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如果我想籌辦一本地方誌,從初期構思到後期編輯該注意哪些細節?

如果我想籌辦一本地方誌,從初期構思到後期編輯該注意哪些細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雜誌編製其實已經是門顯學,但地方性刊物依然有其獨特之處,從前期定位、團隊建置、後期規劃、發行製作等,其實有許多過來人的經驗可以參考。

文:梁子Liangz

近年來,面對資訊傳播的精確性且分眾化,所謂的「自媒體」逐漸成為握有「話語權」的品牌行銷利器。而除了影音類的創新崛起,紙本刊物的回歸也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文藝趨勢。

我個人覺得,「地方誌」將成為從傳統社區營造、到現今地方創生的重要新型媒介。因為能看得到、摸得到,無論幾歲的人都能輕鬆閱讀,也能藉由傳遞翻閱的動作,添增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溫度。它不僅能去蕪存菁呈現梳理後的資訊脈絡,成為一個廣播站,成為一個溝通平台,更能成為一股匯聚地方各路英雄好漢的在地力量。

「地方誌」從初期構思到後期編輯,有著不少工作需要討論和執行;之前曾寫過一篇《地方創生為何要發行地方誌?又該如何規劃風格定位?》,但比較屬於基本觀念......以下,就讓我分享一下實務面的主要籌備流程吧!

一、前期定位:

針對地方的發展本質與問題探討,探討最需要先解決的資訊落差或需求。 老住民對於地方的認同感?新住民對於地方的認同感?地方最需要面對的發展問題?地方最喜歡與最厭惡的政策?地方最想要改變的發展現況?地方幾乎被遺忘的文史背景?

二、中期分析:

針對地方的地理歷史與個別特色,挖掘最適合代表性的圖像或文案詮釋。 地方住民皆熟知的文史故事?地方住民最驕傲的人物景點?地方風土人情的明顯區隔特質?地方地形地貌的明顯代表特色?地方曾經出現過的代表性元素?地方目前最適合的代表性元素?

三、團隊建置:

招募可良好溝通且能獨立作業的合作人士,喜愛地方文史或相關經驗者佳。

  1. 主題/風格/比例之指導決策→總編輯/主編
  2. 文稿/採訪/企畫之製作執行→文案/企畫/編輯
  3. 刊物內容照片之攝影執行→攝影師
  4. 刊物平面編排之設計執行→美編/平面設計師
  5. 刊物平面插畫之繪製執行→美術/平面插畫師
  6. FB/IG/官網之推廣經營管理→社群經理/網路行銷
  7. 線上線下活動之企劃執行→活動企劃/活動執行
  8. 發行銷售業務之管理執行→業務經理/公關業務
shutterstock_1731375745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四、後期規劃:

定義出較為適合的發行形式與團隊工作方式,例如:

  • 最主要觸及的客群設定:青年/銀髮/藍領/白領/親子等
  • 最主要發行的形式設定:訂閱/索取/派送/寄售/網購等
  • 主題的重點提煉:文化/藝術/生活/政策/教育/觀光等
  • 發行的地點設定:里長/圖書館/活動中心/公所/學校/商家等
  • 團隊的溝通模式:投票表決/統籌決策
  • 團隊的工作模式:固定地點/雲端分工

五、品牌設計:

設定刊物想要給人感受的個性定義與風格策略:

  • 標題名稱設計
  • 視覺風格設計
  • 尺寸翻向設計
  • 頁數紙材設計
  • 版型架構設計
  • 官網社群設計

六、發行製作:

以季刊為例,每期新刊之製作期間為三個月(90日)。

  • 工作天01~15日【主題設定】年度發行主題之排序討論(至少四期)
  • 工作天15~30日【風格設定】視覺/版型/插畫/色調等風格之調性討論
  • 工作天30~60日【單元企畫】文案/訪談/繪製/攝影等之內容資料製作
  • 工作天60~75日【美編設計】設計/編排/打樣/完稿等之刊物印製執行
  • 工作天75~90日【發行業務】印製/配送/上架/回收等之業務執行
  • 每週規劃【行銷廣宣】社群官網貼文排程/新刊發行期間之廣告投放
shutterstock_687496591
作者提供

經驗上來說,經營「地方誌」的主事者,的確需要非常大的在地認同。除了製作團隊需要各有專攻的人才之外,還要能在每次不同出刊主題的壓力之下做好控管協調,並且找到熱誠與樂趣。

而真正最大的困難,往往不在刊物內容上,而是在於面向不同單位的溝通:也就是回歸到「人」本身。

經營地方誌,一定會需要逐步聯繫到地方上的政府單位、學校機關、文史團體、基金會、讀書會、商家、攤販、耆老、住戶、創作者…等。而如何拿捏各人意見,平衡各方報導,協調各路紛爭,聯繫各地感情,串連各方資源,都是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一定會遇到的人事關鍵。時間久了,有可能會成為刊物的最大助力,也可能是阻力。所以,如何讓這本刊物獲得地方上的認同、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也是主事者的最大考驗。

除了經濟和人脈基礎,自己能夠找出深愛地方的感情,拿出想為地方貢獻心力的萬分熱情,就會是經營「地方誌」的最佳核心喔!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