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菜一起」團隊(下):讓青銀世代相互連結,互助才是共生的起點

專訪「菜一起」團隊(下):讓青銀世代相互連結,互助才是共生的起點
Photo Credit: 呂蕙安拍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兩個女孩的送菜,開展成了現在透過蔬菜買賣來進行社區關懷、食農教育及青銀共生,未來還會進化成什麼,所有的期待跟想像對於充滿彈性與探索能力的菜一起來說都是可能實現的夢想,甚至成為一個在共生關係中成熟的青年團隊也不無可能。

文:張智翔(銀享全球實習生)

即便是能一夜成熟的豆芽菜,也需要時間成長茁壯

「站在一個老師的立場,菜一起是一個我可以拿來栽培學生、培力社區居民的團隊」,陳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我跟社區、學生的共識是,今天我透過這個計畫,我有個機會讓學生可以跟偏鄉社區有連結,雖然這些學生對於社區來說可能是外人,可能畢業後就離開這裡了,可能也不會放太多心力在現在這段灣潭、籐寮仔社區跟中正之間的關係中,但我想強調的是,菜一起或中正的學生在菜一起的這些活動中會受到青銀共生概念的影響,會學習到食農教育,會懂得關心長輩跟社區,社區居民也會學習社區營造的培力課程,也有機會跟青年一起交流互動,那我希望未來有一天,當青年有這樣一個洄流或是跟社區長輩協力的機會出現時,他有能力而且願意去投入。

當社區居民有機會跟青年一同共生時,他也有能力去合作、有意願去交流。可能不是在這個時間點,可能不是在灣潭、籐寮仔這些社區,而是在未來的某個機會,在青年關心的地區,甚至是他自己的家鄉都好,我希望讓培力學生世代交流、城鄉互動、食農教育這件事,在未來有機會開花結果,而且我也會跟長輩說,當大家在給中正這些學生機會時,別的地方,一定也有人在給這些長輩的孩子機會,這是互相的,互助才是共生的起點。」

「比起社區營造,我認為社區共生的說法更適合成為菜一起的願景」陳老師談到,「共生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帶有自助、互助、公助的概念,是大家彼此一起為社區協力讓這裡的人與環境共榮。」陳老師認為透過學生與社區居民的連動,會帶起彼此的交流,互助的概念就在這樣的關係中會有所發展,「目前我們帶動的是社區的一部分人,跟一部分的中正大學學生,還有嘉義市長青園,跟大鎮的部分居民,雖然這樣的互動還沒影響到整個社區,菜一起這個團隊也還不算成熟,但這會是一個共生的開始。」

陳老師也坦承,或許目前的規模還沒辦法擴及這個社區的居民都在這個共生的迴圈中,但那會是一個目標,先從種菜、賣菜、買菜這樣的關係中去讓社區居民與青年世代有互動,也讓青年是帶開始關心偏鄉的長輩,「社區共生的概念其實很廣泛,我們目前做的比較是前段帶動,要有個開頭,有個起點,後端才有辦法延伸到整個社區的人,包含居民可能會有其他的弱勢族群,所有人一起變好,那才是共生,才是共榮」。

1*ITtiUg17nSQF4iqEpRpDlQ
Photo Credit: 呂蕙安拍攝
菜一起團隊共同到斗南鎮農會參訪。

進化成更好的人:做好事不夠,目標是把事做好

「其實一開始我希望找到的是社區裡的年輕人去幫助社區成長」陳老師談起當初對於社區共生的起點,「但是社區裡面幾乎沒有年輕人了,可我身邊有的就是中正這些學生,那我能做的就是讓城鄉連結、讓青銀世代連結。」陳老師對於這些中正的學生組成的菜一起有著莫大的期待。

語晨認為菜一起帶動了灣潭、籐寮仔社區居民開始為了一件事有了共同的目標,彼此也出現互相競爭的情形,而這樣對關係的擾動將會帶給社區新的互動,甚至在買方的居民也因為買菜而有了互動的機會,「像阿姨們就可能為了怎麼種出更好的菜一起去想辦法,有時候學生到我們攤位買菜時也會互相認識,甚至像在大鎮(另一個販售點),大樓的住戶也開始認識樓上樓下的鄰居,而不是只是住在同一個地方的人,那這就是新的互動,有互動就會拉近彼此的關係」

儘管有了起點,但是菜一起,不是只有談「菜」,更重要的是「一起」,菜一起自創辦以來,除了維持原有的蔬菜配送的經營模式,也不斷嘗試著在既有的買賣關係上,發展更多可能的型態,內部的培力講座、食農教育參訪、粉絲回饋計畫、菜園阿姨專訪介紹、灣潭菜園介紹、跟學校衛生保健組成為協力夥伴、校園健康週擺攤、販售拓點、社區長輩培力講座、料理小學堂等,在在皆展現了一個新創學生團隊希望成長茁壯為社會企業的決心,多角化的經營及多場、深厚的內部培力不斷的為菜一起的成員施肥,也更有能力去開枝散葉的將城鄉、世代、食農教育串聯起來,達成最初也是最核心的目標,讓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能夠牽在一起。

九月份菜菜週開幕時二個社區參與賣菜的長輩幾乎全員到齊,世代共好工作坊時,籐寮長輩也幾乎全到齊的和同學一起討論農村世代共好的未來,這些長輩認真地指導同學如何種菜、摘菜和造紙,認真的和同學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彼此的未來、認真地學習如何更加環保。作為一個由學生團隊與社區長輩共同組成的組織,菜一起看見了單單是有個牽起青銀共榮願景的起點是不夠的,所以努力的多方發展、不斷嘗試,不只是想做好事,而是要把事做好。

青銀青銀,當我們談起共生,能不能不只有青銀

過去在高齡教育與社區營造的場域中,一旦談到青銀共生的關係時,其實主體往往偏重高齡者、偏重社區,我們當然希望高齡者能在這樣重塑關係的過程中過上更美好的長壽生活,但是當視角移回青年身上時,我們看見的是青年創業的不易、未來職涯的考量、團隊資源的分配、經營的方針與定位相左等等不利因素。

「菜一起未來會怎麼走其實對我來說很尷尬,是因為現在我還在讀書,還在民雄,所以我可以在這裡幫忙這件事,可是有一天我會畢業,那我要回家鄉打拼嗎?還是要去別的地方發展看看?留在菜一起對我而言是很大的賭注,因為我們都無法預測菜一起這個學生團隊的未來。」菜一起建基於促進青、銀互利共好的基礎去談發展的,但這會不會只是菜一起一廂情願的認為,當菜一起團隊為這樣的關係付出了許多心血與專業後,消費的學生端不一定買單,生產的長輩也不一定支持,甚至菜一起的成員也不一定能得到相對應的報酬,做功德這件事在財務自由的情況下很好談,但對於一個尚未發展事業職涯的學生而言,當年輕人回到鄉村時想盡一份心力時,年輕人要如何生存,儼然是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