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介意把名字縮寫放到廁紙上」:98歲高齡辭世,法國設計師皮爾卡登的傳奇一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皮爾卡登透過授權許可,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香水、家具、配件、甚至鍋子與內褲上。雖然有人批評他貶損了自己的品牌,但這種策略也讓卡登的名字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中央社)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登(Pierre Cardin)昨(29)日以98歲高齡辭世。出身義大利北部低收入戶家庭的他,逐步成為法國時尚界巨星,以獨具慧眼的創作、讓時裝平民化而廣受稱頌。
家屬表示,皮爾卡登是在巴黎(Paris)西方諾伊利(Neuilly)一家醫院辭世。根據聲明:「對我們整個家族而言,這是極度哀慟的一天。皮爾卡登不在了。」聲明並提到,在橫跨近一世紀的人生中,皮爾卡登不僅在時尚圈,也為法國和全世界留下「偉大又獨特的藝術遺產」。

綜合《法新社》與《路透社》報導,皮爾卡登1922年生於義大利北部威尼斯(Venice)附近一個貧寒家庭,一家人在他孩提時期便遷居法國。家屬表示:「生為義大利人,皮爾卡登從不忘本,同時也帶給法國無條件的愛。」
皮爾卡登在法國工業城鎮聖伊天恩(Saint Etienne)長大,17歲到維奇(Vichy)當裁縫學徒。遷居巴黎後,他於1946年與詩人、藝術家兼導演尚考克多(Jean Cocteau)合作,為電影《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設計出迷人場景和戲服。
Friday Fact! Pierre Cardin designed the costumes for the1946 production of “La Belle et la Bête” or “Beauty and the Beast” pic.twitter.com/umx2jH8FyF
— Pierre Cardin (@PierreCardinUK) May 12, 2017
在自創品牌之前,曾為Dior工作
1946年,皮爾卡登由迪奧創辦人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欽點進入旗下,成為迪奧(Dior)第一名裁縫師,受到迪奧的器重與欣賞。
皮爾卡登1950年決定自創品牌,迪奧不僅對他挹注創業資金,甚至獻上144朵玫瑰,作為鼓勵與友誼象徵。
從經典泡泡裝到太空時代,披頭四早期造型也由他操刀
皮爾卡登很快就建立起勇於創新的名聲,在1954年設計出泡泡裝(bubble dress),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他還開發新的商業領域,替巴黎的春天百貨公司(Printemps)推出成衣系列,惹怒傳統時尚界。
皮爾卡登1964年推出的「太空時代」(Space Age)設計系列,至今仍是時尚史上劃時代之作。系列特色包括挖洞洋裝、針織緊身衣、緊身皮褲、和服裝搭配的頭罩及蝙蝠袖毛衣。
Raquel Welch in a #PierreCardin outfit.
— La femme merveilleuse invisible (@larwoolf) December 29, 2020
Cardin logo
Cardin wearing Apollo 11 SPACE SUIT
Jeanne Moreau and Cardin
Truly was a 20th century renaissance man whose work has advanced fashion and design, while continuously giving a vision of what the future might look like.” pic.twitter.com/fDmx8BrB0a
《自由時報》報導,60年代太空事業崛起,時尚圈開始對於太空的未知充滿想像,因此皮爾卡登在1964年時推出了太空概念的全新服裝系列,其中包含像是金銀色系、PVC 塑料等標誌性的元素,1969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委託皮爾卡登對太空服裝進行詮釋,成功結合了時尚與太空科技,前衛的未來主義也讓皮爾卡登迅速在巴黎時裝產業中竄紅。
同一時間,皮爾卡登也意識到高級時裝必須「平民化」,沒有人穿的衣服都是沒意義的,他認為設計必須更大眾化、價格也要更加親民,因此大膽挑戰高級訂製服推出「成衣系列」。這樣的思維當時受到強烈反對,甚至被逐出巴黎時裝公會。
不過皮爾卡登的設計,在1960年受到年輕一代的喜愛。皮爾卡登甚至替英國搖滾天團披頭四(The Beatles)設計服裝,捨去了堅硬的白襯衫和笨重的西裝,前衛的剪裁、特別的鈕扣設計,讓年輕一代有別與父執輩的穿衣風格,引領風潮。
Los Beatles vistieron Pierre Cardin, and i think is beautiful pic.twitter.com/YSMRyL3hV4
— sandy girl (@babysandygirl) December 29, 2020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把時裝秀帶上中國長城,皮爾卡登的時尚帝國享譽全球
皮爾卡登擁有全球事業帝國。他的服裝不僅在日本占有廣大市場,1978年他還與冷戰時期的蘇聯簽訂製作合約。1979年他更成為首位在中國舉行發表會的法國時尚設計師。
China in pictures - 1978, Pierre Cardin walking on the street of Beijing, 1979, the first ever fashion show,1997, fashion show at the Great Wall. Interesting #China pic.twitter.com/fOXxuw4xam
— XQ (@MissXQ) September 16, 2019
【(上)皮爾卡登在1979年,大膽的在中國長城辦秀;(下)而為了慶祝在中國設立分店40年,皮爾卡登再於2018年重返中國長城辦時尚秀。】
Models walk along the #Great_Wall during a rehearsal ahead of the Pierre Cardin #China Legend 40th Anniversary #Fashion Show in Beijing pic.twitter.com/1OLdVqaP77
— rana salma (@ranasalma3) September 20, 2018
皮爾卡登在1991年又成為首位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紅場(Red Square)舉行發表會的時尚設計師,吸引20 萬人到場觀賞。他的家人讚揚他「很早就投入全球化潮流」。

