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販文化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租金高昂、青黃不接,文化承傳路漫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在新加坡的小販文化,不似鄰國馬來西亞、泰國和台灣,是源自人民的活力,嚴格來說,附屬於小販文化的熟食中心,是由島國有效率的政府管理而衍生出來的。而且,伴隨著可怕的疫情、老一輩的小販退休的衝擊下,年輕一輩的可能因爲現行制度,高昂的租金、水電瓦斯費、食材購買費等,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小販文化,在未來六年要如何持續地推廣,將面對更嚴峻的挑戰。
接著,是科技與小販文化的關係。
在疫情暴發前,新加坡就開始出現了由科技結合小販文化而推出的服務。由於新加坡出現小販人手不足,而開發出能夠炒飯自動化的機器,到售賣熱炒食品,如鹹蛋菜式的自助機,以及能夠沖泡一致品質「Kopi」(咖啡)的機器人。這一波疫情,在新加坡進入阻斷措施(半封城)之後,熟食中心和餐館一樣,只能做外賣的生意。所以,就催生了在臉書出現的小販自救頁面《Hawkers United - Dabao 2020》(小販聯盟-外賣2020),以及利用科技來推銷自己產品的趨勢。
雖然,有些小販看到了科技的補助而帶來的經濟效益,但仍有一部分消費依然拒絕和食物外送服務業者(如Grab和Food Panda)合作。就如一名在《半島電視台》節目《在新冠疫情下生存的新加坡街頭美食》受訪的馬來椰漿飯攤主指出,這些平台所收取的加盟費高達32至34%。此外,新加坡媒體曾報導過,儘管有些小販開始接受電子付款的交易方式,但卻在不熟悉運作模式的情況下,發生被顧客欺騙的事情。
未來新加坡社會要摸索如何用科技,來更完善地行保留小販文化,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正如該節目結尾所說:
「正如這場疫情把艱苦的真相攤開來,直到小販成了英雄,無論用了多少的科技,都不能保全我們的小販文化。
As the pandemic unmasked the hard truths, until Hawkers become heroes, no amount of tech innovation, will keep our street food culture alive. 」
新加坡的小販文化是島國建國前後,方便政府集中管理而催生的庶民文化。從當初的獅城四大種族(華裔、馬來亞、印裔、歐亞裔)食品,慢慢出現如來自中國的麻辣燙、與台灣相似的外省人飲食文化的炸醬麵、小籠包等,以及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改良版豆花和西式糕點進駐熟食中心。
現在新加坡的小販文化,不似鄰國馬來西亞、泰國和台灣,是源自人民的活力,嚴格來說,附屬於小販文化的熟食中心,是由島國有效率的政府管理而衍生出來的。而且,伴隨著可怕的疫情、老一輩的小販退休的衝擊下,年輕一輩的可能因爲現行制度,高昂的租金、水電瓦斯費、食材購買費等,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小販文化,在未來六年要如何持續地推廣,將面對更嚴峻的挑戰。
往好處想,晉升一級的小販文化,可以讓年輕的新加坡國人,多多注意原本在身邊的事物。隨著官、商與民三方的合作,或許能夠一洗小販與熱、悶的刻板印象。此外,我也期許被列入非物資遺產的新加坡小販文化,能夠為馬來西亞再上一堂課,好好地包裝自己,如何有效地行銷馬國的飲食文化。
參考資料:
- 新加坡提名小販文化短片
- 中國環球電視網有關新加坡小販文化
- 半島電視台新加坡小販在疫情下生存
- 消失的新加坡小販文化
- 播客:新加坡小販可以生存嗎?
- Singapore hawker culture to be nominated for Unesco listing (海峽時報)
- Singapore's hawker culture move starts food fight with Malaysia (海峽時報)
- S’poreans and M’sians at odds over hawker food
- UNESCO bid not about claiming ownership of hawker culture: NHB
- 我國小販文化申遺结果料明年底公布
- Hawkers United – Dabao 2020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零售業瘋跨域,深耕各式消費者的全零售時代到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Chome 24h購物的Z世代及壯世代的用戶不斷增長,足見PChome 24h購物運用過去幾十年來的網路零售經驗穩紮穩打,以綜合型電商角色分眾溝通不同的消費者,豐富品牌風格調性,也把握客群黏著度。
根據資策會《2021-2022民生消費數據力大調查》報告,2022年零售業在相關服務或產品的投資成長最大,從各個品牌的布局來看,這兩年零售業不斷推出新店型或是跨域結合,不管是原先產業別、市場、線上線下的界線都不斷被消弭,往全通路邁進。
跨產業-從女性搶攻家庭客 寶雅也賣五金、3C!
原先以美妝生活用品在女性市場打出一片天的寶雅,在去年也開始拓展旗下商品及服務,推出主打複合式居家用品的電商平台,更橫跨3C家電,此外更成立Youtube頻道《寶家POYA HOME》教導民眾如何運用商品自行解決居家修繕。

