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我們「禽獸不如」,如何與自然界共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0年的台雙展在骨子裡仍是反西方、反人類文明、甚至是反理性的。透過多重的「反」帶領群眾進入一個更在地、更獸觀、更感性的理解形式,面對我們的共業。
2020年台灣美術雙年展(簡稱台雙展)將國立台灣美術館打造成一座「不存在世界上的動物園」。這裡不展示活生生的動物,而透過繪畫、攝影、錄像、現地裝置、行為表演等藝術形式,展示動物與人在自然界裡的共生樣態。此處也不採用西方科學的生物分類法,而由策展人姚瑞中依循佛經體裁,將牠們分成七「品」(梵文意譯,意為類別。佛經中稱一章為一品。)。

分別為「第一品:獻祭與救贖」、「第二品:生物經貿潛史」、「第三品:無名戰爭肖像」、「第四品: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第五品:節慶/沙洲/綠覆率」、「第六品:獸倣者/獸形人」、「第七品:棲息地/動物園/國家公園」,外加遊走各區之間的「第八品:行為暨臨場藝術/多媒體裝置表演」。展中邀請49位新生代藝術家,集結共201件作品(其中有96件為新作,比例為歷年之冠),至明年228紀念日之前,邀請觀眾在疫情災難下入園遊覽,對過度開發招致的文明惡果,進行一場黑暗觀光(Dark Tourism)。
展名「禽獸不如」,不單是對破壞地表生態、殘害地球母親的人類提出控訴,也藉由雙向閱讀的主視覺設計,將過度擴張物質享受的人類指為「不如禽獸」,還原動物在自然界生來平等的地位。已經15年未策展的藝術家姚瑞中,受到媽祖託夢接下重任,用佛教六道輪迴之「畜生道」作為切入點,探討金剛經中12種生命形式。揭示動物和人同為有情眾生,如果毀壞其生存環境在先,而後歸咎於畜生道的果報,這樣切割惡行是否太過獸性?
動物園般萬獸齊鳴的空間建構,加上佛教哲學思考理出的分類方式,讓這場展覽彷彿一個以善書為體裁的立體文本。然而策展人並不企圖將作品侷限在分類之中,同個展間往往包含一「品」以上,讓不同藝術家的創作進行有機互文與對話。
第一講:海洋貿易中的犧牲品
踏入美術館大廳,尾部懸吊於挑高數米的天花板、身長12公尺的抹香鯨擱淺在乾涸無水的地板,以龐大量體衝擊久未接近海域的都市心靈,讓後方魷釣船顯得渺小。藻綠、水藍、珊瑚白色羊毛條織成的身軀已然崩解,露出內部鐵網和廢棄漁網纏繞的骨架,無聲示現作品名稱〈萬事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第四品)。有多年淨灘經驗的陳聖文,從海邊撿拾、清洗、分類創作材料後,用重複身體勞動編織起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喚起對海洋污染的意識。

相較於陳聖文對海洋生物的憐惜,盧昱瑞在〈漁場:魷釣船〉(第二品)中更多著眼於海上勞動作業。由廢棄漁船、錄像和攝影文件組成的現地裝置,重現了遠洋漁船上外籍漁工的生活空間。從雙層木板床邊玻璃圓窗向外望,甲板上魷魚竄動疊合航程所見海洋風景,交織出漁工們離鄉背井的影像記憶。為了滿足消費民眾的口腹之慾,魷魚和漁工一同掙扎求生存,狩獵與被獵的一樣辛苦。

第二講:人類意志下的動物身體
穿越大廳來到102展間,為首的〈台灣空戰紀事〉(第三品)帶領視角躍出海平面,隨著軍鴿雙翼直達天際。白鴿標本暫歇在輪播著高空影像的三聯屏幕前,胸前配戴的小型攝像機是曾經的人類之眼,在1944年台灣空戰時發揮了重要的情報探勘作用。四周牆面上二戰時期的報導、地圖,牽引出少年工和日本作家的一段對話,軍鴿各自執行使命的歸途,以及高空俯瞰照片裡的空軍眷村「飛雁新村」,這些是李立中追溯歷史的憑依。日治時期引進的軍鴿後來成為常民生活裡的賽鴿,角色演變反映出共生關係中,人類如何構想周遭生物的功能性,以此判斷牠們的存在價值。

與此主題遙相呼應的是,二樓202展間出口處錄像作品〈接獸〉(AKCEPT)(第六品),由斯洛伐克藝術家圖顥程(Martin Tokár)和台灣藝術家孫懿柔共同創作,記錄斯洛伐克獵人的狩獵過程,並從他的視角評定獵物的種類價值,和獵犬作為技術輔助工具的「型號特色」。在追蹤獵物的過程中,只有能夠準確嗅聞、乖巧趴伏、不阻礙行動,且身長尺寸符合規格的才是完美。因此,一如退役軍鴿必須被社會重新賦予娛樂功能,才能免於淪為「失敗物種」,獵犬也只能被迫接受一連串基因改造,成為人類心目中的理想夥伴。

第三講:都市叢林裡的野生塑像
人類對動物的矛盾情感,表現在既想要避居城市之內、遠離肉食狩獵者的侵襲,又希望在生活中有寵物和家畜的陪伴和勞力。在自然缺席、動物隱身的都會裡,人工塑像於是填補了這種慾望,成為創造空間經驗的手段。一樓美術街後側的104展間內,〈神遊圖〉(第七品)描繪一座幻獸齊聚的中式庭園供人遊憩,龍、虎大張的嘴裡建造了方便上下的階梯,白鹿、斑馬、麒麟有的供人騎乘,有的正在池邊飲水,姿態神情各異、虛實難辨。藝術家孫培懋用漫遊的神思搭建起兒時記憶裡的公園,弱色盲的影響讓畫面猶如加上一層濾鏡,暖色和互補色大量堆疊。

美術館外石頭小徑接連的草坪一角,〈幽靈公園〉(第五品)則打破這種想像性。彭一航在午夜時分的公園中,帶著大型相機和手電筒,用長時間曝光手法,捕捉到動物塑像在特定角度下呈現的自然神態。讓觀者在撞見人工乳牛、梅花鹿時,被真實和虛假擺弄而猶疑不定。平面繪畫和攝影作品在館內、館外相互呼應,都是人類在野生動物無法共存的生活空間裡,所構築的幻想伊甸園。

第四講:動物靈命與祭拜儀式
「死亡之後下一步去哪裡」是人類世界未解的謎團,種種殺生獻祭儀式的背後,隱約解釋了我們相信從生到死之間狀態的移轉,具有通往神靈的力量。101展間一進門便能看到吳其育錄像作品〈一號與狗〉,北海岸的一號核電廠和十八王公廟,分別膜拜現代能源科技,以及一隻清朝時期陪著主人殉葬的狗。穿梭兩者之間的北海岸狗群,則恍若十八王公的化身。手持攝影機錄製下牠們吃著核電廠旁死魚的畫面,來回切換於犬類的頭骨、咳嗽的黑狗、一枚無主的犬齒、黑狗反覆咳嗽,最後又帶回死魚。無稽的影像敘事連結起一場隱約的核能禍事,而十八王公像默默注視。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