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東南亞的「共享文化」:從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談起

東南亞的「共享文化」:從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談起
馬六甲的王舡文化。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東南亞重要劇目《羅摩衍那》為例,它雖然是印度史詩,但流傳至東南亞後產生變異,演繹出各地文學版本,如泰國《拉瑪堅》(Ramakien)就是泰皇根據《羅摩衍那》所改寫的版本。經各國改編後的《羅摩衍那》,其人物造型往往因地制宜,各有脾性樣貌,以神猴哈努曼(Hanuman)而言,就有好幾種不同的造型,十分討喜。

華中飄起小雪,我身邊的一切都在交叉:雨雪交叉、跨年交叉,就連工作也在交叉,因為中國已將「交叉學科」(interdisciplinarity)正式列入學科門類,政策導引各界關注跨領域合作,「交叉」已然成為中國的熱門話題。

「╳」 這個符號,有跨界、加乘之意,讓交叉的此端與彼端,透過跨域或跨界整合,產生質變,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新批准的29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下簡稱聯合國非遺名錄)項目也與跨界合作有關,其中多國聯合申報遺產的數量多達14個,創下今年新高,說明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保護模式與傳統文化的定義正在轉變。

東南亞國家在最新聯合國非遺名錄項目中佔了3項,分別是: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印尼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班頓詩」(Pantun),以及新加坡的「小販文化:多元文化城市背景下的社區餐飲習俗」。這個收錄彰顯出兩重意義:第一,跨國合作保護非遺的模式已成國際趨勢;第二,各國的非遺邁向地域化,「傳統文化」的表述從一元論走向多元。這兩個意義都與跨界有關,由於族群移動形成跨國間的共享文化(Shared Culture),進而發展出非遺的跨國保護與地方意義,簡單說就是族群移動造就文化交叉,在國別和地域作用下,使同源文化在他國產生變異,而這些相似的文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國際間的共享文化。

21765680_1428495053865618_61529392756369
Photo Credit:清華宮朱府王爺代天巡狩 @ 清華宮朱府王爺代天巡狩 FB
圖為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從馬六甲清華宮取得全世界最早王船影像,影像時間是1919年。

東南亞的共享文化到底有多相似?光從各國的非遺就能察覺一二。目前東南亞國家中,以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和新加坡等7國的非遺保護與促進政策發展較快,這些國家的非遺類別基本上採用聯合國《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的分類法,大體可分為:「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和「民俗節慶」五大類,在每個類別中,都能找到東南亞的共享文化,像是廣佈多國的《羅摩衍那》(Ramayana)、手稿、偶戲、竹編、剪紙、蠟染、壁畫、建築、銅鼓、曆法、飲食和目不暇給的民俗節慶等,都是共享文化的一環。

以東南亞重要劇目《羅摩衍那》為例,它雖然是印度史詩,但流傳至東南亞後產生變異,演繹出各地文學版本,如泰國《拉瑪堅》(Ramakien)就是泰皇根據《羅摩衍那》所改寫的版本。經各國改編後的《羅摩衍那》,其人物造型往往因地制宜,各有脾性樣貌,以神猴哈努曼(Hanuman)而言,就有好幾種不同的造型,十分討喜。

1-2_®õ°êªº«¢§V°Ò³y¹³
Photo Credit : 張雅粱
泰國的神猴哈努曼,筆者攝於曼谷
1-4_¼d°êªº«¢§V°Ò³y¹³
Photo Credit : 張雅粱
寮國的神猴哈努曼,筆者攝於琅勃拉邦
1-1_¬Z®H¹ëªº«¢§V°Ò³y¹³
Photo Credit : 張雅粱
柬埔寨的神猴哈努曼,筆者攝於暹粒
1-3_¦L¥§ªº«¢§V°Ò³y¹³
Photo Credit : 張雅粱
印尼的神猴哈努曼,筆者攝於雅加達

共享文化在東南亞是一種普遍現象,它使得東協各國的非遺具有共通點和差異性,展現文化多樣性,因此如何透過非遺爭取文化發言權與世界地位,在共享文化的脈絡下,就顯得相當重要。

東協各國因為文化共享,所以形成競合關係,一方面,共享文化具有競爭性,有關共享文化的傳統起源、主權歸屬和原型變形的爭議,不同國家經常各執一詞,引發紛擾。相關案例不少,像泰、寮的面具舞之爭就是因共享文化而起,由於柬埔寨面具舞(Lkhon Khol Wat Svay Andet)和泰國箜舞(Khon, masked dance drama in Thailand)極為相似,兩國在2018 年為了申請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產生爭議,UNESCO最後決議將泰國箜舞列入「2018 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而將柬埔寨面具舞列入「2018 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才弭平糾紛。

另一方面,共享文化也促進跨國合作,相較於競爭模式,國際合作是保護共享文化的新興模式,如前述的「送王船」和「班頓詩」非遺就是採行多國聯合保護的方式,這對國家和共享文化而言,都是雙贏。

事實上,跨國合作保護非遺的模式在東南亞區域已行之有年,透過聯名保護或提供技術與資金協助東南亞國家保存非遺的合作案所在不少,諸如2017年聯合國非遺名錄中的爪哇手稿《潘集王子傳奇故事》(Panji Tales Manuscripts),就是由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荷蘭和英國所共同申報的。

此外,中國很早就啟動國際非遺交流,像2011年時,中國和柬埔寨合作推行古蹟保護計畫,由吳哥古蹟保護與發展管理局(APSARA Authority)、金邊皇家藝術大學(Royal University of Fine Arts in Phnom Penh)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共同組建聯合工作隊,進行茶膠寺(Takeo Temple)的考古發掘與非遺保護。我們從2020聯合國非遺名錄中不難察覺出,跨國合作保護非遺的模式已成為國際趨勢,聯合國鼓勵各國在共享文化中以合作取代競爭,共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

¹Ï2_¼ï¶°¤ý¤l¤ö«z¤â½Z
Photo Credit : 張雅粱
潘集王子爪哇手稿,筆者攝於印尼國家圖書館

鼓勵跨國合作保護非遺,相對也影響了各國對「傳統文化」的定義,當各國的非遺邁向地域化的同時,也說明「傳統文化」的表述不再定於一尊,而是各有解讀,從一元論走向多元。共享文化在各國非遺法的基礎上都被界定為傳統文化,強調傳承與特殊性,但這明顯與共享文化的事實不符,因為許多國家的「傳統文化」是一種被發明的傳統,有時間、族群和地域條件的在地傳統,而不是源頭性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