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菜一起」團隊(上):透過蔬菜牽起不同世代,讓生活在嘉義的人們不再陌生

專訪「菜一起」團隊(上):透過蔬菜牽起不同世代,讓生活在嘉義的人們不再陌生
圖為菜一起團隊成員|Photo Credit: 杜雅琦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尚在變動、成長中的菜一起就像是一張白紙,充滿著各種彈性與可能性,卻也容易受到各式色彩的沾染,固然也可以說菜一起現在像是一株蔓藤,毫無設限的向周圍攀藤、擴張,但它終究必須面臨定位上的問題。

文:張智翔(銀享全球實習生)

打開冰箱,本應透著淡淡寒氣的蔬菜,卻散發著來自30公里外的溫暖。

不是來自於大面積的種植,無法依靠自動化的生產線,更沒有量販店精美的外帶包裝,這些有機、手工、可能帶點瑕疵,卻無比獨特的青菜,僅僅是由一群社區的阿姨、大姊,用佈滿歲月雙手一點一滴的從社區的小農地裡,像孩子一樣拉拔長大,再透過「菜一起」團隊成員在課餘時間用自己的代步工具,一把一把的送進大學周邊的生活圈,讓在外地生活的青年學子也能嚐到如同家的味道。

「菜一起,牽起不同世代」:當青年找到高齡場域的著力點

2018年夏末,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的黃語晨與杜雅琦剛結束了在嘉義灣潭與籐寮仔社區的實習冒險,那是一個位在嘉義縣中埔鄉的山區社區據點,提供灣潭社區與籐寮仔社區的長輩們共餐、衛教及健康促進等服務。而灣潭松鶴菜園及籐寮仔社區則是由地方志工提供的農地,由志工們協力種植蔬菜以作為社區老人共餐食材。

然而,菜量總是遠超過社區所需的用量,也因此,在她們兩人的提議與協助之下,開始用便宜的價格,以半買半相送的方式,分享給在中正大學求學的學子們,並將收益的金額回饋給灣潭社區。憑著兩台機車、兩個女孩,就這樣每周往返30公里外的社區與大學,載運當日現採的蔬果,分送一頓新鮮的溫暖,這便是「菜一起」的前身與起點。

1*-FyC906ECkUtqylVAmverQ
Photo Credit: 杜雅琦提供
菜一起創始成員黃語晨(左)、杜雅琦(右)。

隨著菜量與購買的人數不斷攀升,語晨與雅琦決定招募郭建佑等八位跨系所專業夥伴協助運送與販售蔬果,而這樣的行動也被長期關心世代議題的陳毓璟老師注意到,進一步開始有了構築「菜一起」的構想。希冀透過社區行動來帶動世代融合的陳老師與團隊內的成員在一次次的討論中逐漸凝聚共識,並於2020年3月,菜一起打著「世代融合」、「城鄉連結」、「食農教育」的三大元素正式出發,透過蔬果買賣、食農教育、社區關懷來串連起不同世代、不同地區的連結,利用簡單的買賣行動引發一連串的居民互動、青銀交流,進一步促進社會共榮。

「我的角色其實是一個居中的位置。」若說菜一起是中正大學與灣潭、籐寮仔社區之間的橋樑,那陳老師便是社區居民與菜一起之間的橋樑,「我是一個大學老師,那我的使命就是盡可能地去栽培我身邊的學生,可是一方面,我很關心這些老人的問題,我關心他們的福祉,我希望他們過得更好。」陳老師作為高齡服務場域的工作者,同時也身兼大學教師,在希望社區高齡長者過得更好的同時,也希望自己能栽培更多學生,兩個元素的碰撞之下,促成了陳老師協助菜一起成立的發想。

「菜一起」的名稱來自於希望透過蔬菜,讓同樣生活在嘉義的人們不再是陌生的個體,而是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群體,英文名稱Veneration則是結合vegetable(蔬菜)及generation(世代)兩個單字,透過蔬菜,牽起不同世代。

1*ga7o6n8PmWACDg6x-6R3kA
Photo Credit: 菜一起
團隊成員沈嘉偉(左)、陳毓璟老師(中)、黃語晨(右)。

僅僅是低價的有機蔬果買賣既沒有經濟效益,也不足以帶動灣潭、籐寮仔社區居民與青年世代的互動,身為居中橋梁的菜一起是最清楚的,而她們也在一次次的買賣互動中發現到,有同學說買這些蔬菜會讓他們覺得好像在吃自己阿公、阿嬤種的菜,也有同學好奇蔬菜從哪裡來、長輩來自哪個社區,甚至想一起到社區參與。

把握這樣的好奇心,菜一起開始以宣傳、在地行動等方式,開始向來消費的族群介紹這些蔬菜的來源、幕後的生產者、生產的過程,並發起簡單的講座、擺攤,向大家宣傳灣潭、籐寮仔社區、食農教育,甚至發起在假日帶著學生及附近居民一探灣潭、籐寮仔社區的活動,透過親身踏入這個蔬果產地,連結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長輩也關心同學們吃得好不好,同學們也在意這些長輩的生活情形,不同的族群開始有了全新的交流,不再僅是單純買賣關係,而是互相關心的兩個世代。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當學生組成團隊真實踏入社區

談起從一開始的送菜,到現在變成一個以學生組成為主體的新創團隊,黃語晨的感觸很深,蔬果的買賣不再只是供給與需求間的互動,隨著團隊的擴大、蔬果量的增加、買方的購買量也變多,過去半買半相送的情形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需要計算盈虧、銷量的商業操作,負責運銷的成員開始逐月逐周的彙報收支情形,過去用群組以「+1」的形式下單的狀況也變成需要建立訂單、管理存貨等較複雜的經營模式。

「我們希望買賣是一種作法,而不是我們的主體,是透過買賣來串起其他可能的關係」,語晨分享了自己對於這種轉變的見解,「但說認真,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因為便宜又方便而來買,可是長輩需要的不是那些錢,長輩其實比較期待有人來關心她們,或跟她們互動」。對此,另一位成員雅琦也認為菜一起的願景跟目前的實際狀況仍有一定的落差,「我們的理想狀態是成為她們的橋樑,讓她們(社區長輩與學生)變成朋友,但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大多數依然是生產跟消費的關係,實際狀況反而是長輩們知道菜會給學生吃,很關心學生吃得好不好,單方面的去付出菜跟心力」。

這樣理想與現實矛盾的情形是菜一起近來希望解決的問題,「可是講難聽一點,就算我們不希望雙方的連結是建立在買賣,但是一旦拿掉這個買賣,這中間的關係就會直接斷了」,如何改變關係的性質,並帶動學生端參與,讓這樣的關係是雙向循環成了菜一起的難題。

1*34-2ZsF8N2ba5dHRFeKDrA
Photo Credit: 杜雅琦提供
菜一起團隊正在賣菜。

團隊的擴大解決了人力不足的窘境,卻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包含團隊的支出日益增加、加入團隊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團隊成員對於願景的詮釋不一、對菜一起的期待自然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