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訪談五名「CCR攻擊」的憤怒異男:吵「誰才是防疫破口」的幼稚遊戲,實在太荒謬了

訪談五名「CCR攻擊」的憤怒異男:吵「誰才是防疫破口」的幼稚遊戲,實在太荒謬了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說真的,這種互相打來打去、吵「誰才是防疫破口」的幼稚遊戲實在太荒謬了,畢竟真正能改革社會的行動,可能不是在社群媒體上爭論哪種性別、性傾向、階級或種族才是「防疫破口」的問題。

日前,因一名台灣女性(案771)染疫,使得連續第253天零本土個案的成績被破壞,接著又傳出她與一名紐西蘭外籍男性機師(案765)疑似有親密關係,所以就引發了社群媒體上一些憤怒異男對她「CCR」(cross-cultral relationship,跨文化親密關係)的攻擊。

面對這些攻擊,網路上的一些女性主義者馬上就開始套女性主義理論,先有一名知名女性主義網紅開始談一些性別與國族的多元交織等概念,接著再被她同溫層的另一位女性主義網紅引用放上媒體,或是更粗暴地直接貼上「厭女」標籤(我在跟單親媽媽弒子判死案有關的上一篇文章討論過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自行閱讀),但相關討論都是一連串理論引述與演繹,沒有人直接去問過這些憤怒異男背後的想法。

可能她們的「性別研究」跟我的不太一樣,但這不重要,每個女人、女性主義者都可以有屬於自己的戰鬥策略、專業領域跟研究方法,畢竟真正重要的是:我做出了跟她們不一樣的提問、方法跟答案。

為此,雖然我在歲末實在忙炸了,但在某位第一線性平工作朋友貼文的啟發下,我還是抽了一小點時間,去非正式訪談五名參與這次「CCR攻擊」的異性戀男性。

因為都是社群媒體的私訊聯絡,再加上抽樣數實在不多,且全部都是男大生或男研究生,有取樣上的偏誤(他們雖非我的同溫層,但也沒有離我的同溫層太遠,不會是保守教會青年或自詡為「8+9」的草根青年),可能別人做出來的研究結果會跟我不一樣。

我必須強調這篇文章只是抽空臨時趕出的網路專欄文章,若想要專業的性別研究文獻可以去參考《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婦研縱橫》與《女學學誌》,或是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門的學術性刊物,不過這些文獻在閱讀上可能比較有門檻。而本文並不符合正式學術研究的程序或倫理(主要是互惠原則)標準,但我還是得出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

確診機師曾前往  新光三越天母店周邊消毒(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紐籍機師確診武漢肺炎,且於可傳染期間曾赴多處活動,包含12月8日上午11時30分至12時30分曾在新光三越台北天母店等;22日下午新光三越周邊環境已有北市府環保局人員加強進行消毒作業。 中央社記者郭日曉攝 109年12月22日

首先,我訪談的這五名男學生都有類似的說法:

他們並非仇視CCR女性,而是不滿從年初幾名男性台商未遵守防疫規範,並且有人害一名舞小姐染疫的新聞至今,網路上不斷出現「異男是防疫破口」、「台男不意外」、「中年男子衛生觀念不佳」等說法,同時有大量對女性的歌頌(那位舞小姐也被封為「護國舞小姐」),所以才會在這次的事件中,去攻擊案771的女性身分。

在跟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會發現他們的狀態比較像是想指出「女性也會是防疫破口」,對這一整年下來攻擊異男的說法進行反擊。

再來,其中兩名受訪者有提到,在5月的時候,北捷一名T(陽剛形象的女同志)拒戴口罩與保全扭打的事件。然後,當他們在那次事件想要藉此進行反擊的時候,馬上就遇到同運、性平、女性主義圈子「這只是個人行為,不代表所有(女)同志」或「針對行為譴責就好,不要攻擊性傾向/性別身分」的論述阻擋。

我並不是在說,這種藉機、針對身份的攻擊是合理的,也不是說,進步社群的回應沒有道理,但顯然沒有理解、承接對方的情緒,雖然我也不認為誰就有義務「溫柔同理」他們,這卻也導致他們被激起「那憑什麼我要承擔少數異男的行為?」的感受。

接著,延續剛剛說的兩名受訪者,其中一名說出更遺憾的事情,在那次的北捷T拒戴口罩事件發生時,有一名他認識的男同志朋友,在面對外界排山倒海針對同志汙名化,開始大量轉貼跟異性戀男性有關的染疫新聞,說著「異男才是最大宗的防疫破口」之類的言論。

這名受訪者雖稱不上性別友善,卻也不是會主動攻擊同志的那類人,而且他(不積極地)支持婚姻平權。那位男同志朋友的反擊行動讓身為異男的他不舒服,但基於「尊重同志」的思維,所以沒有繼續追加攻擊。剛好這次事件是一名異性戀女性,而這位受訪者顯然並不認為異性戀女性是社會弱勢(可能不像同志是社會少數,外加有一群保守派直接否認、反對同志存在),於是他就跟著風向攻擊了。

要稍微強調一下,我想這份小型非正式訪談只代表某部分的(學院裡的、年輕的、菁英的、擁有一小部分進步價值的)憤怒異男,並不代表所有參與此次「CCR攻擊」的憤怒異男的狀態。但就像上次單親媽媽弒子判死案時,攻擊或支持處死該位不堪重負弒子媽媽的人之中,就是真實存在著受母親施虐、遺棄的兒虐倖存者,不管佔總數比例有多少,他們就是有血有肉、活生生地在那裡。

染疫紐籍機師曾前往 SOGO天母店消毒(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染疫紐西蘭籍機師活動史包含遠東SOGO天母店等處,遠東SOGO台北天母店22日公告提前至下午5時打烊,全館加強清潔消毒,館外周邊也安排消毒公司加強處理。 中央社記者徐肇昌攝 109年12月22日

這是女性主義者不應該去刻意迴避的問題,更不該輕易地把不同狀態、不同情緒脈絡的人通通打成「厭女」、「譴責被害人」、「父權」或「強暴文化」(雖然後兩者被當成對特定個人或行為的形容詞/副詞使用有點奇怪,但是否符合詞彙定義未必是重點),先不說這些專有詞彙本來就不是拿來在網路上到處指控人、貼人標籤的,它們是用來指出、分析問題的語言或理論工具,這種作法在議題推動上,更是相當危險且適得其反的事情。

身為女人、女性主義者的我,既然都能同理這些憤怒異男了,也不是沒有能力同理網路上的憤怒女性主義者,縱使我常常對她們聲量的過大、思想的簡化、理論名詞的濫用、創傷或情緒的相互滾動感到不太舒服。這種不舒服來自我跟她們在身份與狀態上比較接近,不像去同理憤怒異男能站在相當疏離的安全位置,所以看了才會這麼焦躁(每次看性創傷女性被某些女性主義網紅挑起情緒,跟著她們四處「征戰」,我就想說「妳知道妳們在講不一樣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