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周婉窈《轉型正義之路》書評:蔣介石寫下「應即槍決可也」時在想什麼?

周婉窈《轉型正義之路》書評:蔣介石寫下「應即槍決可也」時在想什麼?
Photo Credit:Jun Li@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是一本容且帶著教育意涵但又不刻版、內容相當活化的好書。周教授用深厚底蘊於書中一再邀請少年朋友設身處地回到白色恐怖當下,試著讓我們的下一代明瞭白恐之殤。

台灣歷史的撰述於如今已不冷僻,但在某些方面仍具相當挑戰性,要兼具影響力又鞭闢入裡並不容易,例如台灣教育史或者這本主旨的白色恐怖相關議題,要整理精確又控制篇幅即是功夫。周婉窈教授著作《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允稱其中佳作無誤。

畢竟任何值得推介的理念或想法,要能有效傳遞才更顯意義。周婉窈老師過去曾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的《台灣歷史圖說》就是顯例,這本同然。

史冊昭昭,不容忘卻

明白的說,我們應該讓當世和下輩的人知道,我們的島嶼發生過什麼事,如今的自由民主並非從天而降,而係前人坐穿牢底、血淚交織換取而來,從而這不僅是學術書寫,更是國家記憶存檔一環,史冊昭昭謂此。

本書卷佚不繁,約莫200頁篇幅分成9章,從白色恐佈概況、彼時相關法令入手,引領讀者思考「想像你是白色恐佈受難者」景況,再而舉例不當裁罰沒收人民財產、與政治力介入判決核覆人民極刑等等,這些通通都是「人人心中有個小警總」的戒嚴尋常日子。

今日我們享受法治保障坐擁人權,更該以當下民主為基石,回望過去並且釐清歷史、落實轉型正義,方才屬國家正常化並往前行之正辦。

白色恐怖的那些慘案

質言之,這是一本極簡篇幅的台灣現代政治史回顧。隨舉書例,除了讓人掩面不睹的林宅血案,周婉窈老師還提到張常美、歐阿港、蔡焜霖、黃秋爽,和張金杏等案。這些都是發生在1950至60年代悲慘莫名、迫害人權的冤案。

蔣家獨裁威權體制下抓捕、刑求與拷打人民不需明確理由,也不據當下法條,只要特務或警總一聲令下,人民的身體自由與財產權等隨即墜入深淵,極刑拷問下手印一蓋,10年8年的刑期就這麼過去,甚且常常小命不保。

續此而言,周教授還據史告訴我們那時白色恐怖時期就有的「假新聞」,我以為這關涉歷史真實的是非問題,也連結妳我論事判斷之盲目與否,非常重要。

白恐時期的四大惡法

再從前揭提到的白恐法律而言,本書也羅列四項彼時破壞人民權利根據。分別是《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台灣省戒嚴令》,《懲治叛亂條例》,《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這些惡法無一不是令人髮指的極限誇張,像是「動員戡亂」一頒布就是43年,更別說這法頒布於國民黨在中國北伐前的古老。

復《台灣省戒嚴令》於立法程序全不正當,更久達38年為世界最長,這樣笑話似的戒嚴無疑證成蔣家父子荼毒台灣的可惡。這些都是我們、尤其年輕人應該知道的事實,應該廣加推佈。

更又,本書在分析白恐偵訊與刑求過程,提到「保密局」、「軍法處」、還有專門槍斃人的「馬場町」等等,這些如今尚存的建築,血跡斑斑在在可成過往歷史見證。例如今天位於西門町的西寧南路36號「獅子林大樓」,過去就曾被保安司令部占用,稱之「情報處」。另外今日延平南路133巷附近,則為國防部保密局「南所」。

這些都是關押犯人、有過慘絕人寰極刑的不義遺址,本文以為我們不只應當記得,更要最大程度的保留並宣揚以為後世所知,不讓錯誤再發生,這正是轉型正義其中重要一環。

77vlazsgm7v9o4mqyp0zqy9u7m39yp
Photo Credit:Unknown@Wiki Public Domain

轉型正義的核心議題

謂轉型正義者,「真相」、「究責」、「撫慰」都係其中不可或缺環節,這不是報復,也非僅台灣施行。從鄰近我們的韓國,到南美洲,乃至舉世聞名的南非與德國皆有轉型正義推動相關措施,只是手段與進程各有不同。故而國人不用因為意識形態或主觀歷史想像排拒審視這段台灣白恐歷史。轉型正義讓我們的台灣成為更完整與圓滿的國家,也讓不同族群與信仰群眾互相理解、終而團結在一起。

容我不厭其煩,像是時序拉近如1987的許曹德、蔡有全案;還有野百合隔年都還發生的清大讀書會事件,同樣應該被國人記得。再者,本書引用文獻白紙黑字事證,蔣介石曾多次大筆一揮影響司法判決,裁定「處以極刑可也」、「應即槍決可也」等等,這等明顯超越司法判決層次的「御審」是不折不扣國家權力的濫用,實乃萬不可取。

《轉型正義之路》的三大特色

綜而言之,本書約莫有下列幾點特色。首先本文非常欣賞且景仰的,周教授此書多處直指白色恐怖加害人姓名,客觀且不畏的分析彼時,讓大時代下做過和受過的人同留汗青,這是史家秉筆直書、負起知識分子責任的勇氣。

實例言,周婉窈老師引用陳英泰先生整理文獻,點名軍法處當年白恐幫凶56人;並臧否嘉義前縣長、官箴五院的林金生先生(雲門舞集林懷民先生的父親);還有國防部參謀總長周至柔、參軍長桂永清,皆值細筆記下。

本書第二點特色,在於婉窈老師行筆用墨的對象主要指向少年台灣人。換言之,這是一本容且帶著教育意涵但又不刻版、內容相當活化的好書。周教授用深厚底蘊於書中一再邀請少年朋友設身處地回到白色恐怖當下,試著讓我們的下一代明瞭白恐之殤。

周婉窈教授在此前某次專訪曾提到不要小看年輕人的閱讀力,從而在她此前的《少年台灣史》和這本轉型正義專書都以這樣深入淺出模式,帶領年輕人和所有仍具少年心的台灣人,這是60年來黨國中國教育後、我們漸次認識自己土地歷史的門窗。而如此開展,用於年輕人身上更是別具意義。

第三點關於本書特色,我以為是從歷史視角聚焦轉型正義難題,並在落點台灣過往之外,延及民族主義辯證和政治理論家漢娜鄂蘭的「邪惡的平庸性」。換言之,這是一個限縮範疇、極簡主義撰寫直指特定領域的嘗試。蓋轉型正義無疑係龐雜繁複且正當火熱課題,其中牽引除了「史家的技藝」,當然還有政治哲學、法學、哲學、社會學等面向,老師此書為我們示範的,是一個有良知和風骨的頂尖歷史學者側影。

代結論與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