跨市場-個人化需求激增 超商跨足生鮮快商務
看好個人化及小家庭需求,統一超商也開設open now便利快超市,以生鮮為主要販賣品項,擴大肉品、海鮮等生鮮商品,也與旗下foodomo串接外送服務,搶攻市區的生鮮需求,未來更可能複製類似店型更多進入社區。全家便利商店也跟進711開設社區生鮮便利新店型「Famisuper」,選址在台北市大安區及新竹竹北的住商混合都會區。新店型專攻小份量、易保存的生鮮商品,也配合都市生活習慣,包括冷凍法式料理及常溫酒櫃(紅酒、白酒、燒酒……)。另外近期也在板橋開設新店,更針對「快行動」、「懶商機」和「綠生活」等目標開發許多新服務,如首創APP訂便當功能,與在地商圈便當品牌合作,可以到全家取貨現做便當,除此之外也導入保溫餐食智能取貨櫃,讓保溫延長,不用擔心錯過用餐時段。此外也因疫情網購興盛,並開發了EC自助寄取功能,還有雙溫功能,讓民眾可以自助拿取包裹,減少等待時間。生鮮快商務市場越來越熱,零售商們也前仆後繼投入,紛紛針對都市型態消費推出新模式。

跨線上線下-疫情渴望接觸 電商開店平台協助開拓全通路布局
電商開店平台shopline近期在台北誠品生活南西店開設實體概念店,集結30間人氣電商品牌,推出三個月快閃實體店,並根據不同波段推出不同主題,如第一波毛孩超市以寵物用品及品牌為主、第二波潮時尚伸展台以穿搭潮流品牌為主,第三波則以城市野餐為主題,販賣戶外露營野餐用品。此外各檔期也與公益團體合作,並搭配社群活動獲得IP贈品,企圖吸引更多消費者上門。一般消費者對於電商購買的疑慮就是沒有辦法接觸到實品,Shopline的做法幫助電商品牌有實際接觸到消費者的機會,開發更多的消費者,對於品牌和電商平台而言是雙贏。
大型電商平台穩紮零售經驗 深耕跨域消費者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統計,電商市場的銷售成長率又優於整體零售業,原先以3C商品打下電商版圖的PChome 24h購物,近年來也不斷深耕各類消費者市場,根據內部觀察,35-44歲的消費者躍升為今年消費最活躍的族群,年成長率近30%;18-24歲Z世代也有明顯成長,年成長率近20%,2022年整體消費者結構年輕化。掌握這些趨勢,PChome 24h購物也在接下來的檔期調整策略,深耕跨域消費者。以往用首創分會場的情境式購物吸引消費者,今年五月檔期又再進一步讓分會場界限消失,以不同角色類型的媽媽區分,給予消費者送禮建議,從3C到美妝通通都有,集結不同品類商品,在會場內也藉由產品跨域來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520」5月20日檔期也將目標受眾擴及到所有想表達愛的對象,以柔性訴求來溝通跨域消費者,不同於過往市場單純向女性或媽媽背景的消費者喊話,有機會持續提升新客群。

除此之外,PChome 24h購物今年也特別與皓式宅食工作室跨域合作,推出「藍帶主廚到你家」饗宴料理餐盒,讓消費者在今年母親節不用冒著疫情的危險出門慶祝,在家也能享受星級料理,滿足高消費族群的精緻味蕾。另外,也推出「Lofi Mom」特別企劃,將媽媽的叨念聲如「出來吃飯!」、「又把家當飯店!」等熟悉的語句融入chill beats中,搭配日系動畫並結合母親愛用好物進一步呈現商品,嶄新的跨域行銷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在這些操作下,PChome 24h購物的Z世代及壯世代的用戶不斷增長,足見PChome 24h購物運用過去幾十年來的網路零售經驗穩紮穩打,以綜合型電商角色分眾溝通不同的消費者,豐富品牌風格調性,也把握客群黏著度。
無論是實體或是電商起家的零售業不斷在嘗試跨域,提供更多通路和服務,未來的全零售時代將會提供消費者什麼樣的新局面,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章內容由「爆米花數位」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