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備受憧憬到褪色鄉愁──日本公團住宅的興衰概述

從備受憧憬到褪色鄉愁──日本公團住宅的興衰概述
典型的團地景觀|作者拍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早期備受憧憬,甚至中籤率曾不到百分之二的「團地」,為何後來讓人留下「既遠且貴又狹小」的觀感,甚至將成為未來郊區的負遺產?《比海更深》中主角與母親的簡短對話,準確地點出了團地中的一些課題......

2004年公團最終改組為UR都市機構,轉換主軸力推都市再生與團地再生。公團開發的出租團地因由UR「單一房東」所有,相對而言容易處理,除了全盤或部分改建,翻修公共空間等也由UR主導,並積極與大學、專家等合作,在團地內推動各式社區活動、樂齡活動。

1
Photo Credit: UR租賃住宅網站
改建過後的金岡團地,看來與一般民間開發的住宅差別不大。

相較之下,出售團地的改建或大部分涉及軟硬體更動的事宜都需大部分居民同意,小至加裝電梯,大至團地改建[9]」,礙於區分所有人繁多使得改變不易。加上前述提及的區位問題,許多團地並不具備可能藉出售餘戶回收投資的條件,因此需龐大改建經費。

每每提及團地再生或社區營造蓬勃發展的案例,幾乎都是出租團地,出售團地反而陷入裹足不前、前途不明的狀態。今後這些仍規模龐大的出售團地極可能成為郊區負遺產,其中條件不佳者在繼承、遺產等稅金負擔下,成為後繼無人的空屋,卻又因是私人財產難以處置。在人口減少時代中,數量龐大的老舊住宅原就會逐漸成為問題,團地有其歷史造成的特殊性與形象存在,今後該如何處理團地,尤其是位處郊區的出售團地,已經是日本當前急迫的課題。

1
作者拍攝
位於神奈川縣的すすき野團地,自東京主要車站(新宿站)需搭乘電車再轉公車,約莫一小時。1974年建成,出售820戶,出租324戶。左圖:出售部分,公共空間未經特別整修。右圖:出租部分,由UR整理過,設有步道、花園等的公共空間。兩者形成對比。

註解

  1. 1967年落成。距離東京核心區約25公里。出租約1800百戶、出售約250戶。
  2. 位於大阪堺市,約距大阪站搭車30分鐘再步行10數分鐘處,已於二千年前後陸續改建完成,改稱「SUNVARIER金岡」。改建後在庭院設有星型屋紀念廣場,重現當時團地內最具特色的Y字型建築平面與其中住宅格局。
  3. 實際上公團開發的集合住宅並非以「XX團地」而是以「XX住宅」命名。團地也非公團專屬名稱,例如國土交通省於二〇一七年所進行的「住宅團地實態調查」,是以五公頃以上「住宅團地」為標的,其中包含公團與私人開發。原武史(2012)則指出日本的團地至少有(1)地方政府公營集合住宅、(2)地方政府的住宅供給公社開發集合住宅、(3)公團開發集合住宅、(4)公司、公務員宿舍四種。但仍以公團開發佔最多數。
  4. 日本在描述住宅格局時發展出一套用縮寫標示的系統,前方數字代表房間數,後方英文字代表寢室外的空間格局,2DK為二房加餐廳兼廚房。常用的還有代表客廳的L(Living room)。
  5. 該片是於東京調布市的神代團地(1965)拍攝,成為拍攝地點的理由則很單純是因其距離日活的調布攝影棚最近(安田浩,2019),亦有不少其他戲劇在該地拍攝。
  6. 日本戰後50年代高度經濟成長期,民眾生活有了極大轉變,其一象徵即是家電的普及,尤以被為新三種神器的黑白電視、洗衣機、冰箱最具代表性。1965年,以神奈川縣的六處團地為對象的「居住者生活實態調查」中,相對於日本全國約五到六成的冰箱、洗衣機持有率,調查對象的團地有超過九成家庭持有。
  7. 「原価家賃」意指公團租賃住宅原則上是以其建設成本設定租金。在70年(利率5%)回收,加上修繕等所需費用下設定租金(山島哲夫,2008)。
  8. 昭和41年(1966)東日本的團地出租住宅的中籤率。
  9. 有鑑於此,日本政府於2016年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修法定案。原需全數同意才得以進行的改建,下修至三分之二或五分之四。

參考資料

  1. 原武史,《団地の空間政治学》,2012。
  2. 安田浩一,《移民と団地》,2019。
  3. 渡邊大輔、相澤真一、森直人,《総中流の始まり》,2019。
  4. 山島哲夫,〈日本住宅公団から都市再生機構へ〉,2008。
  5. 安念潤司,〈都市再生機構(UR)の来し方と行く末〉,2012。
  6. 今井瞳良,〈日活ロマンポルノに現れた「団地妻」〉,2019。
  7. 中島正弘,〈まちづくり実務と都市計画法制〉,2019。
  8. UR《URPRESS》 2015 vol.43
  9. UR都市機構官網
  10. 海よりもまだ深く官網
  11. なぜ団地を舞台に?『海よりもまだ深く』是枝裕和監督が明かす、その理由

延伸閱讀

本文經眼底城事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