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家吹冷氣追劇的碳排放,其實比蓋房子的碳足跡還要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建築的生命週期從建材生產運輸、營造施工、建築使用、修繕更新、拆除廢棄,其碳足跡就是在這幾十年間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根據研究發現,在臺灣,一棟建築施工階段的碳排只占23%,但使用階段的碳排高達63%以上。
文:鄭瑞濱(孜孜屹屹專精於營建材料研究的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博士,秉營建循環翻轉產業的夢想,告別十餘年台灣營建研究院組長、所長的職涯後,以「產業踐履」為職涯目標再出發,任潤泰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職務。同時擔任綠學院綠色帶路人,並在台灣混凝土學會平台整合建構含括水泥、砂石、鋼鐵、混凝土等業種的「營建循環產業鏈」,發展營建材料領域的新供需模式、創造新的商機與產值)
上一篇文章〈建案廣告常說「SRC建築安全耐震又環保」,在我看來都是鬼扯〉因為談了建築結構安全與生命週期碳排的議題,在業內引起辯論,一時間似乎成為各種建築結構拉站隊比誰厲害的態勢。今天我打算把視角拉大,跟你聊聊建築的生命週期。
建築的生命週期從建材生產運輸、營造施工、建築使用、修繕更新、拆除廢棄,其碳足跡就是在這幾十年間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研究發現,建築使用階段碳排占比最高。在臺灣,一棟樓層4層的RC住宅,建築使用階段碳排占比63%%(在建材生產運輸、營造施工階段的碳排,僅占23%);樓層10層的RC商辦,高達86%。[註一]
建築使用階段的碳排是什麼意思?就是使用者在其中的日常耗能、耗電量。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們吵了老半天想要拉站隊,但建築結構其實不是什麼關鍵,真正要負最大責任的,是住在建築裡的你我他。
你這時想,不太可能吧,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簡稱RC建築)用水泥、混凝土、鋼筋來蓋,這些東西都這麼耗能,碳足跡隨便就是幾百萬公斤起跳,我吹個冷氣、周末追劇這麼小資的行為,怎麼可能碳排會比你高?
因為你是每天、每小時不斷地用電,一用就是幾十年,你搬走了,還有人接著用,而營造主要通常是一次性活動,到拆除廢棄之前,量基本是固定的。
吹冷氣一小時製造約0.6公斤的碳排,看一小時的節目製造約3.2公斤的碳排[註二],而RC建築換算成每小時碳排約0.084公斤[註三],答案很清楚。
因此,建築節能與維護管理更為關鍵。

認知偏誤到處發生,加上這幾年盛行快速的新聞整理懶人包,這些都在豢養認知偏誤。一件牽涉到不同領域和專業的事情本來就應該很複雜,根本不應該期待一般人有時間理解,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政府的原因。我們繳稅給政府,期待事情有專業分工,複雜問題由政府幫我們決策,做長期規劃,這樣我們下班後才有時間吹冷氣追劇,而現在卻什麼議題都要我們公民參與,自己公投表決,我們聘你們這幫專業人員幹嘛!
於是呢,我們只好使用更多的認知偏誤幫我們快速替政府下決策,看到挖山的畫面,我們馬上就覺得礦業及土石開發產業都不應該容忍,水泥、混凝土、砂石通通進口就好,完全不會去想臺灣每年的颱風、地震、水災這麼多,只要災害一過,基礎建設的重建或修建都需要這些你看了覺得很討厭的材料。
我再給你舉一個最近的例子,中國盜採海砂。
澎湖、金門、馬祖附近的海面上,最近每天都有一些中國中國抽砂船來偷挖海砂,搞得海巡弟兄每天都很忙,而且怎麼抓都抓不完。聽到是中國你一定很生氣,怎麼可以在我們的經濟海域裡偷挖呢,又沒有經過我們的同意,而且還破壞大自然。
換個角度想,他們為什麼要來偷挖呢?
因為砂石和水泥、混凝土一樣,是基礎建設必需的資源,不只是中國,每個地區的人都知道要全力爭取自主,可惜我們政府並沒有這種風險意識,現階段的砂石料源,如海砂或陸砂開採,都沒有明確開發利用的決策。我們一般人更是完全搞錯重點,花時間擺在內鬥自己的台泥、亞泥,渾然不知別人已經挖牆腳挖到自己家門口來。
這件事的解法是什麼?除了長嘆一聲「嗚呼哀哉!尚饗!」我們還能做什麼?別著急,我們明年(2021)再見時,就會給你提出我們的解法。
註解
- 建築產業碳足跡評估介紹
- 法國智庫The Shift Project的艾佛伊·海斯(Maxime Efoui-Hess)統計,看半小時的節目,會製造約1.6公斤的碳排放
- 《不要再鬼扯了!SRC建築比較安全耐震又環保?》中提到的2009年的研究,營造該棟建築的碳排量約593萬公斤,以一戶四人為基準,平均每人每天製造約2.03公斤的碳排,若以每小時表示那就是0.084公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