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58年12月傅聰離開波蘭,但並未按計劃回到中國,而是移居英國倫敦。這在當時是嚴重的叛逃行為,家人因此受到政治迫害,1966年父母相繼自縊身亡,成為傅聰一生最大的遺憾。
旅居英國的知名華裔鋼琴家「鋼琴詩人」傅聰,昨(28)日在英國倫敦逝世,享壽86歲。死因為感染「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已住院2週。傅聰父親是中國知名翻譯家傅雷,其著作《傅雷家書》在中國被稱為「父母聖經」;但傅雷夫妻兩人在文革期間被打成「右派份子」,最後自殺身亡,是傅聰一輩子的遺憾。
從小學琴,被視為「現代蕭邦」
《中央社》報導,傅聰1934年生於上海,8歲半就開始學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Mario Paci)。1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獲得第5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3名和馬厝卡特別獎。獲獎後他持續留在波蘭學琴。1956年他回中國北京跟上海舉行音樂會;傅聰成為第一位躋身世界樂壇且大放光芒的華人音樂家,被譽為「現代鋼琴詩人」,也被視為現代蕭邦的化身。
《中央社》報導,傅聰彈琴有自己堅持的品味,早年他以舒伯特、蕭邦與莫札特行走音樂江湖,70歲之後他偏愛海頓,他認為音樂家裡恐怕沒有人比海頓更懂得幽默,「莫札特的幽默笑中含淚,而海頓則是真正的幽默。」傅聰說也許是因為他的年紀,「海頓音樂從農民土地中流露的踏實,清新,是我所嚮往的境界。」
《自由時報》報導,傅聰曾來台演奏並開班授課,當時他自謙地說,「大家都是音樂面前的小學生,我只是開步較早,我是傳教士,我的宗教就是音樂。」
父親「傅雷家書」成中國父母聖經
傅聰的父親傅雷是知名的法國文學翻譯家,曾翻譯過15部法國文豪巴爾札克作品,《中央社》報導,傅聰曾說受傅雷影響極深,「父親勉勵要做有文化、有修養的人,有文化修養,彈琴才會有一定品味。」
綜合《BBC》和《世界日報》報導,由於傅聰長年在國外學習音樂,傅雷與太太朱梅馥在見不到兒子傅聰時,以書信書寫思念之情,後來集結出版為《傅雷家書》,信中傅雷不僅與傅聰交流了自己對藝術、文化的看法,也對兒子的生活、思想、精神提出了建議,被許多中國人視作家庭教育的參考借鑒。這本書也在中國被稱為「父母聖經」,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傅雷家書》的意義已經遠非「家書」而是影響了中國幾代知識分子的書。
不過傅聰則表示,他其實不太看「家書」,因為不敢看,每次要看都太激動,整天就沒辦法工作了,太動感情了。傅聰覺得「家書」的意義最簡單來說,就是父親追求的一種精神價值;他信奉父親的教導,「我父親說,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是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這個順序,我始終認為,非常正確。」
《中央社》報導,然而1958年在文革期間,傅家在中國被劃為右派,中國使館立刻要求傅聰回國,傅聰爭取延長半年以便完成學業。
1958年12月傅聰離開波蘭,但並未按計劃回到中國,而是移居英國倫敦。這在當時中國是嚴重的叛逃行為,家人因此受到政治迫害,1966年父母相繼自縊身亡,成為傅聰一生最大的遺憾。1979年傅聰回國參加父母的平反大會,2013年將父母骨灰遷葬上海老家。
《BBC》報導,《傅雷家書》中收錄了1954年1月至1966年傅雷夫妻二人去世前寄出的近200封書信。由於弟弟傅敏在文革時期燒燬了自己手中保留的大部分家信,書中收錄的主要是傅聰收到的家書。
華人世界已經對傅聰去世表示哀悼。郎朗、李雲迪等中國鋼琴家及許多文化界人士在社交媒體上向傅聰致意。而在微博上,傅聰加入英國國籍的做法讓一些中國網友就「藝術與愛國」展開爭論。
而中國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王丹則感嘆,傅聰及其父母的命運,「寫滿中國文化人在中共暴政下的血淚」,且「雖然隨著時間已經漸漸淡漠,但那段歷史,不應當隨著他的離去而被遺忘。」
新聞來源:
- 鋼琴詩人傅聰在倫敦感染武漢肺炎逝世 享壽86歲(中央社)
- 86歲旅英鋼琴家傅聰染疫已住院兩週 曾多次來台演出(中央社)
- 家人半世紀受迫害 鋼琴詩人傅聰視演奏為藝術(中央社)
- 傅聰:有文化為基底 音樂才有品味(中央社)
- 傅聰父文革時自縊 寫給兒的「家書」成了中國父母聖經(世界日報)
- 「鋼琴詩人」傅聰在英國感染武漢肺炎病逝 享壽86歲(自由時報)
- 傅聰:傅雷之子、著名華人鋼琴家「感染新冠於英國去世」(BBC)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黃筱歡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