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批判白團援蔣是「台獨起源論」,阻礙「中華民族復興與統一」

中共批判白團援蔣是「台獨起源論」,阻礙「中華民族復興與統一」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白團的存在雖然過去一直無法公諸於世,我們也對這段歷史認知不多,但他對台灣的訓練、後勤和戰略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個影響與美軍顧問團支援同樣重大,奠定了台灣軍事基礎。

台灣軍事改革主要兩大力量,白團和美軍顧問團,白團的給予的是蔣介石「反攻大陸」作戰野望,美軍顧問團提供東亞地區防衛的資源和戰略安全,這兩部分雖略有不同之處,但同樣都是台灣在反共作戰上的力量。當時蔣緯國在白鴻亮的實踐專案中,從學員學習成長,到後期成為訓練負責人。成立三軍聯合參謀大學後,白團的階段性任務也已經完成,只能說,白團的存在確實讓蔣介石得以重生與改變。

美軍顧問團的進駐,雖然阻止了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畫,美國提供軍備和資源,以及白團提供的訓練制度和改革,讓台灣在軍事戰略對於往後的美中對抗環境,有深遠影響。

時至今日,美中對抗的戰略布局,台灣軍事戰略除了依循白團過去的教範和戰略思維執行戰備任務,在美國的影響下也開始出現結構性變化。李登輝執政時期提出「軍隊國家化」的路線,讓軍隊效忠於國家,以及推動民眾參與的「全民國防」概念,革新國防法案相關法令,讓民眾真正地了解國防安全的重要性和積極參與。

而後21世紀開始,台灣針對後備作戰能力進行改革,例如仿效以色列、芬蘭動員和後備制度改革兵力,擴編或改編後備單位成為作戰旅級單位,讓後備動員作戰能力強化。軍方進行的「不對稱作戰」、科技作戰方針也從白團過去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化、機械化,改革不合時宜的教範,針對美國提供的戰備資源重新做有效佈署。

從過去的反攻大陸戰略到「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顯示出台灣在亞太戰略的命運徹底在翻轉,民眾對於國防的認知也須隨著時代與時俱進。過往的歷史如今隨著時代變遷,變成了文獻。由李崗監製,許明淳執導的紀錄片《光計畫》,將「白團」這段披上神秘面紗的過往,面對大眾一頁一頁地翻開,搭配75年來台灣、美國、中國三方關係的演變過程,讓每一個人用各種立場解讀這段歷史。

相關文章


《光計畫》公益場次報名

三創生活園區5樓 (放映加講座)

  • 2021/01/09(六)14:00〈白團之前〉 講者:劉維開
  • 2021/01/16(六)14:00〈關鍵兩岸:未來的挑戰?〉 講者:洪奇昌

國賓長春(放映)

  • 2021/01/02(六)下午B廳 *前三天公告
  • 2021/01/05(二)晚上B廳 *前三天公告
  • 2021/01/06(三)晚上 *前三天公告
  • 2021/01/08(五)晚上 *前三天公告
  • 2021/01/16(六)11:00 *前一週公告影廳
  • 2021/01/23(六)11:00 *前一週公告影廳
  • 2021/01/30(六)11:00 *前一週公告影廳

《光計畫》公益合作|「遠方未完成」全臺播映・移展・捐贈計畫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