不在意品牌縮寫被印在廁所紙上,皮爾卡登大膽開拓市場
使用廣泛且大量授權的皮爾卡登品牌,後來顯露疲乏跡象。到了2011年,皮爾卡登將同名品牌高掛出售,但未能成交。
皮爾卡登的家人表示:「他堅持不懈的企圖心及終其一生展露的膽識,令我們所有人感到驕傲。」
不過,皮爾卡登的商業頭腦雖受其他時尚設計師景仰,但也受到一些人嘲諷。他則形容自己不曾跟銀行貸款,就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
1950年代末期,皮爾卡登成為第一個在百貨公司銷售服飾系列的設計師,也是第一個踏入香水、飾品甚至食品界授權業務的設計師。
漸漸地,刮鬍刀片、居家用品和內褲上也出現皮爾卡登的字樣。他還曾表示,不會在意自己名字的縮寫PC被印在廁紙上。
This Pierre Cardin pen is a lovely corporate gift that can be laser engraved with your chosen artwork. https://t.co/Bdsum5dWZu #promotional #gift #pen pic.twitter.com/f13CWN4iJN
— Ultimate promotion (@ultimateprm) December 18, 2017
《BBC》報導,1964年後,皮爾卡登開始在自己的所有設計上貼上徽標,將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一個帝國,也成為現今的行業標準。
另外,皮爾卡登也在1970年推出了香水系列,並涉足工業設計,他替汽車內部、飛機外部設計,甚至也開始設計雕塑家具和陶器。
El perfume de Pierre Cardin me ha acompañado toda la vida. Alegría juvenil embotellada. pic.twitter.com/layXdZPVPo
— Abdel Güerere (@AbdelGuerere) December 29, 2020
皮爾卡登曾對《紐約時報》說:「我全部都做過了。」「我會製造香水、沙丁魚,為什麼不呢?如果有人叫我做廁所衛生紙,我也會做」。皮爾卡登擁有上百個許可證,甚至被《經濟學人》在1989年表示,「皮爾卡登的簽名,幾乎與美國財政部長的簽名一樣普遍,而且貶值程度,與他所簽署的美鈔一樣低。」
批評者指控他摧毀自身品牌價值和奢侈品的整體概念,但他似乎不為所動。

