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時尚與精品不是同義詞:企業營運的定位策略(Positioning)

時尚與精品不是同義詞:企業營運的定位策略(Positionin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談當代歐美業界是如何應用這些商務策略,並期待這些可以給更多台灣文化企業以及價值行銷更明確的方向。

文:Estelle Chiu

既然當代的企業營運詞彙都是透過翻譯而來,也就代表當這些詞彙在中文語境中有許多誤用、代用、或是甚至一字多譯的情形發生。而其中,跟精緻文化最相關的詞彙莫過於「奢侈品」(luxury)、「精品」(luxury,有時候是premium)、「時尚」(fashion)、「流行」(fashion)、「快時尚」(fast fashion),族繁不及備載。

上述詞彙不僅在媒體當中氾濫使用,企業行銷標語或甚至社群討論當中也時常相互混淆。時間長久之後,中文群體對於這些詞彙的理解跟定義,也在此種誤用的情境之下喪失了討論基礎,而因此沒能妥善應用定位策略(Positioning),讓企業明確在營運(Operation)與定價(Pricing)之中找到平衡。

本篇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由範例,將這些詞彙推回西洋根源,並且簡介現有商業策略理論中的定位應用。同時,也來談談當代歐美業界是如何應用這些商務策略,並期待這些可以給更多台灣文化企業以及價值行銷更明確的方向。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現在的中文語境

我們以轉角國際報導〈時尚產業的華麗總崩?從歐美到中國,被病毒掐斷的全球服飾產業鍊〉作為範例,看看中文報導中的區分為什麼造成理解上的落差。

「2020將是時尚產業最慘一年...?」美國知名服飾品牌J.Crew 5月初向法院正式聲請破產,成為第一間被瘟疫擊垮的服飾品牌,讓時尚產業大為震撼。...隨著J.Crew破產,這波瘟疫剛推倒的第一面骨牌,正要隨著時尚產業全球化衝擊整個產業鍊——但從平價快時尚到奢侈精品,時尚產業是否早就「體質不良」?

首先,若說到「服飾品牌」,商業中可以立即聯想到的是服飾製造業。而如果沒有特別補述,有許多服飾製造業的營運方式,是以服飾量產(mass production)為主軸進行商業活動的。而服飾量產這個詞彙的出現,主要是在形容「服飾生產方式」。也因此,根據設計與生產方式的複雜維度,基本可以分為服飾量產Mass production、成衣Ready-to-wear(Prêt-a-porter)、簡易定制Made-to-measure、量身定制Bespoke等不同層級。

shutterstock_1719619624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這個維度會在根據地區、做工複雜度、以及男女裝等類別有更多細緻的區分,而且會因為設計與生產過程當中的成本,使得其通常有價格的區別,不過整體而言,並不涉及「產品時尚與否」的命題。因為當詞彙當中涉及「時尚」,通常指涉的是當季度或是當年度的美感潮流。然而,並不是所有成衣廠,或是所有高端精品,都有意圖設計與生產符合當代短期潮流的作品。因此,服飾生產以及時尚潮流本身雖然有相關性,卻不見得有因果關係。

這裡所提及的美國知名服飾品牌J.Crew,若以它自己的官方網站上寫的介紹,可以得知,J.Crew本身的自我定位是「不隨時間變動的舒適衣著」(Timeless clothes),同時在J.Crew Factory的簡介中也說明其「平價經營的本質(at price that can’t be beat)」,就可得知J.Crew作為美國市場,應當是屬於平價量產或是平價成衣的定位。

因此,重新看轉角國際這一段引言,就可以明確得知閱讀上的認知問題:若J.Crew身上的時尚色彩不深,本篇要真正探討的理應是基礎設計為導向的量產與成衣,因為零售通路斷絕而造成的現金流問題,真正的比較對象就是其他的量產與成衣品牌,而非其他以潮流為導向的時尚品牌,更枉論製作定價完全迥異的奢侈精品。

如何找到一個對的標竿比較對象(Benchmark),也正是商業經營與邏輯中最關鍵的思考節點。梳理完「服飾生產方式」以及其服飾「是否參與潮流」之後,接下來則是將這些與品牌形象(Perception)維度交叉組合,來談談其在顧客與市場上的形象定位。

當價格與形象開始拔高:什麼是Premium?什麼是Luxury?

如同我在先前文章〈文化商業|違逆市場邏輯的精品企業:他們賣的不僅是產品,是風雅的階級入場券〉曾經定義過:「Luxury作為一種產品的類別,最重要的要素在於其必當具有炫耀性(conspicuousness)與排他性(exclusivity)。」而最能夠讓市場感受到這兩個要素的其中一種測量基準,就是「高價」與「限量」:即便市場對這產品有諸多想望,精品企業不可能為了市場大幅降價或是多開產量。越不可得者越加珍重華貴,精品高姿態的社會分層劑的效果,在市場的推波助瀾下就將深入人心,最終成為社會文化上的象徵符碼。

正因為Luxury的定義如此狹窄,要形塑如此具有挑戰性的品牌形象,無論對生產者還是消費者而言都並不容易。其設計靈感、作業品質、服務體驗以及顧客認可一路堆疊起來,通常都是漫漫長路才留存下的高端形象。

而就算同樣被歸類為傳統的Luxury企業,無論是法國時裝周的主導人高級訂製服裝工會(La Fédération de la Haute Couture et de la Mode)抑或設計師系統中,也都還有等級之分。這也是為什麼稍加接觸精品產業的讀者們也許曾聽過愛馬仕(Hermès)與香奈兒(Chanel)在定價與形象上的絕對地位,就算與其他品牌相較也有本錢做高企業形象的原因。這在Vogue Taiwan於2019年的專訪中有更加詳細的整理,在此不加贅述。

從上述的簡述,對比於先前曾經提及的「服飾生產方式」,就可以知道Luxury企業通常的基礎定位絕大多數落於成衣Ready-to-wear(Prêt-a-porter)、簡易定制Made-to-measure、量身定制Bespoke等層級(後兩者依據企業定義,通常也被稱為廣義的高級訂製服Haute Couture)。至於「是否參與潮流」,則看該企業對於產品經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