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秀洗衣店」推手張瑞夫:不是在經營網紅,而是希望提供阿公阿嬤多樣化的生活經驗

「萬秀洗衣店」推手張瑞夫:不是在經營網紅,而是希望提供阿公阿嬤多樣化的生活經驗
網路爆紅的萬秀洗衣店幕後推手,萬秀孫張瑞夫先生|Photo Credit: 銀享全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望著帶給他所有靈感的阿公阿嬤的照片,張瑞夫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創造『共感』,常常和親人在做一件事時,我們總會希望對方改變。但與長輩相處應該是,與他們一起做一件讓雙方都有感覺的事情,過程中彼此會產生共鳴,這樣的陪伴才有意義。」

文:楊寧茵

談到「隔代教養」,你的腦海中會出現什麼樣的畫面?

許多人的腦海還中可能還是會浮現出一個白髮的阿嬤,帶著年幼的孫子一起拾荒的悲慘畫面。

雖然這樣極端的畫面可能早已不合時宜,但不可諱言地,隔代教養在許多人的心中還是負面的字眼,讓人聯想到的是不堪教養負荷的阿公阿嬤,以及缺少資源和支持的孫子孫女,也是社會中極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然而,如果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就會發現:當人類社會進入長壽人生、百歲世代,多世代共同存在我們的社會中,不管是一同生活,或是一起工作,其實已經是常態。這樣的現況帶來的不只帶來挑戰,其實是更多的機會。

高齡社會帶來跨代之間全新的機會和挑戰

美國史丹福長壽中心創立主任Laura L. Carstensen教授曾說:人口快速高齡化帶來一個全新的可能,那就是史無前例的多世代共同存在,以及跨代共創所帶來的機會點。

這個世界從沒有像現在一樣,同時有這個多不同世代共存,一個廿歲的青年在一百年前,只會與母親一同生活;如今,一個廿歲的青年有機會和祖母,甚至曾祖母共同生活。高齡化確實帶來挑戰,但也給予我們更多時間與絕佳機會,和不同世代一起建構理想的社會。

但在華人社會,也許一直以來,多代同堂的家庭並非少見,祖父母輩協助照顧孫子女更是社會常見的現象,反而讓大家忽略長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能扮演的關鍵角色和重要影響。

隔代教養未必全然負面,祖代可成為孫代重要的支持力量

歐美的研究指出:長者豐富的人生經驗,通常讓他們擁有比較穩定的情商和圓融的待人處事態度,對應到發展中的孩童甚至青少年,可以提供一種相對堅定的支持力量。因此近年來積極透過許多方案,倡議跨世代間的融合與交流,例如美國Encore.org的Gen2Gen計畫,就是其中一個有名的例子。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有一個無條件喜愛、支持,並為他(或她)瘋狂的成年人。」這是俄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Urie Bronfenbrenner的名言,最適合擔任這個角色的並不是父母,而是(外)祖父母。

台灣的隔代教養現況,比例可能比我們想像地還高。因為工商社會很多雙薪家庭,因此許多祖父母其實是孫子女的主要照顧者,甚至教育者。他們做的事情,也許看起來十分日常,例如:接送孩子上下學、確保他們穿暖吃飽。

然而這些日復一日、看似簡單、通常由(外)祖父母所扮演的無私付出、溫柔堅定的陪伴角色,不知不覺在孫子女生命中播下了種子;這些種子日後有機會長成的大樹和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強大。

這裡要分享的,就是這樣一個暖心的故事。

2020年很多人都因為新冠疫情的衝擊,改變了生活方式,甚至人生歷程。張瑞夫也是其中的一位。

原本在海外工作的他,因為疫情關係,回到台灣;也因為疫情關係,熱愛出國旅行的他,不能出國。就這樣,他回到從小長大的后里老家,和84歲的爺爺萬吉和81歲的奶奶秀娥一起守著一家已有70年歷史的傳統洗衣店。

「我是一個隔代教養長大的孩子,大概4歲時父母離異後我就回老家和阿公阿嬤住,從小就是跟前跟後,阿公阿嬤也算是我的人生導師,教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就像大部分年輕人一樣,接下來張瑞夫離家讀書、工作,回老家看爺爺奶奶變成週末必須特別安排的活動,「雖然我盡量每兩個星期會回去一次,但有時候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時候回去也是蜻蜓點水,所以我已經很久沒有長時間待在老家。」

「因為疫情,我長時間待在家裡,讓我有機會看到過去未曾看到的一面:他們每天很多時間就是在發呆,大白天就趴在桌上睡覺;說是在顧店,但因為沒有客戶上門,所以也很無聊;他們認為自己老了,不再需要打扮,身邊很多朋友都不在了,客人也變少了,所以常常一整天,沒什麼說話的對象;就算和年輕人在一起,也顯得格格不入,大家也都是各自滑手機,說不上幾句話。」

因疫情長期留在老家,觀察爺奶的生活,開啟改變的契機

其實萬吉阿公曾經當過公會的理事長,熱心鄰里事務,以前家裡經常有客人、鄰居來喝茶聊天,好不熱鬧;隨著台灣整體社會高齡化、都市化,許多小鄉鎮就像已經泛黃的老相片,停留在被遺忘的時空裡,裡面的長者面貌也像黑白照片ㄧ樣,灰撲撲的,看起來完全沒有活力。

「我看到他們這樣,心裡真的很難過,就想著:我能為他們做什麼?!」

「傳統洗衣業隨著快時尚而式微,我們家有堆積如山客人拿來洗卻沒有拿回去的衣服。」衣服都洗好了,客人卻不來拿,等於花了成本卻沒有辦法回收;因為法令的關係,追討非常困難,再加上沒有辦法明確地得到客人放棄的訊息,洗衣店也無法處理這些衣物。層層的關卡下來,造成了萬秀洗衣店有許多陳年未取的衣物,「保守估計,應該有超過400件吧!」

這是爺爺心中的痛,客人不來拿,收不到錢事小,更介意的其實是看到大眾不惜物,以及不尊重洗衣店家和業者專業的心態。

「我常常聽他們說這件事,知道他真的很在意,就想也許我就從這些舊衣服中來做點什麼吧?!」就只是這樣的一個起心動念,契機真的很簡單。

1*Ig6JGDa3kh84rn5C2CBUtg
Photo Credit: 萬秀洗衣店提供
張瑞夫以爺奶當模特兒,用客人未取的舊衣服穿搭出新時尚,在IG平台上爆紅。

學的做的都是文創產業,張瑞夫看著這些舊衣服,腦筋開始動了起來。他找了幾件客人沒有來取的衣服給阿公阿嬤穿上,透過一些配件,幫他們進行各種穿搭,嘗試讓他們當模特兒拍幾張照片,沒想到效果還不錯。而且全程可能不到一個小時,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其實他們剛開始也不太習慣,搞不懂我在幹嘛!一直說這樣會有人要看嗎?」大概只是顧及孫子的顏面和疼惜他的心意,兩老就配合演出。

但這一張張萬吉阿公和秀娥阿嬤在萬秀洗衣店前拍攝的照片,隨著張瑞夫的巧手和創意成了Instagram社交平台(台灣人簡稱IG)上「萬秀洗衣店」帳號的內容,並迅速爆紅,短短一個多月吸引了六十幾萬的粉絲,許多來自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