皮爾卡登2007年曾對德國《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表示:「我有行銷自己名號的睿智。金錢會糟蹋一個人的想法嗎?我完全不會夢到金錢,但我做夢時就在賺錢。一切從來就不是為了錢。」
皮爾卡登在時裝界打滾超過60年,不僅認識尚考克多和迪奧,更與法國巨星尚瑪赫(Jean-Alfred Villain-Marais)以及義大利導演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等人結為好友。

10月在巴黎過世的日本設計師高田賢三,也是受皮爾卡登影響,決定朝高級訂製服發展,成功以充滿異國風格的KENZO風靡時尚圈。
記錄皮爾卡登98歲精彩人生的電影「皮爾卡登:迷戀未來的人」(House Of Cardin),9月才在巴黎夏特雷劇院(Theatre du Chatelet)舉行盛大首映。當時皮爾卡登還戴著口罩出席。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2:走進戰火下的創傷現場,救援行動如何重新牽起人際間的珍貴聯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2聚焦於戰爭中最大受害者──砲火下流離失所的人民,節目透過影像與聲音,帶領觀眾凝視全球戰爭中流離失所的人們,認識世界展望會長達數十年的難民人道救援經驗。
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的直播節目《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第2集已於6月14日首度播出,本次特別邀請華人紀實攝影師張雍、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對談,帶領觀眾凝視戰爭中流離失所的人們,聆聽相遇與別離的故事,也讓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長達數十年的難民人道救援經驗,以及他們對於每場救援行動專業審慎的態度。這些因你我支持而促成的救援行動,都是為了重新牽起人際間被鋼鐵與火藥所摧毀的繫帶,世界展望會的工作人員則背負著託付與使命親臨現場,陪伴人們度過戰火下的煎熬苦難。
「我們不只看到《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還聽到月球背面的哭聲,所以世界展望會從來沒有選擇,只有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
數據解析:你我未曾意識到的「月球背面」
俄烏戰爭打響至今已逾三個多月,因戰事被迫離家的難民人數也急速攀升。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截至5月29日已經有超過680萬人自烏克蘭境內出逃至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鄰近歐洲國家,國際移民組織(IOM)的一項研究也預估有將近800萬人在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總計相當於將近四分之一的烏克蘭國民因為無情戰事淪為難民。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當烏克蘭戰事成為網路熱搜的同時,歐洲大陸遙遠的另一端也存在一群面臨相同困境的人們。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824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受俄烏戰爭影響產生的難民僅占全球難民總數的18%。這意味著全球戰火不只存在於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當我們揭開數據,就會發現其中還包括敘利亞內戰、阿富汗戰爭,以及中東或非洲部分地區長久性的區域武裝衝突。而更令人不忍的是,在8240萬流離失所的難民中,兒童人數占比竟高達42%,這些本與戰火紛爭最不相干的族群,卻需要承受這一切悲劇性的後果,甚至改變了他或她的一生。

