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2020台灣年度藝文展覽回顧:勞務、環境與共存,三組關鍵字定義疫情下的藝術

2020台灣年度藝文展覽回顧:勞務、環境與共存,三組關鍵字定義疫情下的藝術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王祖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三組關鍵詞彙: 勞務、環境與共存,分別梳理於2020年以展覽作為表現手法與媒材的議題、闡述展覽內容,並以此作為2020年的個人展覽的觀點回顧。

「共存」這個關鍵詞除了表示你我對於他者的認識,也表示著在共存間,不會有全知的狀態。共存顯示你我的渺小,而在渺小間卻也帶有成為某種觸媒的可能。除了肯認人類的多元與他者的存在,在面對山海之間對我們的乘載也應以帶有共同體的認知相會。

在民族意識(nationalism) 與仇外意識 (xenophobia) 崛起下,《來自山與海的異人》提供了空間讓在台灣島國的我們換位思考,更是在這年底時候,反思疫情加速的環境問題、仇外問題的存在其實只是在這期間被放大,而非突然間出現。

結論

美術館與展覽作為提供思考的場域,展覽與藝術則作為媒介,將議題放大又或是縮小,由空間帶領論證。「勞務、環境、共存」作為這篇文章的主軸與分段,但其實將這些題目在不同展覽互換,卻又都有發揮空間。

馬克思的都市新陳代謝主義(Urban Metabolism)描述了人類社會、生態與自然的物質變化[6]:當資本社會中的人類勞務加劇於都市環境中,都市生態開始出現環境影響,造成升溫與汙氣循環至人體、土地質變等問題。我們在勞務與環境之間的問題一直都是共存的狀態、甚可說是始作俑者。

而在此提及三檔展覽,除了欣賞展覽表現,更是希望扣回博物館與展覽作為辯證空間、透過對展覽議題提出問題意識,建立討論。

備註

[1]引用與編譯至影片27分到29,Claire Bishop - Is Everyone an Artist? - lecture - 14/03/2010

[2]見Bruno Latour(2019)“We don’t seem to live on the same planet”—A Fictional Planetarium, http://www.bruno-latour.fr/node/782

[3]可參考雙年展中藝術家劉窗作品《鋰礦湖與複音孤島 》,2020

[4]可參考: Sara Asu Schroer (2019) Jakob von Uexküll: The Concept of Umwelt and its Potentials for an Anthropology Beyond the Human, Ethnos, DOI: 10.1080/00141844.2019.1606841

[5]例: https://www.eea.europa.eu/highlights/impact-of-covid-19-lockdown

[6]可參考Marta Dinarès(2014)Urban Metabolism: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