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寶德《金玉藝采》:作品尚未完成就知其藝術高下,這就是「陰陽」觀念的高明之處

漢寶德《金玉藝采》:作品尚未完成就知其藝術高下,這就是「陰陽」觀念的高明之處
東漢獸紋玉環,台北故宮博物院藏。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七個篇章,揭露歷史文物的身世流轉與滄桑,漢寶德文物論述精彩集結,透過獨特的「漢氏觀點」,一同心醉神馳,千迴百轉也不倦的藝術文明之旅!

文:漢寶德

陰陽的觀念

外國人看中國文化,最感到神奇的就是陰陽的觀念。陰陽二字雖已為西洋人所熟知,但我所交談過的外國朋友,沒有一個人能掌握陰陽的真義,可知這個觀念不是人類原生的智慧所共有的。陰陽的觀念怎麼會在中國生根呢?學者們可以有各種說法,可是我在古玉中看到此一觀念產生的可能來源。

陰陽被後世的術家所利用,今天的中國人也迷惑了,以為與超自然的力量有關。其實不然,陰陽是很簡單的觀念,是一種從自然現象中抽引出來的哲學。沒有白天就沒有黑夜,是很自然的道理。沒有東方就沒有西方,沒有正面就沒有反面,沒有好人就沒有壞人⋯⋯,真是不一而足。這是最根本、最真實的相對論。懂得陰陽與不懂得陰陽的人有什麼分別呢?前者只看到一面,後者則看一面時一定同時想到另一面。中國人同樣懂得陰陽並存的道理,才會有以退為進以虛為實的人生觀。這一點,對外國人而言,無論如何也無法了解的。

我不能說,中國人自「治玉」中體會到陰陽的道理,但至少可以說,自「治玉」中加強了陰陽相生的信念。前文說過,中國人治玉,為了尊重玉的天然輪廓,及預先設定的形狀,以最經濟、最少工作量與最少切割的條件,聰明地製作出動人的圖案。治玉者要做到這一點,他必須具備一項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在處理空間時可以正、負交相利用,這是東西文化最大的分歧點。

西洋文明,自希臘開始,即以實體為中心,產生背景與主體的觀念。在此觀念中,你注意到人,人即是主體,其他概為背景。因此他們集中精神在主體上,創造了非常寫實的雕刻、繪畫藝術。在裝飾藝術上也使用寫實的手法,因此受到輪廓的限制時就出現窘境。如神廟山牆上的雕刻組就因兩端尖角,很難布局。西方文明利於獨立、自由的雕刻,雕刻的主體支配其背景。

中國人攻玉,在材料上難求,在技術上耗工耗時,又要求精美,所以圖案從未向寫實方面發展,如果在一個定形的範圍內呈現寫實的形象,其結果必為清代的玉牌,上刻有人物,或花鳥,如同一幅畫,失掉玉文化特質。中國古玉走圖案的路線,把要表現的東西,人物也好,龍鳳也好,虎豹也好,均圖案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當地安排在有限的空間中。

在三代的玉雕中,龍的主題最多,其原因之一可能是龍體彎曲,便利於設計。在處理彎曲的時候,攻玉的匠人很快就學會,以最少的割切就可呈現造型。他必須學著去看被割切的穿孔或線條,達到完美的造型。一個很好的設計,其切空的部分雖然未必成為一個造型,卻必然是很美的圖案,這實在就是空間設計上陰陽相融合的道理。

戰國中期龍形玉珮,台北故宮博物院藏。(__國立故宮博物院)圖片出自《金玉藝采:漢
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戰國中期龍形玉珮,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

商周之前,匠人就掌握了初步的原則。在一塊玉上割一、二個缺口,穿一、二個孔,完成初步造型。到了戰國時代,所謂鏤空(open-work)就很流行,因為陰陽的觀念已經掌握。這時候,匠人割切的空間具有很高的美感,使我們推想,設計是自穿孔開始。我們要記得工作的程序,今天所看到的細微的裝飾是最後完成的。在工作的初期,只是一個挖空的玉片。由於掌握了陰陽均衡的道理,一個好的設計,其挖空必然是勻稱而優美的。所以一件作品還沒有完成就知道其藝術的高下了,這就是陰陽觀念的高明之處。

其實陰陽的道理與美術上的構圖原理是完全符合的,中國自古以來在文字上就有構圖均衡之美,自甲骨到籀篆到漢隸,在今天看來,都是完美的構圖藝術。到戰國,印章出現,這種字體與陰陽均衡的道理就結合而為一種中國特有的藝術。在一個方不足寸的空間,容納幾個字,又有正刻與反刻之分,實在是中國心靈獨特的創造。到漢朝,這種藝術就初步成熟,達到第一個高潮,這時候的中國人已經完全掌握到陰陽相輔相成的觀念了。

懂得陰陽的道理,就知道正反兩面是一體的兩面,對於輸贏與對空實一樣沒有什麼成見,在文化的性質上就有「用空」的特質。中國人也許是世上唯一了解「空」就是實的觀念的民族。一個茶杯,其用在空,造型如何其實並無意義,這就是老子的哲學。西洋人沒有發現杯子的意義在其中空的道理。

在建築上也是一樣,中國的建築是先有圍牆,圍成一個院落,然後沿圍牆建築,最後剩下中間的院子。中國建築並沒有多少變化,因為院落是建築不可少的一部分。走到中國建築環境,你所能感受到的都是空間,大院落小院落,長夾道、短夾道與建築的牆面、門窗空實交互使用,是外國人無法了解的,外國人到本世紀才知道空間的意義。

這種虛實相濟的觀念反映在中國人生活的、思想的每一個角落。中國的藝術:書法與水墨畫,中國的武術:太極拳,都是如此。中國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乃至人生觀,都不出此原則。我們不能說這一切來自玉的文化,至少可以說,自遠古以來,玉的文化已經是中國文化核心的一部分了。

假借與隱喻

在中國文化中,有相當多特質是自文字中推演出來的。而古中國的玉器,發展於文字創生的時代,其紋樣的特色至少與文字的發展有互補的關係。中國玉器的紋樣,在戰國之前,有一特色,即圖案艱深難懂。到今天,大陸上的學者時常概稱之為雲紋,因其彎曲如雲之故也。可是歐美的學者從來就很重視圖案的內容,他們雖然看不明白是什麼動物,卻要詳細地描寫其圖案。所以到了六○年代,哈佛大學的羅樾教授已經把春秋玉器上的龍形看出來了,而且寫了一篇穀紋演變的文章,把西周到戰國間的圖飾演變為突起點點的結果,說得很明白。

戰國龍紋玉珩,以側面龍形構成獸面,典型的假借設計。(漢寶德提供)圖片出自《金玉藝
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戰國龍紋玉珩,以側面龍形構成獸面,典型的假借設計。(漢寶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