走入真實現場:救援最前線的世界展望會事工

「在普遍國際的人道救援中,有一種描述是『戰爭已經逐漸敘利亞化』。」國際戰火衝突的時間拉長,不只剝奪以千萬計的孩子們在正常生活環境下溫飽、健康成長的權利,複雜的環境更讓兒童拐騙及販賣、女性保護問題隨之而來。
這些數字不只意味者數百萬家庭的不幸遭遇,更是戰爭對社會關係的撕裂創口;只有當我們直視數字時才會猛然驚覺,原來世界比想像的更加不平靜。特別來賓張雍也感慨道,這些數字正是驅使他走入現場的動機之一,他想要與人們面對面的互動,相處、攀談、接觸……藉此豐滿個體生命的輪廓,讓人真正為人,不再只是數據中的千百萬分之一。而就在奔走無數逃難前線,體會萬千生離死別後的某天清晨,他一如往常地在路上慢跑,突然瞥見有隻毛毛蟲正緩慢地在路上爬行,於是他停下來,小心翼翼地將其安置路旁,又跑了幾步以後,他猛然發現道路上竟然還有好幾十隻毛毛蟲。但因為能力實在有限,無法將所有毛毛蟲一一安置,最終,他只好繞道而行。
當這猶如寓言故事般的親身經歷與冰冷的統計數字相互對比,它給了我們更為震撼的啟示──除了網路媒體讓我們看到的景象外,還有更多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甚至是連攝影記者都難以進入的角落,裡頭還有更多的生命也如同烏克蘭的難民一樣急需救援,而僅靠我們一己之力能做的卻非常有限。面對遙遠且數量龐大的求助者,事實上是需要如同世界展望會這般更大、更有組織的團體,才能凝聚足夠的力量,給予急需救援的人們實質幫助。
例如今年的烏克蘭難民救援行動,除了協助安置順利出逃、在歐洲國家顛沛流離的難民以外,第一時間世界展望會也進入烏克蘭,給予前線無法逃出的人們最緊急的「物資救援」,包含水、糧食、燃料等;幾經輾轉後,部分烏克蘭人也在三月陸續回到故土,此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飲用水的處置,接著便是家園重建的漫漫長路。於是世界展望會也於同一時間向當地註冊進駐、開展地方資源網絡,協助難民重建家園,從最基礎的庇護所開始向外擴充,包括生活生計、孩童教育、婦女保護、家庭與心理治療等。


救援施行: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的執行策略
人道救援行動涵蓋甚廣,下至民生物資援助、上至個體關懷照護及社會系統建置,面對如此緊急又錯綜複雜的需求,世界展望會也嚴肅謹慎的對待,從前期評估到後期規劃都有完備的流程,系統性的把關所有環節,並於地方上累積更豐沛的區域網絡及行動量能,張開更多防護網,最後運用專業落實每份跨海祝福,建立關懷世界與孩子的正向循環。
一、漸進式評估與規劃
首先審視對象於生理、安全、社會等各方面需求的急迫性,擬定不同階段的救援行動。優先項目為「挽救生命」,例如供給糧食飲水補給、遞送生活物資等,滿足難民生理上的基礎需求;接下來則以「陪伴、關懷」為進階項目,例如提供基礎的庇護所收容,或是成立婦女兒童專責關懷中心、教育機構,旨在建置完整的安全及社會生態,給予難民最大的協助。
二、服務團隊在地化
世界展望會在工作執行時,總是會盡量組織在地的團隊,或與當地且具信譽的非政府組織共同完成,避免因各地不同的語言、文化、風俗民情而產生隔閡,也讓地方上資源及訊息網絡,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展開,如此一來才能使資源被誠信且有效的利用。
三、專業規劃與救援
世界展望會於任何行動前,都會制定明確清楚的工作方向,包含救援目標、執行策略、救援對象數量規模、工作細目等,且前往前線的事工們都必須經過特殊的訓練,學習判別危險及緊急因應措施,如此一來提供當地適切妥當的協助。

重新牽起聯繫:Kindness is a universal language.
除了世界展望會,世上仍有許多人以自身力量,志願投入人道救援的服務。就像來賓張雍在羅馬尼亞邊境認識的當地志工,他們在邊境發放三明治、飲水等物資給滿載烏克蘭難民的遊覽車,但因為羅馬尼亞與烏克蘭的語言並不相通,這讓張雍感到十分好奇:「在援助的過程中不會碰上溝通障礙嗎?」男子搖了搖頭,笑著回答道:「Kindness is a universal language.」。
雖然剛開始並不完全瞭解這句話背後的意義,但經過接著的幾次物資發放,張雍目睹了好幾次相同的畫面──當志工將三明治交到人們手上時,人們的淚水就從眼眶裡泛出。於是我們都懂了,那是某種難以言說的、人與人之間珍貴而無可取代的聯繫。
一起幫助孩子結束旅程,重返家園!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