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虎精釀「歧視同志」事件:「發文公審」已是網路潮流,會造成什麼後果?

臺虎精釀「歧視同志」事件:「發文公審」已是網路潮流,會造成什麼後果?
Photo Credit: 「臺虎精釀」臉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縱觀臺虎精釀近期的面試爭議,得從兩個層面來說。一個是臺虎精釀的品牌總監有沒有歧視同志?另一個則是詹庭琪發文公審的效應。

日前,台灣土產啤酒品牌「臺虎精釀」爆發歧視同志的爭議。

詹庭琪在個人臉書發文,說自己去臺虎精釀面試「社群文案企劃」的遭遇。內文提到:「自己在精釀啤酒及行銷都頗有著墨及濃厚的興趣,且能夠在表態支持同志的企業上班,想必是相當幸福的一件事情,然而,面試的過程卻宛如一場惡夢。」

詹庭琪指稱面試官是年紀與她相近的「品牌總監」,面談過程是一面倒的轟炸與駁斥。例如面試官問他:「你人生有沒有勇敢冒險的事情?」詹庭琪以自己勇於向家人出櫃作為回答。面試官卻輕蔑的回說:「這也算喔?」讓她認為臺虎精釀「羞辱面試者」。

由於臺虎精釀先前曾力挺同志大遊行,並推出彩虹小物和啤酒,受到不少「挺同」消費者青睞。詹庭琪認為臺虎精釀是否:「積極經營尊重多元形象,還參與同志遊行,結果對待潛在員工卻是如此。作為品牌總監應該不需要為這個形象負責嗎?難道所謂的友善只是為了彩虹商機,想要創造商業利益?」

而詹庭琪發文後,臺虎精釀官方粉專在晚間發出道歉聲明,說會敦促員工尊重多元性傾向,公司「將持續關注各項議題,與各界攜手實踐一個更加自由、平等的社會。」並會向受害者聯絡,尋求進一步彌補措施。

此事上了新聞,輿論呈現兩極化評價。一方認為,臺虎精釀品牌總監歧視同志,也消費同志,揚言抵制之。但這方言論聲勢較小,反撲更大的是反方。許多留言者認為她是「玻璃心」,自己面試不順就小題大作,「發文公審」還扯到同志身上。也有人認為,臺虎既然是「同志友善」企業,卻因為此事反而壟罩「反同」形象,如果形成其他企業的寒蟬效應(即不挺同以免扯入馬蜂窩),以後對同運的發展反而會造成傷害;其中一則留言更是尖銳:

「其實他說『這也算喔』或許他就是覺得出櫃沒什麼⋯⋯妳可以說他歧視,或許換個心態想,他覺得這個很正常,出櫃又沒什麼⋯⋯如果把出櫃當成人生的一個冒險,妳自己是否就已經歧視同志了?真正不歧視同志的人們就是看到朋友家人出櫃,也覺得理所當然⋯⋯會把這種事,當成『特別』的,才是真正的歧視吧。」

此事得從兩個層面來說,一個是臺虎精釀的品牌總監有沒有歧視同志?另一個則是詹庭琪發文公審的效應。

就第一點來說,先回觀詹庭琪所記錄的對話:

他(面試官/臺虎品牌總監)問我:「你人生有沒有勇敢冒險的事情?」

我:「我在不清楚爸爸對同志的態度的情況下,就選擇跟他出櫃。」

他:「這也算喔?」

我:「我覺得我人生每次出櫃都是一種冒險,賭著失去和一個人的關係。」

他笑了出來:「算了,這題對你太難,當我沒有問。」

這段對話看起來,臺虎品牌總監對於詹庭琪把失去和一個人的關係當作「冒險」,並不符合他的認知。而從文章的其他描述,品牌總監認為:「公司已經做得非常好」、「賣不好都是消費者的問題」、「你根本不懂精釀啤酒,你沒有資格教大家怎麼喝。」態度上的確氣焰逼人,也毫不客氣,有自視甚高之嫌。但總體看來,是個人問題,應該沒有特別歧視同志的意思。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詹庭琪提到品牌總監有「他翻出我一篇粉專貼文」來討論的舉動。如果一個人歧視同志,看到對方粉專,不會知道對方的同運立場嗎?真要歧視,她根本連面試機會都沒有,何況被叫去羞辱。

當然,也有可能是品牌總監性格有問題,歧視同志,然後故意找來面試,當面羞辱,以獲得快感。但臺虎精釀先前既是同志友善品牌,作為品牌總監,他內心若真歧視同志,應該不會讓品牌與之扯上關係。當然公司運作有各種可能,品牌總監被迫接受公司決策,對同志友善,或像詹庭琪假設的「因為總監歧視同志表示臺虎不是真心挺同志,是在消費同志市場」,都有可能。也因可能性太多,所以單就詹庭琪的說法,無法看出品牌總監有沒有歧視同志。

如果從歧視立場討論,臺虎的聲明稿反而點出了他們可能疏忽的地方,也就是他們先前並未在內部進行「性別教育」,所以未來會敦促員工要尊重多元。臺虎打著這個旗號,被詹庭琪指控他們在消費,也是沒辦法的事,只能說有所疏忽。

至於另一個層面,詹庭琪發文公審會造成什麼後果?

「發文公審」這件事已是網路潮流。一些人遇到不平之事,發個文哭訴。如果說得有理,閱聽眾皆認同,便群起圍剿被指控的一方。說得無理,當事人反而會被千夫所指,死無翻身。公審是雙面刃,拿刀對著人時,刀常常也會反傷自己。就像詹庭琪文章的留言區,就有不少人看了文章不爽,開始質疑她的「私德」。她的私德如何,跟整件事其實毫無關係。但她這個人就是被針對,只因她的公審,並未受到多數群眾的認同。

這就形成一個悲哀的狀況。對詹庭琪來說,她真的覺得出櫃是一件勇敢的事,每次出櫃都是一場冒險。這當然是同志族群過去數十年來所遭受的困境。因為這的確跟他們被社會長期排擠的歷史有關,也跟每個同志面對人際關係的傷害攸關。所以詹庭琪憤怒受傷理所當然,她發文也是因為她所信仰的價值,必須要為其發聲。這沒有錯。

但現實卻是,那個品牌總監也許是對同志議題遲鈍,也可能自認在商言商、就事論事,是針對他想要的求職者特質與能力,在進行刁難。可能那些拷問中,他根本就沒想到對方是不是同志有何差別,而是「適不適任」。這也是許多反駁詹庭琪言論的重點:「同志有什麼了不起?同志求職就該有差別待遇喔?」因為在台灣當前的社會價值來說,無論個人喜好或道德觀差異多大,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求職、工作上的公平性(台灣人能做到對原住民、弱勢群體的保障名額沒有太多怨言,已經表示我們是相對友善的社會──當然對許多社運者來說,還遠遠不夠),所以許多網友的批評重點大多在發文者拿同志身分說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