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年度表演藝術回顧:請善待這班戲子伶人,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2020台灣年度表演藝術回顧:請善待這班戲子伶人,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Photo Credit: 故事工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0年無疑對劇場界而言,是前所未有、艱困難捱的一年,而在這多事的一年,選出五部製作精良、蔚為話題的作品,在年末之時簡短的回顧今年的劇場樣貌。

2020年無疑對劇場界而言,是前所未有、艱困難捱的一年。在疫情的影響之下,整個上半年藝文產業都形同停擺。於是在下半年疫情稍緩之後,各大團隊的「報復式展演」又瞬即將各大場館填得滿滿的。不知不覺,台灣成了國際間少數幾個,還能舉辦表演藝術活動的國家。

而在這多事的一年,我們選出五部製作精良、蔚為話題的作品,在年末之時簡短的回顧今年的劇場樣貌。這五部作品有熱門IP的劇場改編、經典作品的重新煉造,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以下五部作品的順序,是依今年度首場演出的日期先後排序。

差事劇團《戲中壁》

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及人物,是近年劇場作品常見的主題之一,諸如狂想劇場《非常上訴》、創劇團《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未指稱共作場《無/法/對/白》等等。

而這麼密集、頻繁的的出現以同一段歷史母題為核心理念的創作,圈內對此諸如「政治正確」、「迎合特定黨派」的批評也從來不曾少過。儘管如此,我仍然認為創作者和藝術家對於重拾及面對本土歷史,交出各種不同風格和手法的詮釋,是近年表演藝術界的一個美好可貴的景觀。

在這些作品之中,差事劇團的《戲中壁》有其獨樹一格的氣息與風貌。由詩人鍾喬所創辦的差事劇團,作品每每與生態、政治、歷史、城鄉等議題出發,以劇場作為關照社會的方式。《戲中壁》以上世紀30、40年代的左翼文人宋非我簡國賢為主角,簡、宋二人於國民政府治台初期成立戲劇社團,演出批判貧富階級的劇作《壁》獲得廣大迴響,卻又因此遭到當局警戒,最後於白色恐怖時期顛沛流亡。

《戲中壁》除了關照早年論述白色恐怖時期,較少觸及的台灣左翼人士及共產黨人群像,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戲中壁》並非只注目在「加害者/受害者」的雙向對立,而是扣緊劇中人物,文人民眾對抗強權威勢的無盡求索與奮力掙扎。回應了鍾喬與差事劇團十數年來耕耘劇場的理念,也為當今的我們「為什麼要了解白色恐怖史」下了最好的註腳。

戲中壁__主視覺
Photo Credit: 鍾喬提供,主視覺設計李彥

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

基於筆者本人現在正在領故事工廠的薪水(編按:本文作者寫作時正於故事工廠擔任行銷人員)過活,在這份名單裡頭放進自家人的作品,就寫作倫理而言坦白說有點瓜田李下。但細思許久,還是決定冒著被同業幹譙的風險把《與惡》放進來,理由如下。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在2019年引發熱潮,號稱台劇天花板。當這麼一部話題未退的經典IP被搬上劇場舞台,卡司驚人、製作盛大都只能算是基本要件,真正再創「與惡」風潮的,還是故事工廠、時藝多媒體、UDN數位文創耗資千萬開發,以LINEbot技術所建立的觀賞互動機制,讓全場觀眾可以在演出進行之中參與討論,甚至是投票決定劇情的下一步。

共兩次的投票,讓《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有了兩個不同的下半場,和四個結局,對於編導和演員,乃至於維持演出進行的技術人員都是一大挑戰。但最為可貴的是,參與式展演囿於技術限制,過往都是以中小型製作為主要的形式,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卻在觀眾數破千人的大型展演硬是玩了一把觀眾參與的要素,雖然是否真的達到零死角的全面參與,達到「全民公投」的臨場效果,還有待廣大民眾的驗證與公評。不過《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確實讓我們看到了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同時,劇場還能有什麼樣的進化面貌。

與惡劇場版4種結局 演員直呼緊張
Photo Credit: 故事工廠提供

雲門舞集《定光》

2017年林懷民預告將自雲門舞集退休,今年則是繼任者鄭宗龍正式接棒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第一年。作為台灣(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最為知名的國內表演團隊,雲門舞集將在鄭宗龍的手中展現出何種風貌,無疑是整個劇場界皆拭目以待的事。

去年,鄭宗龍帶領雲門2團演出《毛月亮》,是國表藝第一屆三館共製的委託作品。大量的運用影像技術和互動科技,在冰島音樂天團Sigur Rós的配樂之中建構出未來世界的末日景觀。《定光》則和林強、張玹合作,將舞者作為樂器,以人體發出的聲響模擬山野林間的聲音。

不同於《毛月亮》所構築的科技部落,鄭宗龍帶領《定光》的舞者實際走往山間角落,感知自然世界的各種聲響。《定光》彷彿一場對生態原初的致敬,連燈光、服裝都極其素雅,而將舞台留給舞者的肢體與聲響。

雲門舞集在2019年8月重組,原雲門舞集和雲門2團重新整併,《定光》便是鄭宗龍帶領新生雲門舞集24名舞者的首支創作。不同於《毛月亮》、《十三聲》的喧嘩熱鬧,這位每每以「艋舺街頭囝仔」自稱的青年舞蹈家,在《定光》中展現了另一種原始、純粹,樸素卻又不失奔放的生猛活力。邁向下一個世代的雲門舞集將會踏上什麼樣的旅程,還有待更多的作品累積、見證。

雲門新作定光 將森林搬上舞台(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

由國家文藝獎得主林麗珍帶領的無垢舞蹈劇場,每推出一部新作都需要五年十年的淬鍊磨礪,但每次登台都具備著驚艷藝壇的巨大能量。創作於2000年的《花神祭》巡演國際無數,今年是第五次登上台北國家戲劇院,距離首演已過了20載寒暑。

緩慢,或許是林麗珍與無垢最鮮明的風格標誌。《花神祭》以季節為名,分為「春芽」、「夏影」、「秋折」、「冬枯」四個段落,每一個章節都有屬於自身的情緒和氛圍,但卻不約而同有著極其緩慢的節奏,建構出林麗珍口中「動如不動,不動如動」的美學精神。台上的舞者無處無時不在動作,但緩慢的時間在觀者眼底映照的,卻是凝結如寶石的一幅幅美麗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