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新內規禁止員工在社群媒體隨意表態,輕則警誡、重則飯碗不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0年9月1日才上任的新BBC總監,同事們須避免所謂的「美德表態」,也就是說,即使看來有天大道理,都不要隨便轉貼某些推文,或者按讚,違反此一社群媒體使用指南會導致紀律處分,「情況嚴重時」甚至可能被停職。
文:何鉅華(英倫傳真・資深媒體人)、黃家茹、鄭凱榕
聽起來真有點匪夷所思,在崇尚言論自由的英國,BBC竟連全體記者編輯私人的臉書或推特也管到,要求個人的網上言論既要跟BBC口徑一致,也不可對公共事務隨意表態,否則後果自負,輕則警誡,重則飯碗不保。
這家龐大公營廣播機構突然對員工發出如此辛辣的要求,當然一眾譁然,員工組織目前已作出強烈反應。
BBC禁止員工站邊表態
BBC是在10月底對全體員工發布了一份新的《個人社群媒體使用指南》,詳列多項規定,包括禁止在網上所謂「美德表態」(virtue signalling)(編註:又稱「釋放道德訊號」,意即以某種言論表態,彰顯自己站在其所認定的道德正義的一方),亦不可批評同事,更不可在自己的社群媒體帳號搶先發布消息。
新指南認為,大家現在常用的一個個表情符號是有可能「削弱一個原屬客觀公正的貼文」,而隨意對某些貼文按讚或者追捧某些帳戶都可被視為其本人分享或認同對該問題的一些個人見解。
指南並指出,BBC新聞、時事和各類資訊節目的各級人員,以及公司所有管理層同事,比起其他員工都應該抱持更高的客觀公正標準,各人應將自己的個人帳戶,視同BBC出品一樣必須遵守嚴格的編輯標準,換言之,若放在BBC節目或網站上不會播出的內容,個人帳戶也不應發布的。
新的社群媒體使用指南與BBC過往公布的相關準則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明確提出懲處規範,最重可以對觸犯規章的員工解僱,且嚴格規定就算個人貼文附上免責聲明,例如自行在個人推特簡歷中補上免責聲明說「全屬本人觀點,並非BBC觀點」,這並不能提供任何辯護,因此不應使用。
新任總經理的強勢期望
在新指南發布當日,2020年9月1日才接任新總監的蒂姆・戴維(Tim Davie)用電子郵件向全體員工表示,他對全體同事有四大期望:
- 不得公開批評其他BBC同事
- 「保持尊重,以禮相待」
- 不損公司名聲
- 並且不對公共政策、政治或任何「爭議性問題」發表個人意見
戴維表示:「信任是BBC與公眾之間關係的基礎。BBC員工的言行對維持公眾信任至關重要。今天發布的指南將有助確保員工堅持並彰顯BBC客觀公正的最高標準,並維持廣大觀眾對BBC所期許、需要和應有的信任。」
他說,同事們須避免所謂的「美德表態」,也就是說,即使看來有天大道理,都不要隨便轉貼某些推文,或者按讚,又或加入某些鼓吹的運動來藉此表達自己的個人觀點。話雖如此,在新的指南發布的當前,BBC一直沿用的編輯準則仍舊允許員工在10月31日(週六)至11月11日(週三)這段時間之內,可以在幕前佩戴紅色的罌粟襟花,以紀念英聯邦戰爭中的亡魂。
(新上任的第17任BBC總監戴維)
BBC鉅細彌遺的規範
新指南表明,各人必須避免被視為正支持某方的競選活動,例如在推特上使用的「#」(hashtag)標簽,儘管「那些信息看起來確實理所當然或毫無爭議之處」。
各人應該留意不要出現「已披露偏向某一方面」,無論按讚或是轉貼他人帖子,都屬偏袒情況顯而易見。在一些公共政策、政治或有爭議性問題上,若追蹤僅反映一方觀點的某些社群媒體帳戶時,也會予人類似印象,所以必須避免。
BBC告誡員工稱,違反此一社群媒體使用指南會導致紀律處分,「情況嚴重時」會被停職。
新指南在客觀公正性方面亦提出了最新說明,規定所有BBC新聞和時事工作人員,禁止參加任何爭議的抗議,遊行或示威活動。對於BBC非新聞和時事工作人員,則無此規定。
BBC在發布新指南的同時,還推出一些新的規定,更加嚴格限制幕前人員和高級職員需要經過重重審批才可接受外間有償工作。從2021年初開始,BBC將會每一季公佈所有從事新聞工作的高層僱員,節目主持人和廣播人員的外間工作情況。
工會大反彈!
BBC內部最大的工會組織「廣播娛樂電影與劇院業工會」(Bectu,全名:Broadcasting, Entertainment, Cinematograph and Theatre Union, UK)現已要求跟BBC管理層召開緊急會議澄清新指南的具體執行情況。
該工會領袖菲莉琶・柴爾茲(Philippa Childs)表示:「新指南已對員工造成重大困擾。有關政策在執行上若由部門經理酌情決定,將使一些員工擔心將來不可再參加與他們身份相關的一些重要活動而不致對其工作產生不利後果。
「雖然工會方面理解並支持BBC應該在政治上保持不偏不倚的基本原則,但我們深信BBC對其工作人員和自由職業者的任何限制都必須做到合宜相稱,並且不應損害他們在平等事務上的表達自由。」

最新的進展
Bectu也要求BBC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新準則,工會認為在發布如此重要的文件之前未與工會進行適當的協商,令人感到沮喪。輿論也針對此禁令涉及限制新聞工作者的表達自由進行關切和熱議。BBC新聞主編尼爾・韓德森(Neil Henderson)也隨即在推特發表公開推文,表示自己若因在社群媒體上對種族或仇恨議題表達意見而遭BBC解僱會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
這次的《個人社群媒體使用指南》引發了爭議,新總監戴維也再度發言澄清,新聞、時事工作人員以外的BBC員工可以以私人身份參加遊行、示威及抗議活動,而對於新聞與時事工作人員則有不同的考量因素,但他們可以參與慶祝性或紀念性等「不至於讓人們對於BBC公正性有損害看法」的活動,另外,事實上BBC並無參加同志遊行的禁令。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