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三種「距離」心理學,讓你無痛達成新年新計畫的存錢目標

善用三種「距離」心理學,讓你無痛達成新年新計畫的存錢目標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篇文章將討論三種不同的距離,改變大家對於金錢的感覺。這三種距離分別是「心理熟悉程度」、「時間上的距離」還有「物理距離」。

每到新年大家常常會規劃新年的年度計畫,而計畫總是離不開錢,利用心理行銷好好使用金錢或是逼自己存錢,則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這篇文章將討論三種不同的距離,改變大家對於金錢的感覺。

這三種距離分別是「心理熟悉程度」、「時間上的距離」還有「物理距離」。

心理熟悉程度:自己的錢比較「大」

在心理熟悉程度中,有一篇2018年的研究值得參考。

研究中作者讓受試者用50塊(美金)去買東西,差別是這50塊錢是用自己的錢,還是別人的錢。並觀察受試者用這些錢,能夠買到多少支牙刷。

作者發現,當參與者是用自己的錢買東西給自己的時候,可以買將近20隻的牙刷;但是用別人錢買東西的時候,就只剩下17隻牙刷。

這樣的實驗結果,意味著參與者認為自己的50塊錢比較別人的錢更有價值。這樣的情況在「捐錢」時也會出現──用自己的100塊捐款價值相當於可以種出34棵的樹,但是別人捐的100塊價值約只能夠種25棵(註1)。

時間上的距離:別讓眼前的小利,阻擋你的未來

請問以下兩個選項,你會選哪一項?

  1. 今天立即拿1000塊現金
  2. 明天拿1005塊現金

聰明如你,當然知道隔一天多5塊的年化報酬率超級驚人。然而心理學的實驗結果卻顯示,人們較傾向獲取現在能夠立即得到的1000塊,而不願意多等一天拿到1005塊。

Ainslie與Haslam曾指出,多數的研究發現人會傾向選擇「立即可以拿到」的好處,寧願要眼前立即的較小獲利,也不願選擇未來較大的報酬。在行銷上可以給大家的建議,是要強化消費者現在可以獲得到的折扣,而不要給消費者未來能夠獲取到多少錢的一個大餅。例如如果你都要折價100塊給客人,現在立即折抵的效果,會比下次購買才能折抵還要好。

還有另外一個跟時間有關的研究非常的有趣,研究中作者問受試者在一個月後跟三個月後的聚會,你預計會花費多少時間與錢籌備。聽起來很單純吧?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

當受試者被問到一個月內要舉辦的聚會時,大部分的人會說是需要花費134塊美金,而在規劃三個月後的聚會時,預估花費的金額硬是漲到185塊美金。因為參與者多數認為,三個月後所舉辦的派對更難組織。

事實上,三個月後的活動能有更多的時間做準備,但因為籌備聚會的期限越遠,大家會認為這項任務更加難以完成,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準備,也同時預期會花更多的錢。

這樣的心理學結果可以怎麼應用呢?建議你可以在未來做規劃的時候,儘量把期限提前,這樣子可以減少你在金錢與時間上面預估的花費。

物理距離:錢存的越遠,能存得更久?

接下來要分享的這篇研究,設計也相當有趣。作者給住在紐約的受試者一張彩卷,告訴他們得獎後,獎金將會存在一個帳戶,得獎後他們可以馬上領走50塊,或是等三個月再領65塊美金。然而在這些受試者當中,有一半的人帳戶是開在紐約,另一半的帳戶開在洛杉磯(註2)。

依照上面時間距離的研究,我們知道較多的人會希望立即拿到現在的50塊。而在物理距離改變金錢觀的研究當中,獎金被存在紐約帳戶的紐約人,只有49%願意等待三個月,很合乎大家想要得到立即獲利的發現。不過在獎金被存在洛杉磯帳戶的受試者組別(即便同樣透過網路操作就能提領),則有高達71%的受試者願意等待三個月,拿取更高額的獎金。

這個研究發現了金錢上存放的帳戶遠近,能夠改變金錢在心中的感覺,存的越遠,越能經得起時間考驗。


這次跟大家分享這三個金錢心理的有趣研究領域,希望大家能管理好自己的錢,若是新年新計畫裡有「存錢」這一項的人,不妨利用這三個心理效應,幫助自己達成新年目標。

註釋

  1. 購買與捐款的差別,我認為是因為購買的時候消費者會想到這個東西會是自己用,而捐贈的時候這些東西就跟參與者本身沒有關係,可以比較客觀,但是即使是在捐贈的時候,消費者還是認為自己的錢是比較大。在投資的時候,很多專業經理人的資金來源是OPM(other people's money,別人的錢),使用別人的錢來做操作,可能會因為認為別人的錢價值比較小,而低估別人的錢。
  2. 這個研究的獎金,提領方式其實在網路上的操作都是一樣的方式。所以這個物理上的距離,只是在人們心中所想像出來的,但也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

本文經胖哥哥心理行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