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鋼琴詩人」傅聰因武漢肺炎過世,父親傅雷的「家書」背後是一家受迫歷史

「鋼琴詩人」傅聰因武漢肺炎過世,父親傅雷的「家書」背後是一家受迫歷史
Photo Credit: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58年12月傅聰離開波蘭,但並未按計劃回到中國,而是移居英國倫敦。這在當時是嚴重的叛逃行為,家人因此受到政治迫害,1966年父母相繼自縊身亡,成為傅聰一生最大的遺憾。

旅居英國的知名華裔鋼琴家「鋼琴詩人」傅聰,昨(28)日在英國倫敦逝世,享壽86歲。死因為感染「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已住院2週。傅聰父親是中國知名翻譯家傅雷,其著作《傅雷家書》在中國被稱為「父母聖經」;但傅雷夫妻兩人在文革期間被打成「右派份子」,最後自殺身亡,是傅聰一輩子的遺憾。

從小學琴,被視為「現代蕭邦」

《中央社》報導,傅聰1934年生於上海,8歲半就開始學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Mario Paci)。1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獲得第5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3名和馬厝卡特別獎。獲獎後他持續留在波蘭學琴。1956年他回中國北京跟上海舉行音樂會;傅聰成為第一位躋身世界樂壇且大放光芒的華人音樂家,被譽為「現代鋼琴詩人」,也被視為現代蕭邦的化身。

《中央社》報導,傅聰彈琴有自己堅持的品味,早年他以舒伯特、蕭邦與莫札特行走音樂江湖,70歲之後他偏愛海頓,他認為音樂家裡恐怕沒有人比海頓更懂得幽默,「莫札特的幽默笑中含淚,而海頓則是真正的幽默。」傅聰說也許是因為他的年紀,「海頓音樂從農民土地中流露的踏實,清新,是我所嚮往的境界。」

《自由時報》報導,傅聰曾來台演奏並開班授課,當時他自謙地說,「大家都是音樂面前的小學生,我只是開步較早,我是傳教士,我的宗教就是音樂。」

父親「傅雷家書」成中國父母聖經

傅聰的父親傅雷是知名的法國文學翻譯家,曾翻譯過15部法國文豪巴爾札克作品,《中央社》報導,傅聰曾說受傅雷影響極深,「父親勉勵要做有文化、有修養的人,有文化修養,彈琴才會有一定品味。」

綜合《BBC》《世界日報》報導,由於傅聰長年在國外學習音樂,傅雷與太太朱梅馥在見不到兒子傅聰時,以書信書寫思念之情,後來集結出版為《傅雷家書》,信中傅雷不僅與傅聰交流了自己對藝術、文化的看法,也對兒子的生活、思想、精神提出了建議,被許多中國人視作家庭教育的參考借鑒。這本書也在中國被稱為「父母聖經」,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傅雷家書》的意義已經遠非「家書」而是影響了中國幾代知識分子的書。

不過傅聰則表示,他其實不太看「家書」,因為不敢看,每次要看都太激動,整天就沒辦法工作了,太動感情了。傅聰覺得「家書」的意義最簡單來說,就是父親追求的一種精神價值;他信奉父親的教導,「我父親說,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是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這個順序,我始終認為,非常正確。」

《中央社》報導,然而1958年在文革期間,傅家在中國被劃為右派,中國使館立刻要求傅聰回國,傅聰爭取延長半年以便完成學業。

1958年12月傅聰離開波蘭,但並未按計劃回到中國,而是移居英國倫敦。這在當時中國是嚴重的叛逃行為,家人因此受到政治迫害,1966年父母相繼自縊身亡,成為傅聰一生最大的遺憾。1979年傅聰回國參加父母的平反大會,2013年將父母骨灰遷葬上海老家。

《BBC》報導,《傅雷家書》中收錄了1954年1月至1966年傅雷夫妻二人去世前寄出的近200封書信。由於弟弟傅敏在文革時期燒燬了自己手中保留的大部分家信,書中收錄的主要是傅聰收到的家書。

華人世界已經對傅聰去世表示哀悼。郎朗、李雲迪等中國鋼琴家及許多文化界人士在社交媒體上向傅聰致意。而在微博上,傅聰加入英國國籍的做法讓一些中國網友就「藝術與愛國」展開爭論。

而中國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王丹則感嘆,傅聰及其父母的命運,「寫滿中國文化人在中共暴政下的血淚」,且「雖然隨著時間已經漸漸淡漠,但那段歷史,不應當隨著他的離去而被遺忘。」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黃筱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