒號:我愛地方」(中衛發展中心出版)。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