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週報】輝瑞疫苗抵新加坡亞洲第一國|泰國龍仔厝府海鮮市場爆群聚感染|柬越邊界勘定兩法律文件生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加坡向美國輝瑞藥廠採購的疫苗21日抵達星國,成為亞洲首個拿到輝瑞疫苗的國家;泰國龍厝府海鮮市場爆發群聚感染,多名緬甸移工確診;柬埔寨與越南12月22日完成84%邊界戡定立碑工作。
編譯:荊柏鈞、柯昀伶、鍾依吟(南洋誌)
南洋誌東南亞週報第98期,為讀者挑選2020年12月19日至12月25日期間,有關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越南、印尼、菲律賓與馬來西亞的六則東協區域大事。
新加坡|首批輝瑞藥廠疫苗抵星 亞洲第一
新加坡首批向美國輝瑞藥廠採購的疫苗12月21日抵達星國,在新航專機運送下,順利從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飛抵新加坡樟宜機場,成為亞洲首個拿到輝瑞疫苗的國家。
這批由輝瑞大藥廠(Pfizer)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共同研發的「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稱武漢肺炎)疫苗,從比利時北部皮爾斯城的疫苗製造廠取得後,運輸任務由新航波音747-400貨機執行。抵星後經機頭卸貨,裝載疫苗的高科技溫控箱在被運送到地勤服務公司新翔集團(SATS)的冷凍倉儲設施Coolport,進一步拆卸後再運輸到其他存放設施,過程相當嚴謹,以確保珍貴的疫苗能再運輸過程中不受到損害。星國總理李顯龍也在臉書上指出,政府會於近期公布開放施打疫苗的細節。
本月中李顯龍表示,星國已為疫苗採購撥款超過新幣10億元(約新台幣210億元),簽約的廠商包括美國的輝瑞與莫德納(Moderna),以及中國北京科興生物技術公司。李顯龍指出,首批疫苗本月到貨後,其他批次也將陸續於未來幾個月抵星。星國政府希望2021年第3季前,星國能有足夠數量的疫苗來為全民接種。
除了新加坡公民外,永久居民與長期准證持有者也能免費接種疫苗。李顯龍也表示將與其他內閣成員盡快公開接種,來向大眾展現疫苗的安全性,增加信心。
新加坡12月25日新增14起病例全為境外移入,截至當日中午累計確診人數為58,509例,包括24日確認一名從英國返星的留學生感染英國變種病毒株B117的病例。

泰國|龍仔厝府海鮮市場爆群聚感染 網路出現對緬移工仇視言論
泰國12月17日傳出一名在曼谷西南郊龍仔厝府海鮮市場確診病例後,泰國衛生部篩檢1,192名在該海鮮市場工作者與密切接觸者,19日公布篩檢結果為516人確診,創下單日新高紀錄。龍仔厝府立即宣布實施宵禁至1月3日,校園、運動與娛樂場所也被迫關閉。
首先發現的病例為在曼谷販賣海鮮的泰國女子,她於本月1日至11日間每天開車前往龍仔厝府(สมุทรสาคร, Samut Sakhon)購買海鮮漁獲。由於海鮮市場群聚感染病例中,多數為來自緬甸的外籍移工,泰國網路上出現針對緬甸的仇恨與歧視言論,也引起大眾質疑與討論泰國對於移工的政策與待遇。
今年春季全球疫情爆發以來,泰國在5月左右開始控制疫情,截至本月中旬確診病例不到5,000例,死亡人數為60例,防疫成效受到國際稱讚。但鄰國緬甸則是疫情慘重,確診病例已達到12萬,超過2,500人不幸離世。
在龍仔厝府爆發社區感染後,截至12月24日累計有5,829病例、60例死亡、4,116已康復出院,1,653例住院治療。泰國疫情升溫,政府與民間也繃緊神經,並加強對龍仔厝府居民篩檢。龍仔厝府首長Veerasak Vijitsaengsri於25日表示,已下令改用快篩方式爭取時間辨別可能感染者,並且也已安排更多醫院床位,以備治療確診病例。

柬埔寨、越南|歷史性一刻 柬越邊界勘定兩法律文件生效
柬埔寨與越南12月22日達成歷史性里程碑,雙方正式交換《1985年國家邊界劃分條約暨2005年補充條約》的《2019年補充條約》以及《陸地邊界勘界議定書》,承認兩國已完成84%邊界戡定立碑工作。
這兩份法律文件均在2019年10月5日簽署,待雙方各自完成國內批准程序後,直至今年12月22日才以視訊方式舉行交換儀式,由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長布拉索昆(Prak Sokhonn)及越南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范平明(Pham Binh Minh)共同主持,而交換程序的完成也意味這兩份法律文件正式生效並真正落地施行,是解決柬越長達36年陸地邊界紛爭的關鍵里程碑。
今後這兩份法律文件將併同《1985年國家邊界劃分條約暨2005年補充條約》,構成柬越陸地邊界管理和發展的重要法律框架,確保國防安全與邊境的社會秩序,促進合作與交流,並改善邊境居民的生活水準,致力營造和平穩定、合作共榮且可持續發展的邊界地區。
越南外交部副部長黎懷忠(Le Hoai Trung)表示,這兩份法律文件生效將提升柬越雙邊關係並帶動全面合作,兩國有關部門需據此相互配合,展開界碑移交及邊界線管理。柬埔寨國家邊界事務委員會(CBAC)副主任科伊‧皮西(Koy Pisey)也肯定此發展,並指雙方將續就未完成勘界立碑的剩餘16%邊界線進行談判。
印尼|內閣改組 防疫不力衛長下台
印尼總統佐科威12月22日宣布內閣改組名單,共有六名閣員換血,並於23日舉辦就職典禮。其中衛生部長因武漢肺炎防疫反應緩慢與成效不佳而下台,由現任經濟復甦小組召集人布迪(Budi Gunadi Sadikin)接任。
佐科威第二任任期在2019年10月20日就職後展開,本週首次進行內閣改組。衛生部長普蘭多(Terawan Agus Putranto)遭撤換,由國營事業部副部長兼經濟復甦任務小組召集人的布迪接任衛生部長。布迪以管理長才著稱,然無公衛背景也引發不適任的批評聲浪。前任衛生部長普蘭多防疫不力,6月時佐科威便曾二度公開表示對防疫政策不滿。截至本週,印尼武漢肺炎確診人數67萬,其中2萬人死亡。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