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推薦書單【日本文學篇】:由輕到重,從詩歌到戰爭的五本深刻作品

2020推薦書單【日本文學篇】:由輕到重,從詩歌到戰爭的五本深刻作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0是個動盪的年份,瀰漫全球的疫情雖然帶動了電子書產業,卻也重創了出版業。出版社儘管景氣不佳,但仍然為我們帶來了不少好書,2020年的日本文學仍舊豐富,筆者就額外再深入推薦今年五本還不錯讀的小說與詩集給大家吧。

2020年是一個充滿動盪的年份。在這年,瀰漫全球的疫情雖然帶動了電子書的產業,但國際書展的停辦、紙本書市場的萎縮、實體書店景氣的下降,依舊重創了出版業。人人待在家的生活型態,看似讓書獲得被重拾的機會,但礙於閱讀是個亟需注意力與腦力的歷程,對大多數人來說,選擇看動漫、影劇比較能調節焦慮、放鬆心情,導致書的產業大部分並沒有跟上疫情的消費熱潮。

不過,對本來就喜歡閱讀的人來說,2020或許又更拉近了這些人和書之間的關係。出版社儘管景氣不佳,但仍然為我們帶來了不少好書。日本文學除了和去年一樣,有不少文豪的大作重新再版外(例如三島由紀夫的《鏡子之家》、夏目漱石的《行人》與《虞美人草》),更有不少亮眼的新書,例如:太宰治之前在台從未被出版的《正義與微笑》、《潘多拉的盒子》、谷崎潤一郎的《秘密》、森鷗外的《澀江抽齋》、近代詩人高村光太郎的詩集《愛與哀愁的道程》、收錄自然主義先驅田山花袋〈棉被〉的《少女病》、以及中井英夫所著,日本推理界四大奇書之稱的《獻給虛無的供物》等等。

至於當代作家,村上春樹出版了新書《棄貓》,吉田修一寫出《國寶》,岩井俊二繼《情書》後寫出《庭守之犬》和《最後的情書》。柳橋出版社則引入日本推理奇才高橋克彥,以《緋紅的記憶》為首的記憶三部曲。而大江健三郎的《空翻》以及下文提到的宮本輝早期的小說《錦繡》、《泥河.螢川》也分別被翻譯、出版。。

2020年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一年出了許多以東亞、台日關係為焦點的文學、文化書籍。例如:以台日歷史關係介紹、評論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中國大陸的《流轉的亞洲細語》,或是從漢文日文關係,來談論日本現代文學是如何誕生的《「漢文脈」在近代》。兩本都是珍貴且不可多得的好書。

聯合文學和衛城出版社分別出版的《晶子曼陀羅》、《文豪曾經來過》,則是整理了一位日治時期曾來過台灣旅行三個月的文豪——佐藤春夫生前的小說、詩、遺稿等歷史資料,內容相當豐富,讓人能夠認識這位和台灣關係密切卻一直被忽略的日本作家。

如此看來,2020年的日本文學還真是豐富。礙於篇幅,今年的年度回顧書單,筆者就大致整理至此,額外再深入推薦今年五本還不錯讀的小說與詩集給大家吧。

寺山修司《少女詩集》——簡單卻給人壯闊、無限的想像

第一本要推薦的,是去年日本文學年度書單中,最後一本《我這個謎》的作者——寺山修司所寫的《少女詩集》。

〈最短的抒情詩〉

淚水是
人類所能製造的
最小的
海洋

第一次看寺山修司的詩時,內心是很驚艷的。不是因為文筆優美,也不是因為充滿深刻的哲理。而是因為他的詩風就像這句:「淚水是最小的海洋」一樣,簡單,卻給人壯闊、無限的想像。

很多人對詩感到遙遠,是因為詩的語言,是所有的文體中變化最多,意思也最捉摸不定。但寺山的詩,不論是對於本來就喜歡讀詩,或是平常不接觸詩文的讀者來說,都非常動人。在另一〈筆記殘篇〉中,他寫道:

不是要書寫海洋
而是要用海水書寫

一個字一個字地沾溼稿紙
然後掀起一首詩篇
直到波濤洶湧

「一個字一個字地沾溼稿紙」,既讓人聯想到書寫的墨水,也讓人聯想到作家書寫時,心中淌落的淚水。真正的詩文並非表達自己的痛苦,而是用自己所經歷的痛苦不停寫作。換句話說,不是要書寫痛苦,而是要用痛苦去書寫、去創造。如此,痛苦才不再只是痛苦,而是除了痛苦外,新的力量。而一行一行的淚水,也將化為承載詩人無限心思的大海。

getImage-2
Photo Credit: 大田出版

接下來推薦的兩本書,是宮本輝的《錦繡》和《泥河.螢川》。和寺山修司的詩集一樣,文詞都相當平易動人。兩本書都薄薄的,可讀來難以忘懷。

宮本輝《錦繡》——死亡與分離促使人重新檢視過往

《錦繡》講述一對離婚的男女十年後在某次坐纜車時忽然相遇。使原本打算放下過去的兩人,因為這次偶然,又不得不再打開塵封的過往,開始互相寫信。從原本只是簡單談論近況,到最後終於願意傾訴當年彼此心境的過程,使過去的真相也慢慢被揭開。

在生活中重要的不是未來,而是過去。

法國作家莫迪亞諾在《暗店街》中寫的這句話,老實說,非常呼應《錦繡》的故事。書中男女主角相互揭露的十四封信件。「業」與無常的命運是兩人常常疑惑的議題,箇中交雜著他們在生活、婚姻、養育子女中感受到的挫折、絕望。

宮本輝並沒有將命運、「業」如佛家解釋成前世的因緣,而是認為「業」是人的過往中,非常重要卻沈睡沒被喚醒的記憶。因為重要卻一直沈睡,才一直跟隨主角的一生,只有將之喚醒、重新面對,「業」才能被轉換,人也才能勇於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促使人去重新面對自己過去的,往往不是快樂、幸福,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死亡、分離。就像他在《幻之光》描寫的,人並不是在親密關係的累積、堆疊中找到面對生活的勇氣,而是在一次次的分離與重新思念中找到關係的價值。

getImage-3
Photo Credit: 青空文化

宮本輝《泥河.螢川》——不輕易把人的內在寫出,寄情於景的刻畫

《泥河.螢川》是作者的處女作,曾被改編成電影《泥之河》。書中的兩篇小說〈泥河〉、〈螢川〉,描述的都是發生在一條河川邊的故事。被認為是宮本輝《河川三部曲》的前兩部。第三部《道頓崛川》不知為何沒有被收錄進來,但並不妨礙閱讀,因為三本都是情節上獨立的小說。

過去,在宮本輝的小說裡一直都有著重要的地位。主角為了解決一直糾纏的迷惘,必須回到自己的過去。但在〈泥河〉中,過去並不是個人的回憶,而是作為歷史,剛結束不久的戰爭。裡面主角的父母,還有身邊接觸的人物,多是戰爭中的倖存者。儘管從戰場倖存,但對他們而言,「戰爭其實一直都還沒結束」,不只是因為戰後的生活同樣非常艱難,也因為戰爭充滿死亡的回憶一直徘徊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