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2020台灣年度藝文展覽回顧:勞務、環境與共存,三組關鍵字定義疫情下的藝術

2020台灣年度藝文展覽回顧:勞務、環境與共存,三組關鍵字定義疫情下的藝術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王祖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三組關鍵詞彙: 勞務、環境與共存,分別梳理於2020年以展覽作為表現手法與媒材的議題、闡述展覽內容,並以此作為2020年的個人展覽的觀點回顧。

在《大台北畫派Ecole de Great Taipei 宣言》的第十二點中,黃華成提到: 「享受生活上各種腐朽,研究他。」似乎呼應了Bishop所提到的什麼,而也許黃華成就是這樣的策畫者,一個逃離異化的策畫者、不被勞務分化的策劃者。在現在蕭索的、被既有利益者佔據的藝文生態下,黃華成的展覽合時宜的出現、令人反思他的多重身分與樣貌,及藝文工作者跟社會的關係。

104440704_3167669933293120_4520231778501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王祖鵬

環境 (milieu, environment, Umwelt)

  • 布魯諾.拉圖 (Bruno Latour) 、馬丁.圭納 (Martin Guinard) 、林怡華,《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雙年展今年邀請了法國知名的哲學家布魯諾.拉圖與法國策展人馬丁.圭納及台灣策展人林怡華共同策畫以政治、生態、文化、個體 (entity)、社會關係為主題的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展覽採用拉圖提出的虛擬天文館 (planetarium),並利用五個星球的分類 (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逃脫星球、實地星球、另類重力星球) 佈署當今社會因為人類活動而產生的環境變化。

展覽以不同的星球作為主導,並向觀眾提出「你會選擇哪個星球呢?」的問題來引導觀眾(社會群體) 對環境與生存狀態帶有不同見解的現實。拉圖曾說道: 「在先前的時期,當政治科學家討論地緣政治時,討論的是國家間不同利益的因素在同樣的物質地理平台上戰爭。而現在,地緣政治卻也關於平台帶有不同定義的戰爭。這種衝突、從現在開始,即被稱為星球之戰。並非因為以星球作為戰爭的平台,而是關乎那那顆(但不知是哪顆)你號稱要居住與保衛的星球。」[2]

2020台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合影
Photo Credit: 中央社
2020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主題, 20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活動記者會,北美館長林平 (2排右7)、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 2排右6)、公眾計畫策展人林怡華(2排右5)出席,與 參展藝術家等合影。

這五顆星球作為意識形態比擬,將社會關係拉近檢視,近看後,看到的其實並非只是分化,而是這些分化所帶來的影響牽動各顆星球上的居民、地球上的我們。《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的展示、論述與作品帶出了重要的環境意識、非單一的環境意識。環境不代表只是環繞著你我的背景、一種surrounding,而是如蝴蝶效應一般的相互連結性 (interconnectivity) 的社會環境、環境與自主(生態)環境 (milieu, environment and, Umwelt)。

社會環境 (milieu) 為人們生活最直接生存環境,包含教育背景與社會帶來的影響與生活形式及狀態、在體制化下的環境中成長對個體帶來的變化等;社會環境最主要為人類產物,基礎建設等物理變化不僅帶來社會環境變遷[3],更對環境與生態環境帶來影響。

自主(生態)環境 : Umwelt, Umwelten(複) 一詞為德文的環境 ,但在德國生物符號學家Jakob von Uexküll的論述下,更代表了自主(生態) 環境一意。生態環境為非人類與人類兩者相存的基礎。每種個體 (entity) 皆有不同的生態環境,Umwelt則是有機生物體圍繞自己的自主環境。[4]

在von Uexküll的研究中,他認為每一種生物體都有具體物種相關、具體時間空間相關的世界。蚯蚓、跳蚤、水母都透過具體特定的訊息傳輸活在自己的個體世界。而人類則可透過觀察發現多種的Umwelten,這種自主(生態)環境則為以有機體為主體的世界。在人類的環境中,這樣複體樣貌的生態環境則與我們共存,成為調節生態與人類與非人類的重要環境 (又例: 展覽中提到的Lynn Margulis與她的細菌研究) ,並反扣人類中心論的傲慢與過氣。

各式的環境問題不斷延伸與持續,地球暖化造成生態浩劫持續。2020年因為疫情所停下來的工業雖造成民生問題,卻也在各地證明人類對地球元素與資源的取用,確切的直接引響環境健康與人類及非人類的生存環境。[5]《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透過提問與實際將你我的衝突放進美術館,提供對環境與政治性衝突的哲學反思。

共存 (co-existence)

  • 許家維、何子彥,《來自山與海的異人》,國立台灣美術館

雖然並不在2020年間開展,展期從2019年年末到2020年年初的《來自山與海的異人》透過使用日文古語「稀人」的想像描述指稱「他者」的「異人」,將其視為是一種連結的管道,作為重新審視自我的契機。薩滿、異國商人、移民、少數民族、殖民者、走私者、黨羽、間諜、叛徒、靈體與神,皆為展覽中視為的異人,異人是一種中介、跨越界線的存在。

將James C. Scott所描述的贊米亞 (Zomia) 與蘇祿海 (Sulu Sea) 的山海印象放進展覽,《來自山與海的異人》將曾是為少數民族所運用的天然屏障贊米亞與蘇祿海這充滿岐力的海域化為展覽藍圖,不僅是一種陸地國家之間的力場,更是顯現在海與山之間的、山海與人類共棲的島嶼想像。另外,展覽的概念藍圖更將礦物與雲端作為審視人與非人之間連結的日常,在對向的象限中持續拉扯。剝削一去不復的自然資源後的人類,如何達成循環?

異人作為他者 (the other),在一座與一面隱蔽的山海間生活,以這塊複雜的疆域作為身棲。包覆他者的大自然成為容納紛爭與複雜的地理描述,卻也在這裡成為歡迎他者地域。在《來自山與海的異人》,他者成為主體,在展覽間透過不同作品型態成為連結世界的重要參數、顯現他者與非常規文明以外的文化、政治、社會關係之間締結的曖昧與親密,你、我與異人的共存。JIANDYIN(朋琵萊 明瑪萊/紀拉德 明瑪萊) 的《煉金術》與《磨擦流動 魔幻之山計畫》即透過描述緬甸重要貿易產品玉石與毒品作為地區內的政治經濟連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